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美术史-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处理成组人物,人物与环境的联系,都超过一般汉代绘画作品,也超过
了四川的画像石。

“朱鲔祠”画像石的单线阴刻法,和四川画像砖的单线阳刻,都代表了
汉画以单线勾勒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特点。但望都、辽阳的墓室壁画和乐浪彩
箧的漆画,都说明色彩渲涂的方法在汉代也是很流行的。尤其望都汉墓壁画
用深浅墨色染出衣褶的厚度,以及辽阳汉墓壁画中用色彩效果追求对象的体
积感,更说明古代绘画技法的多方面的发展。

汉代绘画技术虽处于发展的早期的阶段,但在其表现效能却发挥到最大
的程度。“郭巨祠”画像的写实能力是比较幼稚的,然而若以处理战争场面
为例,其中却包含了六十个人物,有埋伏的兵马,有战斗的骑兵,有“胡王”
及其随从,有献俘、悬首,和楼阁、王者、廷臣等,组成首尾完整的情节,
而达到了表现的目的。所以,汉代美术造型能力虽不很高,却能表现丰富的
内容。

汉代绘画在表达主题时,善于运用绘画艺术的特长。

武氏祠的“荆轲刺秦王”一图,抓住情节发展的高潮,从而表现了冲突。
画面上描写了荆轲最后一次没有收到效果的努力:秦舞阳匍伏在地,秦王和
荆轲两人绕柱而走,荆轲已被人抱住不能脱身,奋力掷出了匕首,不幸未中;
匕首深深陷入柱中。画中秦王和荆轲的动作,和在构图上的相互的位置,都
能说明这一场面的紧张。特别那非常触目的细节——匕首穿透了木柱,并露
出了锋尖,正是夸张地表现了荆轲孤注一掷所使用的力量(图51)。

武氏祠的“泗水取鼎”一图,表现了事态发展的转折点的瞬间:铜鼎即


将到手之前,龙咬断了系鼎的绳子,鼎将坠而尚未坠下,拽绳的人们正在一
个个仰身跌倒。此一刹那之前,人尚未跌倒;此一刹那之后,鼎当落入水中。
而表现的是由成功转向失败的契机刚刚出现的刹那,不仅对于此一事件有更
大的说明作用,而且也保持了戏剧性紧张。

此外,如武氏祠画像石中,闵子骞的父亲弄明白真相以后,从车上回身
去拥抱跪在车后的受虐待又受委屈的儿子,从两人的姿态可以看出他们父子
之间的感情。又如武氏祠画像石中,描绘赵盾从晋灵公的宴会中逃出来,他
的部下祁弥明,正举足踢向晋灵公所嗾放出来的獒犬。那獒犬跳起来扑向祁
弥明,祁弥明举起的足尖恰在犬的颔下,这就非常尖锐地表现了这一场戏剧
冲突(图52)。

在汉代绘画作品中,可见到一些为了表达主题所作的种种努力。利用不
断的重复,并在重复中求变化,以便有力地明确地表达主题。汉画中最常见
的题材:车骑队仗、宴会、乐舞和庖厨,在每一幅中都不厌其烦地描写了围
绕同一主题的多种多样的活动。辽阳棒台子屯汉墓壁画和沂南汉墓画像石,
连续的故事性的大幅构图,尤其是突出的例证。

汉代绘画在表现动态方面,如人的舞蹈、云气的动荡和动物的奔驰等,
也极大限度地发挥了绘画艺术的特点。山东一部分画像石(如两城山、沂南
等),南阳和四川的画像石和画像砖,以各种造型因素的方向感和运动感,
表现正在运动中的事物,及运动的方向和速度,都获得了造型美术中罕见的
成就。这就不只是归功于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并且说明他们对线、形、空间
等的理解并能巧妙的加以运用。

因此,汉代某些绘画作品在表达主题的方法上,在艺术技巧上,曾有过
杰出的创造。

汉代雕塑作品,在一些大型石雕上,掌握了大面与大块的表现手法,能
够充分表现出对象的统一的完整的形态;立雕和浮雕、线雕相结合;并利用
石料的天然形态,都是以简洁的方法突出主题为目的,因而也就创造了富有
特点的表现手法。

在小件泥塑中,尤其是一些陶俑的面部,呈现人的善良可爱的神情,在
人物内心情感的刻划上,比汉代绘画艺术中表现得更具体(图75)。泥条捏
成的杂技人物,也看出对于动态结构的熟悉。动物中如马的头部的形态起伏
的细致变化,被简要地塑造出来,表现了马的健劲有力和具有装饰风(图
80),发展了装饰和表现相结合的古代雕塑的艺术传统。而有一部分动物形
象(如辉县出土的狗),更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引起后人注重。

