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六世纪初期的三十年里,北方人民起义次数渐多,最后,葛荣领导的河北一
带百万人的起义(公元五二六—五二八年)动摇了北魏的统治。
镇压农民起义的尔朱荣带兵进入洛阳,引起北魏统治集团内部的惨杀和
分裂,公元五三四年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占据今河南、山西、河北,
实际的掌权者为鲜卑化的汉人高欢、高洋父子。西魏占据今陕西、甘肃一带,
实际的掌权者为宇文泰、宇文觉父子。高洋改东魏为北齐,宇文觉改西魏为
北周,都先后作了皇帝。北周的统治者组成有力的统治集团,又推行各种比
较有益的措施,乃为后来统一全中国打下了基础。北周灭北齐(公元五七七
年)以后,北周的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公元五八一年)。其
后八年,又灭了南方的陈,统一了全中国,从而结束了西晋灭亡以后二百七
十多年的分裂局面。
南北朝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发展: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种族的
融合,江南及西北地区的开发等等,都为唐代繁盛的封建经济文化开辟了历
史的道路。
二、在思想意识方面,南北朝时期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代替了迷信的是有哲学、有戒律、有仪典、有组织的宗教信仰。
起源于印度,东汉时期就已传入中国的佛教,在南北朝时期,经中亚和
新疆,印度支那和南洋,有大量教徒和经典传入中国,并且在中国迅速地发
展起来。同时,因黄巾起义而广泛流行起来的道教,在南北朝时期也变成普
遍于社会各阶层的宗教信仰。这两种宗教虽然彼此之间有冲突,但同是以寄
希望于未来,解脱今世痛苦的思想,而发挥其麻醉的作用。但是其中有些因
素,例如:否定当前社会,承认人类平等,主张和平,互助友爱,因果报应
等等,北魏时代流行弥勒菩萨的信仰,即相信世界末日到来之时,弥勒即将
降世,普救众生,重建真正幸福和平的世界。因而北魏时代曾不断有弥勒教
徒的起义。最大规模的是延昌四年(公元五一五年)沙门法庆领导发动于冀
州的一次。他们公开宣称“新佛出世,除去旧魔”,他们甚至“屠灭寺舍、
斩戮僧尼,焚烧经像”。这次起义持续了三个月,但其余众在两年以后还攻
击州县。而且在其后不久,同一地区又发生了葛荣领导的大起义。
但是,佛教在社会上的兴盛,主要的是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六世纪上
半期,在南朝(梁武帝)和北朝(北魏洛阳时期)统治阶级用大量金钱修佛
寺,造佛像,而造成佛教美术得到发展的社会条件。同时,佛寺和僧徒都享
受政治特权,僧徒成为大地主和高利贷者,不服徭役,不纳捐税。
道教,又称“天师道”,影响较小。但是,东晋末年,孙恩、卢循领导
的农民起义,就是标榜天师道的。士族中间也有很多信徒。
在哲学思想方面,产生了“玄学”。“玄学”是在三国时代开始的,后
来流行于西晋和南朝。“玄学”最初是由于反对汉末政治腐败而产生的,反
对虚伪腐朽的守旧思想,提倡理性和真实感情的新的思想;是用老庄思想抨
击僵死的“礼教”和繁琐的经学。但因为封建士大夫习惯于不事劳动和不务
实际,所以也往往流于空疏和放荡,甚至虚无、颓废,就和士大夫的生活一
同堕落下去。而且从巩固封建制度的儒家哲学的反对者的地位,转变成为合
作者,为儒家哲学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魏晋玄学思想促使了文学和艺术的
发展。例如:促成了抒情诗的流行和人物画的新面貌。玄学思想的优秀的代
表者是阮籍和嵇康。
发展了玄学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因素,起而从世界观上反对佛教的,是范
缜所代表的“神灭论”的思想。他认为精神从属于肉体。肉体的消灭即精神
的消灭。否定了佛教的灵魂不灭说。
三、南北朝的美术,以汉代美术为基础,并得到了飞跃的发展。
美术首先是宗教美术,其中主要是佛教美术,正如佛教的兴盛一样,形
成空前的高峰。如:新疆一带的佛教遗迹,敦煌莫高窟以及河西一带的石窟
壁画、雕塑,云冈、龙门、华北一带的石窟造像,陕甘一带如永靖炳灵寺及
天水麦积山的壁画和雕塑等,类皆规模宏伟,制作精妙。其他无数宏大的砖
木结构寺院(如南朝齐梁时代南京及其附近的各寺庙、北魏时代洛阳的寺庙)
和壁画、塑像,惜皆毁坏无存。仅若干石造像、造像碑及铜铸像留存。宗教
美术充分表现这一时期的时代精神。
宗教美术之外,承继了汉代风气,于宫殿、祠宇、墓室作壁画或装饰的
当亦不少,现仅墓室壁画有所发现。而据记载所知,以肖像、风俗,或以前
代典籍内容为题材的卷轴画也颇多。
与墓葬有关的美术品中,南京附近齐梁陵墓前石辟邪和华北各地发现之
