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10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控制等技术都有精到的论述。烤田措施的最早记载见于后魏的《齐民要
术》,到陈■《农书》方始指出其好处,并总结出与自下向上的耘田相结
合的方法。陈■认为,培育壮秧是水稻增产的关键之一,比稻田土壤耕作
和田间管理更为重要。


用专篇讨论土地的利用,为陈■《农书》所首创。其中《地势之宜》
篇,堪称为一篇讨论土地利用规划的专论。开始说明土地的自然面貌和性
质多种多样,有高山、丘陵、高原、平原、低地、江河、湖泊等区别;地
势有高下之不同,寒暖肥瘠也随之各不相同。因此,治理时,各有其适宜
的方法。所论述的地形和温度、肥瘠、水旱之间的关系颇符合科学道理。
接着又提出高田、下地、坡地、葑田、湖田五种土地的具体利用规划。尤
以高田的利用规划,讨论最为详细,即勘察地势,在高处来水汇归的地方
凿为陂塘,贮蓄春夏之交的雨水。陂塘的大小,根据灌溉所需水量而定,
大抵是10 亩田划出二三亩来凿塘蓄水。堤岸要高大,堤上种桑柘,以便系
牛。这样做可以一举数得:“牛得凉荫而遂性,堤得牛践而坚实,桑得肥
水(牛粪尿)而沃美,旱得决水以灌溉,潦即不致于弥漫而害稼。”这确实
是一种合理而巧妙的小型土地利用规划。

陈■继承战国以来“地可使肥,又可使棘(瘠)”的思想,在总结时,
特别注意积极发挥人在地力上的改造作用。《粪田之宜》篇认为,有人说
农田耕种三五年后,地力就会疲乏的说法是不对的,是没有经过认真的思
考。如果能常给农田添加新而肥沃的土壤和施用肥料,则可使土壤越来越
“精熟肥美”,地力将“常新壮”,何来衰败之理呢。这是陈■在土壤肥
力认识上的一个新建树,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神。在800 多年前,
就明确提出如此豪迈,而且具有重大实用意义的基本原则,说明陈■的观
察敏锐、深入。在这一基础上,陈■又指出,土壤好坏、肥瘠虽不一样,
但治理得宜,都可长出好庄稼。以上两条原则,包含着坚强的,可以用人
力改变自然的信念。它和近代苏联土壤学家B.P.威廉斯(Вильямс)提出的“没有不好的土壤,只有拙劣的耕作方法”的看法,基本相一致。

基于可使地力“常新壮”的认识,陈■对施用粪肥以增进地力方面,
有充分的论述。除列有专门的《粪田之宜》篇外,在其他篇中也常常提及
施肥问题。其新发展,一是千方百计地开辟肥源,多积肥料,增进肥效,
避免损失。如制造火粪、堆肥发酵、粪屋积肥、沤池积肥等,它们都为以
前农书所没有记载过;二是在肥料施用方面,强调“用粪得理”和重视多
次施用追肥,如种小麦“宜屡耘而屡粪”,此前的《汜胜之书》和《齐民
要术》只注重基肥和种肥,很少提到追肥;此外,还总结了对甲作物施肥,
而效及于乙作物的一举两得施肥法,如在桑园里种苎麻,给苎麻施肥,桑
树也可获得肥效。

陈■的《农书》在农学体系上,开始表现出有意识地追求完整和系统
的讨论。全书上、中、下三卷,上卷是土地经营与栽培总论的结合;中卷
的《牛说》,在性质上为农耕的一部分,因为牛是作为耕种用的役畜饲养
的;下卷《蚕桑》,只谈蚕和桑,而没有缫丝、纺、织、染的叙述。陈■
《农书》开先例把蚕桑作为农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来处理,影响到后来的
一些农书,如元代的《农桑辑要》、《农桑衣食撮要》等,都是“农”、
“桑”两字联称并举的。从上卷的编次说,用十二宜为篇名,有一定的内
容与顺序,并互有联系,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陈■自己在《农书》后
序中明确说出这一意图:“故余纂述其源流,叙论其法式,诠次其先后,
首尾贯穿,俾览者有条而易见,用者有序而易循。”再从各篇内容看,虽
不都很充实,且一个问题往往散见于若干篇,但对每项内容都能提出一些
系统性的理论。陈■认为,对事物进行研究,摸索规律很重要,“盖法(规


律)可以为常,而幸(侥■)不可为常也”。在《天时之宜》篇中,他较系统
地讨论了天时变化的规律及其掌握的基本原则;《善其根苗》篇一开始就
指出培育壮秧的总原则;《牧养役用之宜》篇概括地论述了牛的饲养管理
原理等。

中国农史学家万国鼎说:“陈■《农书》篇幅虽小,实具有不少突出
的特点,可以和《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
书》等并列为我国第一流古农书之一。”研究中国农史的日本学者天野元
之助也说:“陈■《农书》三卷,是宋代农书中值得特笔大书的,因为它
给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以来的农书放一异彩。”

