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宰相与帝王-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使子孙们过上好日子,不至于因缺乏物什而陷入贫穷。诸位何不放弃兵权,到地方上去当个大官,挑选好的田地和房屋买下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永远不可动摇的基业,再多多置弄一些歌伎舞女,天天饮酒欢乐,与之一起愉快地欢度晚年。到那时候,我再同诸位结成儿女亲家,君臣之间互不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    
    石守信等人听太祖这样一说,惊慌恐惧之态逐渐消失,感恩戴德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再次叩头拜谢说:“陛下为我们考虑得如此周全,真可谓生死之情,骨肉亲情啊!”    
    第二天,石守信等功臣宿将,纷纷上书称身体患病,不适宜领兵作战,请求解除兵权。赵匡胤十分高兴,立即同意他们的请求,解除了他们统帅禁军的权力,同时赏赐给他们大量金银财宝。命令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归德节度使石守信为天平节度使,殿前副都点检、忠武节度使高怀德为归德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义成节度使王审琦为忠正节度使,侍卫都虞侯、镇安节度使张令铎为镇宁节度使。这些功臣宿将都罢黜了军职,只剩下一个徒有虚名的荣誉头衔——节度使。    
    赵匡胤在赵普的谋划下实施的这一成功解除功臣宿将统帅禁军权力的事件,史家称之为“杯酒释兵权”。赵匡胤没有沿用历史上一些帝王惯用的屠杀功臣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是因为他对那些同自己一道出生入死、患难与共的兄弟们的友情尚未泯灭,不好遽然对他们大开杀戒。    
    采取这种和平方式让他们交出兵权,是各位将领在感情上愿意接受的,既有利于安定人心,巩固统治秩序,又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军权的集中,推进军事改革的深入,从体制上断绝了唐末五代那种将领和士兵长期结合而形成的“亲党胶固”的关系,有效防止了武将发动兵变的可能性。无论是将领个人,还是有关权力机构,都不能拥兵自重,也不能凭军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第一部分:悲剧一直在重复宋濂与朱元璋:兔死狗烹的悲剧又在重复(1)

    权位的“棘杖”内外都是刺,去了外刺,内刺犹在,刺是无论如何也去不完的。此杖弃之不得,握之扎手,就是历史,对之也是无可奈何!    
    朱元璋朱元璋是农家出身的,对农民生活多少有点了解。他即位以后,也注意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他告诫地方官员说:“现在天下刚刚安定,百姓财力困乏,好像初飞的鸟,不能拔它的毛;新种的树,不能摇它的根。”他要官员们廉洁守法,不能贪赃枉法,加重人民的负担。以后,他又招集流亡农民,开垦荒地,免除三年的劳役和赋税;要各地驻军屯田垦荒,做到粮食自给。他还兴修水利,奖励植棉种麻。所以,明朝初年的农业生产有了明显的发展。 新建立的明王朝统治也巩固下来。    
    但是,朱元璋总不放心那些帮助他开国的功臣。他设立一个叫做“锦衣卫”的特务机构,专门监视、侦察大臣的活动。大臣在外面或者家里有什么动静,他都打听得一清二楚。谁被发现有什么嫌疑,就有牢狱之灾甚至杀头的危险。    
    朱元璋对待官员极其严酷,大臣上朝的时候惹他发了火,就在朝廷上被按在地上打板子,叫做“廷杖”,有的甚至当场就被打死。这种做法弄得大臣们个个提心吊胆,每天上朝的时候,都愁眉苦脸地向亲人告别。如果这一天平安无事,回到家里,亲人就高高兴兴地庆幸他又活了一天。    
    1380年,丞相胡惟庸被告发叛国谋反,朱元璋立刻把胡惟庸满门抄斩,还追究他的同党。这一追究,竟株连文武官员一万五千多人。朱元璋一发狠心,把那些有胡党嫌疑的人全杀了。    
    大学士宋濂,是明朝开国初期跟刘基一起受朱元璋重用过的,后来,又当过太子的老师。宋濂为人谨慎小心,但是朱元璋对他也并不放心。有一次,宋濂在家里请几个朋友喝酒。第二天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喝过酒没有,请了哪些客人,备了哪些菜。宋濂一一照实回答。朱元璋笑着说:“你没欺骗我!”    
    原来,那天宋濂家请客的时候,朱元璋已暗暗派人去监视了。    
    后来,朱元璋在朝廷上称赞宋濂说:“宋濂伺候我19年,从没说过一句谎言,也没说过别人一句坏话,真是个贤人啊!”宋濂68岁那年告老回乡,朱元璋还送他一匹锦缎,说:“留着它,再过32年,做件百岁衣吧!”    
    胡惟庸案件发生后,宋濂的孙子宋慎也被揭发是胡党,于是株连到宋濂。朱元璋派锦衣卫把宋濂从金华老家抓到京城,要把他处死。    
    这件事让马皇后知道了。马皇后劝朱元璋说:“老百姓家为孩子请个老师,尚且恭恭敬敬,好来好去,何况是皇帝家的老师呢。再说,宋先生一向住在乡下,他孙子的事他怎么会知道?”    
    朱元璋正在火头上,不肯饶恕宋濂。当天,马皇后陪朱元璋吃饭。她呆呆地坐在桌边,不沾酒,也不吃菜。朱元璋感到奇怪,问她是不是身子不舒服。马皇后难过地说:“宋先生犯了死罪,我心里十分难受,在为宋先生祈福呢。”    
    马皇后是跟朱元璋年青时候共过患难的夫妻,朱元璋平时对她比较尊重,听她这么一说,也有点感动,才下令赦免宋濂死罪,改罚充军茂州(今四川茂县)。七十多岁的宋濂,禁不起这场惊吓,再加上路上劳累,没到茂州就死了。    
    过了10年,又有人“告发”李善长和胡惟庸往来密切,明知胡惟庸谋反不检举揭发,采取观望态度,犯了大逆不道的罪。李善长是第一号开国功臣,又是朱元璋的亲家。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曾经赐给李善长两道免死铁券。这一年,李善长已经77岁了,可是朱元璋仍然翻脸,借此机会,把李善长和他的全家七十几口全部处死。    
    接着,又一次追查胡党,处死了一万一千多人,这次大狱史称“胡狱”。    
    自从胡惟庸案件发生以后,朱元璋觉得把军政大权交给大臣不放心,就取消了丞相职位,由皇帝直接管辖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个部的尚书(官名,部的长官);又把掌握军权的大都督府废了,改设左、右、中、前、后五个都督府,分别训练兵士,需要打仗的时候,由皇帝直接发布命令。这样一来,明朝皇帝的权力就大大集中了。