陶俑,都是雕塑艺术中的重要作品。
南朝的工艺美术比较发达,除陶瓷、铜镜外很少遗存,但典籍记载颇多,
它们是隋唐工艺的先驱。
美术工作者以工匠为最多。但是士大夫也有专精于此而以之名家的。边
疆和域外的美术家的活动,对于美术发展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印度和中亚的佛教艺术被介绍到中国来,同时中国的美术也广泛地向外
传播,特别是影响了朝鲜和日本美术的发展。
在艺术理论上,展开了对于已有成就的整理、总结和探讨工作。文学方
面有陆机的《文赋》、钟嵘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对于文学的
作用、体裁、技巧进行了研究,并评价了已有的作家和作品。在美术方面,
流传至今的有顾恺之对于绘画的评论和谢赫所著的《古画品录》等,都保留
了重要的史料,并第一次提出了对于绘画艺术的较完整的认识。
第二节两晋南北朝的绘画艺术
一、魏晋之际的著名画家
我国古代绘画史上,第一批有确实的历史记载,以绘画的才能享有声誉
的画家,出现在魏晋之际。他们不复是传说故事中的画家,也不再是文人而
兼有画名。他们是东吴的曹不兴,西晋的张墨和卫协。这一批画家的出现标
志着绘画艺术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曹不兴在东吴享有很高的声誉。据说他能在长五十尺的绢上画一像,须
臾即成,而头身四肢比例都没有差错。虽然他的作品无存,但从这些传说中
也可以窥见他的才能。曹不兴画的佛像,根据中亚(萨玛堪)僧人康僧会传
入的为稿本。他曾利用在屏风上误落的墨迹绘成一蝇,而引起孙权误为真蝇,
用手去弹,于是传为美谈。而曹不兴更以画龙出名,唐代还保存着他画龙的
真迹。但曹不兴的作品主要的是人物画,尤其是佛教的画像。曹不兴在过去
被认为是最早的知名佛像画家。
卫协、张墨在当时有“画圣”之称。卫协的声誉尤高,为顾恺之和其他
南朝画家及评论家一再赞扬。谢赫甚至认为卫协有划时代的意义,“古画皆
略,至协始精。六法颇为兼善。虽不该备形似,而妙有气韵。凌跨群雄,旷
代绝笔”。但是他们的作品在唐代已经很罕见。就记载中的作品题目可见,
大多数是历史故事画和若干佛教画。
这一时期留下的善画者的名字,还有东晋明帝司马绍、荀勗、史道硕、
王廙、谢赫等。
他们作品的题材,一部分明显地是因袭汉代美术的,如荆轲、西王母、
穆天子、诗经、列女等。一部分是汉代题材的扩大,如:洛神赋图、金谷园
图、三都赋图等。大多是历史传说和风俗的题材。但也有一部分是名士像和
神仙像,这反映了当时道教思想的流行。
二、顾恺之和戴逵
(1)顾恺之
顾恺之和陆探微、张僧繇是南北朝时期三个最重要的画家,代表了汉代
美术得到迅速发展和成熟的人物画艺术。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江苏无锡人。他的大致的生卒年代是公元
三四六—四○七年。他活动的时候正是东晋中叶。东晋政权的组织者司马睿、
王导等人都已去世,在他们手中建立起来的政权已经巩固。南朝以王、谢两
家为首的士族门阀制度也已开始形成。他们的子弟:简文帝司马昱、谢安、
王羲之等人,正成为贵族社会中引人瞩目的人物。顾恺之的父亲顾悦之和他
们年龄相若,是他们的同游。虽然东晋的统治阶级内部充满冲突和倾轧,但
以冷静而能干的谢安为代表的这些士大夫们,不仅创造了“淝水之战”以少
胜多的光辉的战绩,而且对当时的文化和思想也作出了贡献。王羲之和他的
儿子王献之,是千古知名的书法艺术家。他们和其他的士大夫把书法当成有
意识的艺术创造。谢灵运咏歌大自然的美丽诗篇,是这一题材的先驱。而特
别重要的是他们和后来这些家族的子弟们不同,他们提倡健康的人生观。他
们承继嵇康、阮籍的崇尚真性情和重视文化修养,生活态度严肃,克服了西
晋末期那些名士们的放荡、颓废的恶习。
顾恺之的生平经历,我们知道很少,只知道他最初曾在雄踞长江上流的
将军桓温和殷仲堪的幕下任过官职,他和桓温的儿子桓玄颇有来往。很受桓
温和谢安的赏识。晚年任散骑常侍,六十二岁去世。关于他的生平,保留下
来一些小故事。他对一些世俗事物的率真、单纯、乐观、充满真性情的生活
态度,就曾经在若干传说故事中被形容为“痴”。但也有一些是形容他的聪
明的,所以曾有人说他身上“痴黠各半”。他不只是在绘画艺术方面表现了
卓绝的才能,也是一个擅长文学的人。他遗留下来的残章断句中,保存着形
容浙东会稽山川之美的“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若云兴霞蔚”的
名句。他曾被当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
顾恺之的绘画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誉。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