从汉代的雕塑作品可以看出,古代雕塑艺术的传统,从许多方面形成起
来,而且无论是大件或是小件的雕塑作品,其特点是,表现的主要目的是表
现事物的内在精神,而不是光停留在冷淡地进行外形的摹拟上。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认识到,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其独特的鲜
明的艺术风格,标志着艺术的创造力的提高。汉代美术创作的重点是在于题
材意义,注重思想的表现。题材表现的范围相当广阔。作为艺术的内容则是
汉代阶级社会向上发展时期所产生的意识形态,其中一些较积极的成分,有
鼓舞人们前进的力量。所以汉代美术不仅在美术传统的形成上,也在古代社
会生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的不断发展中,起着一定的积极的作用。


第三章两晋南北朝时代的美术

第一节概况

一、汉朝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覆亡,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王朝瓦解。纷
起割据的军阀豪强之间不断的战争,边地游牧部族间互相冲突;晋初短时间
形式上的统一,南北朝分别统一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都没有最后达到完
全统一的目的。所以,实际上是分裂了三四百年之久,从三世纪初开始,到
七世纪初才结束。这种政治上的紊乱与不安,体现着社会基础的激烈变化。

司马炎建立了西晋的政权(公元二六五年)。在这之前灭了蜀(公元二
六三年),在这以后不久又灭了吴(公元二八○年);西晋实行“占田制”,
允许各级官僚按照等级不同占有不同数量的土地和佃客;实际上收到了把失
掉土地的农民重新安置在土地上的效果,生产得到某些恢复。

司马炎实行的分封子弟为王,以郡为国的制度,造成各王国有自己的领
地和军队,不利于中央政权集中统治的形势,所以在他死后就开始了混乱。
这种混乱,在历史上称为“八王之乱”,继续了十五年,破坏了北方的社会
生产,也动摇了西晋王朝的统治基础,而最后(公元三一六年)引起了北方
各游牧部族推翻西晋政权的长期的大变乱。

晋的宗室司马睿和流亡到江南的官僚地主,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了东
晋政权。东晋政权与当地的地主逐步取得妥协而得到了他们的拥护,然而统
治集团内部常起冲突。公元三八三年,在东晋的谢安指挥下进行了历史上有
名的“淝水之战”,击溃了苻秦的南侵。此后在南方,皇帝位置的占有者就
是军权的实际掌握者。公元四二○年,军阀刘裕代替东晋,建立了“宋”,
刘宋和其以后相继为军阀所建立的齐、梁、陈,共四朝,被历史家称为“南
朝”,每个朝代都很短。南朝的士族制度(士族官僚门阀制度),即在政治
权利、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上,家族按等级享有不同程度的特权,而且是很
严格的。他们有家学,有文化素养,但生活豪华奢侈且好逸恶劳,形成了一
批特权贵族。

东晋和南朝的土地集中在少数大地主手里,他们可以恣意霸占山林湖
泽,大地主并收养大批佃客。

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因大批北方人民的南迁而得到进一步开发;经过
二百余年的发展,长江流域从地旷人稀火耕水耨的落后状态变成了日益繁盛
的沃野;南方土著各族(如四川的賨人,江浙的山越,湖南的溪、蛮等)也
和汉族人民进一步融合。

在北方,自西汉末年,西部和北部的各游牧部族便开始和平地移住于内
地,历东汉、三国,有加无已。他们有一部分也从事于农业生产,一部分被
贩卖为奴婢,一部分成为地主武装的部曲,他们中大多数人的命运和各地的
汉族人民一样,遭受地主阶级和官府的压迫和欺侮。这些部族,按照过去史
书上所说,大致为五个种族,而称为“五胡”:匈奴(大多住在山西)、羯
(在山西南部)、鲜卑(在东北内蒙古各地)、氐和羌(在甘肃、青海一带)。
三国时代,各族聚居在山西、陕西的数量很大,约占人口之半。在军阀混战
中,各武装集团也利用他们的武力。

匈奴族首先起而反抗,在公元三一一年攻破西晋的首都洛阳,大事屠杀,
而开始了延续百余年的北方大骚乱。部族联盟一批一批地冲入,前后分别建


立了十几个国家。历史上称之为“五胡十六国”。其中立国时间稍长,而又
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的,有:羯人石氏的后赵(公元三一九—三五二年),
氐人苻氏的前秦(公元三五一—三九四年),鲜卑人慕容氏的前燕(公元三
四五—三七六年),匈奴人沮渠氏的北凉(公元三九七—四三九年)等。在
不断征伐和残暴统治下,北方各族人民经常举行反抗。

被认为和罗马帝国灭亡时可以相比的所谓的“蛮族入侵”,是以鲜卑人
拓跋氏征服了整个北方而结束的(公元四三九年)。

拓跋氏建立了强有力的北魏国家。他们注意到社会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孝文帝拓跋宏(公元四七一—四九九年)实行的“均田制”,完成了鲜卑人
从家长奴役制向封建制度转化的过程。拓跋宏并实行了“汉化”政策:迁都
洛阳,禁令穿胡服,禁止政府说鲜卑语,模仿汉姓,“拓跋”改姓“元”。
这些改革适应着胡汉融合的趋势,而且更加速了这一趋势。

元宏执政之后,种族和阶级矛盾仍很尖锐,边地人民和士兵特别不满。
六世纪初期的三十年里,北方人民起义次数渐多,最后,葛荣领导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