第一部分:悲剧一直在重复宋濂与朱元璋:兔死狗烹的悲剧又在重复(2)

    事情到这里并没结束,过了3年,锦衣卫又告发大将蓝玉谋反。蓝玉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妻弟,由于作战勇敢,屡立战功,深得朱元璋的宠爱,封为凉国公。但他居功自傲,骄横跋扈。他蓄奴假子达数千人之多,并仗势侵占民田。北征时,私占珍宝驼马无数。回师夜经喜峰关,因守关吏没有及时开门,竟纵兵毁关而入。他的所作所为,引起朱元璋的不满,朱元璋总想找个机会整治蓝玉。    
    在这种情况下,蓝玉竟还率性而为,一点也不检约自己。他出征西番,擒得逃寇,且捉住了建昌卫的叛帅,愈觉得意洋洋,本以为回朝后定会大有封赏,没想到朱元璋根本就不理他。到册立皇太孙时,他满以为会让自己做太子太师,却没想到自己还是太子太傅,反倒让冯胜、傅友德两人做了太子太师。蓝玉十分愤怒,扯着袖子大喊道:“难道我还做不得太子太师吗?”他这一番闹腾弄得朱元璋更不高兴。    
    自此以后,蓝玉上朝奏事,没有一件能够获准,但蓝玉不仅不知收敛,还更肆无忌惮,即使陪皇上吃饭,也出言不逊。一次,他见朱元璋乘舆远远经过,便指着说:“那个乘舆的人已经怀疑我了!”    
    此语一出口,大祸即来。其实,蓝玉并未像胡惟庸那样谋逆,只是作为赳赳武夫,时常由着性子,管不住嘴罢了。锦衣卫听到了这句话,立刻告发蓝玉谋反,欲劫皇上车驾。朱元璋听了,正想杀人而找不到借口,便不问青红皂白,一齐拿到朝廷,并亲自审问,再由刑部制造谋反卷宗,以假作真,全部杀死。    
    仅此还嫌不足,凡与蓝玉偶通迅问之人,也不使漏网,四面构谄、八方株连,朝廷中的勋旧,几乎一扫而空。此次前后共杀一万五千余人,与胡惟庸案杀人并算,共计近五万人。    
    至此还不罢休,蓝党之狱过后年余,颖国公傅友德奏请批准土地,不仅不准,反予赐死。宋国公冯胜,在缸上设板,用碌碡打稻谷,以作打谷场,声响远震数里,有仇人状告冯胜私藏兵器,朱元璋把他召入廷内,赐以酒食,说是决不相信别人的谣言。冯胜喜不自禁,谁知刚刚回到家里,即毒发而死。定远侯王弼,在家里曾叹息说:“皇上春秋日高,喜怒无常,我辈恐怕很难活下去了!”这一句话,立即被锦衣卫探知并告密,最终,王弼也难逃被杀的结局。    
    这样一来,开国功臣已所剩无几,早年帮朱元璋打江山的“二十四将”,除花云等少数将领战死沙场,汤和主动交出兵权,请求归乡养老之外,其他都被毒、被杀而亡。太子朱标眼见父皇大杀功臣,心实不忍,曾几次进谏相阻,都被拒绝。    
    朱元璋为了让儿子知道他的良苦用心,便在一天带太子到朝外出游的路上,将一根尽是棘刺的木杖扔在路旁,转身对太子朱标道:“你把那根刺杖给我拿过来!”太子不知其意,上前一看,木杖上全是刺,不知从何拿起,面有难色。    
    朱元璋见后,遂令随从上前把木杖上的刺全部去掉,使其变成一根很光滑的木杖,又令太子朱标去拿。这次,朱标上前很容易地拿了起来递给父皇。朱元璋问太子道:“你知道现在这根木杖为什么好拿了么?”太子道:“因为木杖上的刺都去掉了。”朱元璋听后,微微带笑而又语重心长地对太子道:“大杖有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