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李彦宏的百度世界-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点北大情结的,这里距离北大最近,或许他此时就考虑到了日后要吸纳一批北大的实习生。
  
  筹建公司没有花费太多时间。与风险投资商接触的同时,李彦宏就开始为公司搭建技术研发团队。
  
  第一个目标是刘建国。
  
  刘建国曾主持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国家计划委员会资助的多个研究项目,在国内IT业也算是小有名气的人物。他最为成功且为人所知的是,组织开发了第一个中文搜索引擎——天网。在加入百度之前,刘建国是纯粹的学院派。1988年,刘建国从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同年进入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攻读硕士学位,1991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97~1998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做了两年的访问学者。
  
  李彦宏与刘建国结缘是在1998年夏天。当时,李彦宏打算在清华大学搞一个有关搜索引擎的讲座,从技术上来说,天网是当时国内搜索做得最好的,作为天网的主要开发者的刘建国自然成为李彦宏邀请的对象。不过,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刘建国没能参加那次讲座。虽然没有机会见面,但是李彦宏心里已经记下了这个人。
  
  1999年底,在回国创业前夕,李彦宏想起了刘建国这个名字。于是,他按照当时天网上留的Email地址给刘建国发了封邮件,介绍了自己的计划和对中文搜索引擎的一些看法,并邀请刘建国与他一起来做这个项目。很快,刘建国便发来了回复。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李彦宏和刘建国探讨了许多搜索方面的话题,在对技术的见解、对整个互联网行业的看法,以及对未来搜索引擎的重要性等方面,两人可谓志同道合。
  
  两个素未谋面的搜索引擎技术专家,尽管在技术探讨中英雄所见略同,但刘建国还是迟疑不定。此时,刘建国被提拔为副教授才几个月。当时,北大对教授、副教授进行分级,教授分为一二三级,副教授是四五六级,刘建国当时是第四级,是此时北大级别最高的副教授,过几年肯定就是教授了。位子、房子都有了,社会地位也挺高,生活相当舒服,要放弃已到手的这些荣誉和地位,刘建国自然要好好考虑一下。而当时北大对刘建国也很器重,包括系党委书记在内的北大老同事都不愿意让他走。
  
  刘建国在犹豫不决的时候,通过美国友人调查了李彦宏的背景,调查结果显示:李彦宏有很强的创新精神,在全球搜索引擎技术专家中排名很靠前,人品也很好。所谓识英雄重英雄,刘建国对李彦宏十分欣赏,觉得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真正想做一番事业、有长远眼光的人。找合作伙伴首先要找对人,此时,刘建国认可了李彦宏这个人,于是暗地里下了辞职的决心。
  
  而事实上,更吸引刘建国的是,从1995年开始从事搜索引擎技术的相关研究以来,随着互联网商业化浪潮的不断推进,刘建国也看到了搜索引擎技术的巨大潜力以及自己所在单位的局限性。在北大,虽然也领导一个开发团队,然而刘建国很清楚,只有投身实业才能真正实现技术的价值。

创业“七剑客”(2)
经过慎重考虑,刘建国找到系主任提交了辞职报告。他的很多同事都异常震惊,刘建国的父母也非常不理解——北大可不是谁想去就能去的地方,别人一个劲儿地都往里挤,儿子却往外跑,放着好端端的金饭碗不要,35岁却辞去公职,到一个前途未卜、刚刚创建的小公司冒风险。
  
  在不顾种种压力的背景下,刘建国终于加盟百度,成为百度在国内招聘的第一位员工。后来,刘建国把天网的周利民也介绍到了百度,负责架构设计。
  
  将军、军师都有了,下一步是招兵买马。李彦宏和刘建国都是做技术出身,心思比较简单,因此希望招一些纯粹的技术人才来做搜索引擎。他们把目光放到了附近的高校。
  
  当时互联网行业炙手可热,没费什么劲便找了一群学生过来面试,没几天,整个公司团队就组建起来了。来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崔珊珊、北京交通大学的郭眈等在校学生是百度招聘的第一批实习生。
  
  当时,百度刚刚在北大资源宾馆租了1414和1417两间套房作为办公室。办公室直到过年后才装修好,味道特别大。1417是李彦宏和徐勇的办公室,里面还隔了一个小会议室。1414则是工程师们工作的地方,有10个座位,都是两个人一组的卡座,位置比较宽敞。墙边还放了一个小休息桌,桌上堆满了食物,这或许就是百度免费早餐的起源。此外,办公室里面还有一块小白板,发布一些重要信息。正是这两间房子,见证了百度未来两年内的许多重要历史时刻。
  