文献
原始文献


'1'(宋)陈■:农书,《知不足斋丛书》本,1798。

研究文献

'2'万国鼎:陈■农书校注,农业出版社,1965。
'3'石声汉:中国古农书评介,农业出版社,1980。
'4'寺地遵著,曹隆恭译:陈■《农书》版本考,中国农史,1982,1,
第91—101 页。
'5'李长年:陈■及其《农书》,见《农史研究》第8 集,农业出版社,
1989。
赵佶

鄢良
赵佶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北宋元丰五年(1082 年)生于开封;南
宋绍兴五年(1135 年)卒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医学。

赵佶是北宋王朝第六位皇帝宋神宗赵顼的第11 子,第七位皇帝宋哲宗
赵煦之弟。元丰八年(1085)封为遂宁郡王,绍圣三年(1096)加封端王。元
符三年(1100)哲宗死,因无嗣,赵佶即皇帝位,成为北宋的第八位皇帝(即
宋徽宗)。他崇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宣和七年(1127)金兵入侵,
宋军节节败退,赵佶传位太子赵恒(钦宗),自称太上皇。靖康三年(1127),
赵佶与钦宗一起被金兵俘虏北去,囚禁在五国城,直至去世。

北宋皇帝有重视医学的传统。赵佶以前诸帝都在不同程度上亲自过问
并扶持医药卫生,对推动北宋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很大贡献。有些皇帝,
如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本人也爱好并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宋
史·王怀隐传》记载:“初太宗在蕃邸,暇日多留意医术,藏名方千余首,
皆尝有验者。”《太平圣惠方》就是在宋太宗所收医方的基础上命医家王
怀隐加以扩充而成的。

赵佶对医药的重视程度比其前几位皇帝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本人
也通晓医学理论。在他即位的最初四年里,相继诏令设置或改善了“安济
坊”、“居养院”、“慈幼局”、“漏泽园”等慈善和医疗机构;其中“安
济坊”为医疗机构,主要收治有病而无力求医的贫穷患者。政和三年
(1113),又下诏设置“粹和宫”,专供有病宫女疗养之用。赵佶在位期间,
还曾多次诏命或派遣官员“访民疾苦”。此外,还增设“修合药所”(制药


机构)和“卖药所”(后改名为“太平惠民局”)。赵佶在医学教育上进行了
较大改革,这就是“医学”的设立。“医学”级别高于“太医局”,隶属
国子监,专门培养高级医学人材,采用“三舍法”。“医学”初设于崇宁
二年(1103),其后或罢或复,几经反复,最后在宣和二年(1120)停办后再
也未能恢复。“医学”经历的周折可能与北方金人的侵扰、经济困难、“医
学”制度不完善及北宋朝庭的内部分歧等因素有关,但应当肯定,赵佶为
提高医学教育水平和医生地位作过积极的努力。他对医药书籍的编修也很
关注。大观二年(1108),命艾晟修订《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后改名为《大
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政和六年(1116)又命曹孝忠再加修订,并改名为
《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大观年间,还命陈师文等校正《和剂局
方》。他本人还亲自撰写了一部《圣济经》,此书写成并颁行于重和元年
(1118),并诏令将该书作为医学校的教科书。其后赵佶又主持编撰了《圣
济总录》。此书成于宣和七年(1125),多达200 卷,载方近两万,理法方
药俱全,赵佶还亲自为此书作序。《圣济总录》是宋代的医学百科全书,
集宋以前中国医学之大成。

赵佶在医学上的造诣体现在他亲自撰写的《圣济经》中。《圣济经》
10 卷42 章,为医学基础理论著作,涉及生理、病理、运气、养生、胎育、
治则、药理等各个方面。赵佶在《圣济总录》御制序中称“万机之余,著
书四十二章,发明《内经》之妙,曰《圣济经》,其意精微,其旨迈远,
其所言在理,所以探天下之至赜。”实事上也正如此序中所言,《圣济经》
主要是概括总结《内经》的医学思想,并结合道教哲学作了一定的发挥。
尽管他没有提出太多有创造性的新思想或新理论,但对《内经》的研究确
有很深的造诣,《圣济经》十分简明地表述了《内经》的基本理论,特别
是在五行学说、阴阳学说方面不仅深得《内经》精义,而且还有所发挥。
例如《内经》中的五行相克关系是用于说明五脏病传关系和运气的胜复承
制关系;《圣济经》则认为五行相克可以“相治”、“相成”,并以此说
明五脏的生成之序是命门、心、肺、肝、脾、肾。赵佶精于象数学(与他崇
奉道教有关,道教哲学即象数学),在《圣济经》中也揉合了不少象数学的
内容,以发挥《内经》的理论。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有女子二七
天癸至,男子二八天癸至之论;《圣济经》根据象数学的数目阴阳理论对
此加以发挥,它说:“语七八之数,七、少阳也,八、少阴也。相感而流
通,故女子二七而天癸至,男子二八而天癸至,则以阴阳交始而兆始故也。”
此外,赵佶还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