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邦下诏叫廷尉勘问彭越谋反一案,尚未得到回报,忽然有一人候于朝门,要见皇帝。刘邦叫人领进。
刘邦问:“你是什么人?”
来人说:“我是梁王大夫扈彻。”
“你来干什么?”
扈彻说:“皇上被困荥阳,如果不是梁王断绝楚军粮道,开展全面的游击战争,皇上会有今天吗?梁王屡建大功,而皇上如今听到一个逃奴的无稽之谈,就要杀戮有功之臣,惟恐天下人人自危!”
刘邦思考一会说:“彭越谋反,本该斩首,看你说得有理,姑且废彭越为庶民,徙居蜀地青衣县居住。”
彭越本无反意,如今落得如此下场,难免伤心落泪,但也只得奉诏前往蜀地。
吕后正从长安来到洛阳,在路上碰上了彭越。
彭越拜伏路旁,落泪哀求,哭诉自己忠于汉室,绝无叛意,乞请吕后说情,求皇上开恩,放他回到故乡昌邑。吕后假装安慰,当面应允,一同返回洛阳。
吕后赶到洛阳,对刘邦说:“彭越是天下壮士,如今既然调来,就当除之,以绝后患,岂可让他去蜀,这是放虎归山,后来必然伤人。我在途中与他相遇,一起带了回来,可以暗中令人告发彭越谋反,皇上因而杀之,以绝后患!”
刘邦认为可行,就让吕后去办理这件事情。不久,彭越舍人状告彭越“谋反”,刘邦下令捉拿彭越,交给廷尉王恬审理。此时的彭越才知道他本来可以活下去,但是现在已经不可能了。
王恬说:“过去皇上命你起兵征陈豨,你听韩信之言称病不来,皇上就有杀你之心。昨日皇上幸贬你入蜀,此是莫大皇心。但是你贪心不足,又随皇后来见皇上,皇上因此又生猜疑,知你定要作乱,不如杀之,以绝后患。祸福本无门,惟人自找之。不是皇上与皇后寡恩不仁,实在是你咎由自取。你是虎入牢笼,绝无生还之望。不若老老实实招来,不过一死,免受酷刑。”
彭越说:“你的话说中了我的毛病,但是可恨我不听好人之言,果有今日,你既然明白地开导我,我也不会麻烦你。你要我承认什么,我就承认什么,任皇上处罚。”
王恬不费吹灰之力,一份彭越“谋反”的卷宗,很快齐备,于是一张彭越“谋反”的奏章送到了刘邦手中。
刘邦下令照韩信之例,斩首、夷三族。
吕后说:“天下诸侯都因皇上仁慈,所以玩火自焚之人很多,应该将彭越煮成肉酱,分赐诸侯,让天下震恐,看谁还敢谋反?”
刘邦点头,并下诏:“有收尸者,辄捕之。”
刘邦斩了彭越,灭了彭越三族,竹竿悬首洛阳示众,旁边还挂着刘邦告示:“有收尸者,辄捕之。”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彭越的“谋反”完全是刘邦自导自演的一出悲剧,作为事件的受害者,彭越实在是太冤了。可是,他要是不死,又怎样消除人君的心病呢?
在人君专横、权谋纷杂的仕途上,谋臣良将不察时势,不能远谋而慎择其处,常使其毕生功业毁于一旦,不仅官位为之不保,对生命也往往会有致命的伤害。
第一部分:悲剧一直在重复石守信与赵匡胤:没有流血的军事政变(1)
开国皇帝,个个都是好猎手,驱使着一帮走狗,捉兔杀鹿,大忙一阵,得到了偌大的猎物——江山后,就觉得走狗们碍眼了,心里就对那些走狗们讨厌起来,欲除之而后快。于是,一幕幕血淋淋“屠狗”剧便被搬上了历史舞台……
历朝历代开国的皇帝,个个都是好猎手,驱使着一帮走狗,捉兔杀鹿、大忙一阵,得到了偌大的猎物——江山后,就觉得走狗们碍眼了,心里就对那些走狗们讨厌起来,欲除之而后快。于是,一幕幕血淋淋“屠狗”剧便被搬上了历史舞台……
与那些功成杀“狗”的皇帝比起来,宋太祖赵匡胤算是比较仁慈的,他不但没有杀“狗”,而且还让“猎狗”们成了富家翁,所不同的只是削弱了“猎狗”们手中的权力而已。
其实,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也像其他开国皇帝一样,对宋朝的命运产生了担忧。如何使新建的宋王朝不重蹈覆辙,不成为继后周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如何革除藩镇专横骄姿的习性,如何实现宋王朝的长治久安,这些问题时刻萦绕在赵匡胤的心头,使他食不甘味,睡不安枕,惟恐大乱和不幸即刻降临在自己的头上。节度使李筠和李重进的相继叛乱,进一步证实了危及宋王朝及皇位安稳的危险因素——藩镇势力必须及时清除。
怎样清除呢?平定李筠、李重进叛乱之后不久,赵匡胤召来臣相赵普商议此事。
赵匡胤问赵普:“天下自唐朝末年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共换了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炭,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消灭天下战争的火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应该采取什么办法呢?”