  2000年1月3日,在北大资源宾馆1414和1417房间,百度历史上的第一次全体员工会议召开了。此时的百度,一共有李彦宏、徐勇、刘建国、郭眈、雷鸣、王啸、崔珊珊7个人。与会的这7人,后来被称为百度“七剑客”。由于房子太小,大家只能盘着腿坐在床上开会。会上没有高谈阔论,这帮做学问、搞技术的人也不来这一套,简单介绍完组员及分工之后,话题便转到关于搜索引擎的研发上。在会议结束的时侯,大家对未来的工作已经有了大致的认识。
  
  这天,天阴阴的,有点冷。当大家从北大资源宾馆那个小房间里走出来的时候,或许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已经不经意地走上了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征程。接下来的9年时间里,他们经历了诸多艰难、压力和风险,同时也收获了许多成功、愉悦和激动。今天,百度员工已超过7000人,平均年龄28岁。“百度”这个名字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的象征。可能连当初的创业者都不会想到,短短9年时间,百度就缔造了一个神话。

小试牛刀(1)
2000年创业初期,百度的公司结构十分简单,只设了一个研发部,由刘建国领导,李彦宏和徐勇更多是负责管理运营及销售事务。这种单一的公司结构对当时百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它使百度可以集中力量进行搜索引擎的研发,短时间内把产品成功推向市场,给投资者树立了良好的信心。
  
  但老实说,进入搜索引擎领域,百度晚了一步。
  
  2000年,国内比较知名的搜索引擎已有不少,比如天网、悠游、OpenFind等,它们都是基于机器人搜索的搜索引擎。在互联网发展早期,信息量较少,这类搜索引擎还是比较实用的;但是随着互联网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它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速度慢,数据量少,返回无用信息太多,用户需要花费精力重新筛选。这些在追求技术完美的李彦宏看来都不是最好的,这正是李彦宏创建百度的前提。
  
  百度成立后,首先要推出自己的产品——搜索引擎软件。当时,百度除了技术人员与技术理念,其他什么都没有,所有程序都要一行行写出来。
  
  百度从那时开始就有非常好的工作氛围,除了李彦宏和徐勇,其他人包括刘建国都刚从学校出来,彼此关系很单纯,没有职场中那种拉帮结派、钩心斗角的作风,大家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很专注地去做搜索引擎。
  
  此时,几个以实习生的身份来到百度的员工,还没有完全脱离学校,白天在实验室上课,晚上才能过来,过来后就开始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从2月到初春的几个月,所有人都非常投入地工作,编写代码、测试程序、修改错误……北大资源宾馆1414房间的灯光经常彻夜亮着,大家工作到凌晨两三点是很平常的事,百度像加足汽油的马达,轰隆隆不间断地运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0年5月,百度开发出了自己的第一个中文搜索引擎,当时可以搜索500万个网页。那时,中国大概有900多万个互联网用户。
  
  这个搜索引擎的实际开发周期只有4个月,距离风险投资商所要求的半年时间还有两个月。
  
  产品出来了,就要找市场。
  
  按照最初的设想,百度要成为门户网站的搜索引擎技术提供商,也就是将自己开发出来的搜索引擎嵌入到门户网站,然后向对方收取一定的技术服务费。当时,国内主要门户网站大都使用的是来自台湾的中文搜索引擎技术。
  
  此时,百度还只是一家默默无闻的小公司,门户网站凭什么相信百度的中文搜索引擎比那些来自台湾的更好用呢?

小试牛刀(2)
于是,开发有一定影响力的样板客户就成了李彦宏等人此时最主要的任务。经过多方努力,5月底,百度终于有了第一家客户——硅谷动力。之所以选择硅谷动力,李彦宏是有自己的考虑的。首先,硅谷动力本身也是做技术的,有很好的技术基础;其次,百度的风险投资商与硅谷动力也有一些联系,沟通起来比较容易。
  
  将技术开放给硅谷动力的第一天,百度的技术团队全都守在服务器前,当第一个用户出现的时侯,整个办公室一阵欢呼雀跃。虽然当时百度的索引能力只有500万个网页,但意义却十分重大。
  
  从此,百度开始进入中文搜索技术服务领域。
  
  拿下硅谷动力后,李彦宏又去找Chinaren这是一个很好的社区网站,后来被搜狐收购。。不久,百度就和Chinaren联手推出了中国第一个提问式搜索引擎——“孙悟空搜索引擎”。
  
  2000年6月,刚刚成立半年的百度在香格里拉大酒店举办了一场新闻发布会。为了这场发布会,百度事先准备了一些普通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让到场的媒体记者亲自上网搜索,体验百度搜索的神奇效果。可惜百密一疏,发布会开场前一分钟,网络突然中断了,百度的网页调不出来,什么也演示不了。当时公司的几个创始人心急火燎,李彦宏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