赵普听到赵匡胤提出这个问题,显得十分激动,他说:“陛下考虑到这个问题,真是国家和人民的福气。那些战争和动乱的发生没有其他原因,主要是由于藩镇权势太重,君弱臣强造成的。今天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也没什么奇巧之谋,只需要削夺他们拥有的权力,控制他们拥有的钱粮,收夺他们拥有的精兵。做到了这几点,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还没有等赵普把话说完,赵匡胤就连忙接过话茬,说:“你不必再往下讲了,我完全明白了。”
接着,赵匡胤花了相当大的精力来实现赵普所提出的削夺兵权、控制钱谷、收夺精兵的战略策略。其中最为紧迫的是兵权问题。
五代乱世,谁拥有实力最强盛的兵力,谁就可以当皇帝。其中禁军的向背,往往成为政权兴亡的决定性因素。后唐明宗李嗣源、末帝李从珂,后周太祖郭威都是由于得到禁军的拥戴登上皇位的。赵匡胤即位前,曾协助郭威夺取政权,后来由于战功卓著,军职步步高升,直至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掌握了禁军最高指军权。他利用自己的威信和所处的优越位置,轻而易举地取代了后周政权,当上了宋王朝的开国皇帝。“兴亡以兵”,对于赵匡胤而言,算是亲身体验了一番。赵匡胤不愧为义气之辈,即位后不久,为了酬谢部下的拥戴之功,特地晋升了一批亲信为禁军的高级将领。
但赵匡胤是个明白人。这些手握重兵的高级将领终究是自己皇位的潜在威胁。在即位之初的一段时间里,只要听说节度使尤其是边镇节度使有“谋反”的迹象,他都要派人前往侦察,探听虚实,看是否有谋反迹象,以便采取措施。这从一个侧面表明赵匡胤对手握兵权的武将很不放心。
怎样安排,才能即使这群当初与自己逐鹿天下的猎狗们心悦诚服地拥护统治,又不至于引起怀疑而发生意外和变乱呢?赵匡胤对此心里一直没有个底。倒是赵普曾一再就这些问题提醒赵匡胤,建议采取必要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以免重蹈前代“兴亡以兵”的覆辙。
一开始,颇重义气的赵匡胤一直认为掌管禁军的功臣宿将如石守信、王审琦等人不会威胁自己的统治。所以赵普多次建议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调离禁军,改授其他官职,赵匡胤始终没有同意。他向赵普解释说:“石守信、王审琦这些人一定不会背叛我,你不必多虑了!”
后来,赵普再也沉不住气了,他就此话题开导赵匡胤说:“我的意思并不是害怕他们本人会背叛你。我仔细观察过,这几个人都缺乏统御部下的才能,恐怕不能有力地制服所率军队,万一他们手下的士兵作乱生事,率意拥立,那时候就由不得他们自己了。”
第一部分:悲剧一直在重复石守信与赵匡胤:没有流血的军事政变(2)
经赵普这样直接的点拨和提醒,赵匡胤终于联想起五代以兵权夺取天子的事例,尤其是不久前自己亲身经历的那场陈桥兵变,不正是对赵普劝诫的最好注脚吗?赵匡胤马上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解除禁军统帅的兵权不能再拖延下去了。
这年七月初的一天,赵匡胤如同往常一样,召来石守信、王审琦等高级将领聚会饮酒。酒酣耳热之际,赵匡胤打发走侍从人员,不无深情地对功臣宿将们说:“我如果没有诸位的竭力拥戴,绝不会有今天。对于你们的功德,我一辈子也不能忘记。”
说到这儿,赵匡胤口气一转,感慨万端,说:“然而做天子也太艰难了,真不如做个节度使快乐,我长年累月夜里都不能安安稳稳地睡觉啊!”
众将领不知赵匡胤的意图,就问:“陛下遇到什么难事睡不好觉呢?”
赵匡胤平静地回答说:“其实个中缘由不难知晓,你们想想看,天子这个宝座,谁不想坐一坐呢?”
石守信等人听到昔日的结义兄弟、今日的天子说出这番话来,不禁惶恐万分,冒出一身冷汗,宴会的气氛立即紧张起来,他们赶紧叩头说:“陛下怎么说出这样的话呢?如今天命已定,谁还敢再有异心!”
赵匡胤接过话头,平静地说:“不能这样看,诸位虽然没有异心,然而你们的部下如果出现一些贪图富贵的人,一旦把黄袍加盖在你们身上,到那时,你们虽然不想做皇帝,可这事能由得了你们吗?”
与会将领这才转过弯来,终于明白了赵匡胤的真实意图,于是一边涕泣大哭,一边叩头跪拜,说:“我们大家愚笨,没有想到这一层上来,请陛下可怜我们,给我们指出一条生路。”
赵匡胤见状,知道时机成熟,趁势说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的想法,笑着说:“人生短暂,转瞬即逝,就像白驹过隙,那些梦想大富大贵的人,不过是想多积累些金钱,供自己吃喝玩乐,好好享受一番,并使子孙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