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怎么办].时寒冰.文字版-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10 项措施,其主要目的就在于激活内需。 



    拉动内需是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但是,中国的内需屡拉不动。 



    2006 年11 月23  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表示,我国最终消费1                      占GDP 的比重已 

从20 世纪80 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 年的52。1%,居民消费率2                     也从1991 年的48。8% 

下降到2005 年的38。2%,均达历史最低水平。储蓄 



    率3  则从2001 年的38。9%上升到2005 年的47。9%,5 年间快速增长了9 个百分点。储 

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的结构性矛盾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成为当前金融调控需要应对的突 

出挑战。 



    这一趋势还在延续。2007 年,美国居民消费占GDP 比重高达72%,而同期,中国居民 

消费仅占GDP 的35%,加上政府消费也只占49%。4 



    投资、消费和出口被认为是拉动经济高速发展的“三驾马车”,但长期以来,我国一直 

是“重投资,重出口,轻消费”,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而国内消费的贡献则较 

小。 



    经济发展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存在很大的隐患。 



    投资如果超越或脱离消费需求走在前面,会导致投资规模膨胀,进而导致产能过剩、库 

存增加、价格下跌,增大金融风险和经济运行风险,并使腐败有机可乘。商务部的调查显示, 

我国绝大多数消费品和生产资料都供过于求,工业品生产能力利用率有半数低于50%。 



    经济发展过于依赖出口同样存在很多弊端。 


… 页面 54…

    其一,当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外部需求时,意味着我国商品处于买方市场5  格局下,国 

外消费者占据着主动权,他们通过挑起国内企业的恶性竞争获得更低的售价,导致国内大量 

资源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被贱卖。由于我国企业获取的利润很有限,无法给予工人更多 

的工资,从而形成进一步依赖国外消费市场的恶性循环,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经济安全。 



    其二,由于我国内需不振,产能过剩,为了在和周边国家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使国外的 

消费者接受我们的产品,政府往往会对电价、油价等进行财政补贴,以维持我国相关产品的 

成本优势和价格优势,这实际上意味着财政间接补贴国外的消费者,导致中国国民福利外流。 



    其三,国外的消费者在购买中国廉价商品的同时,也造成了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外国政 

府常常以此为由,对中国出台不公正的带有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政策,或者以此为由 

对中国的货币政策等进行干预。 



    从1995 年开始,中国已连续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随着贸易摩擦越来 

越多,我国企业的出口压力越来越大,不确定性风险也越来越大。 



    为了寻求贸易平衡,中国往往会集中采购相关国家的产品。比如,每一次中美战略经济 

对话前后,中国都会赴美集中大量采购美国的相关商品。 



    在奥巴马上任后,出于对美国失业率上升的担忧,他可能在贸易保护方面采取行动。而 

此前,奥巴马已经向美国全国纺织团体协进会做出明确表态:将对中国纺织品采取监控机制, 

以确保中国没有违反相关法规与条约;支持在各自由贸易协议中,保留“yamforward ”的原 

产地规定;支持《贝瑞修订案》中关于美国国防部军用服饰品只采购“美国制”纺织品的规 

范。 



    来自于国外市场的风险,成为悬在中国企业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这种不确定性 

风险给中国相关企业的发展和规划带来了非常大的困惑。 



    其四,经济安全受制于人,就可能在外围力量的影响下,发生经济动荡,甚至引发经济 

危机。 



    我们知道,经济危机是指经济系统没有产生足够的消费价值,亦即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 

根据马克思经济学的观点,生产过剩包括三种形式:一是产出或产品过剩,反映在市场上就 

是供给过剩;二是资本(实物资本和货币资本)过剩;三是劳力过剩,表现为就业率下降或 

失业率上升。 

      由于内需不足,我国许多商品的供给是过剩的。国内纳入国家监控的650 余种商品类 

别,产能长期过剩的就有620  余种之多,导致全国40%的产品必须长期依赖国际市场才能 

 “低价倾销”。6 



    供给过剩是生产过剩的初级形态,很容易转化成产能过剩。事实上,产能过剩的现象在 

我国已经非常普遍。但是,中国过剩的产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消费(尤其美国消费信贷支 

持下的过度消费),通过出口实现了对接,这种对接消化了中国部分过剩产能,减小了中国 

发生生产过剩危机的可能性。问题是,随着次贷危机的恶化,倘若发达国家实行严格的贸易 


… 页面 55…

保护主义,限制中国相关商品的出口,或者因国家之间发生纠纷与争执,导致经济制裁问题 

出现,就有可能使我国的产品由于出口不畅而发生严重过剩,进而引发生产过剩危机甚至经 

济危机。 



    所谓居安思危,为了确保中国的经济安全,这一潜在危机是我们必须要正视的。 



    其五,内需不振,拖住了中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度。 



    高耗能、高污染、高损耗资源的发展模式,虽然确保了GDP 增长速度,但给中国的环 

境带来了污染,给经济发展甚至给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所曾对1981~1996 年间公开发表的、来源于 

39 个市县、256 份文献共11 726 人的精子分析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由于环境污染等因素, 

我国男性的精液质量正以每年1%的速度下降,精子数量降幅达40%以上。 



    这还是过去的数据。全国人大代表、两院院士钟南山指出:由于环境污染等因素带来的 

食品问题越来越突出,男性的精子浓度比40 年前下降了将近一半,以前每毫升含5000 万~ 

1 亿个精子算是正常,现在3000 万就算正常了。如果不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再过50 年很 

多人将生不了孩子。7         事实上,现在全国各大治疗不孕不育的医院,都经常是人满为患。 



    环境污染给中国人的生存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正在让我们这个民族付出代价。中国越 

来越难以承受这种初级的发展模式,亟须实现转型。而要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有内需 

的启动作为前提。否则,一旦外部需求下降,产业结构调整就可能被迫中断,次贷危机恶化 

后,中国重新鼓励钢铁等过剩行业的发展即为一个例子。 



5。2、什么抑制了内需 



    每当谈起中国的内需问题,许多研究机构不约而同地把能否激活消费、拉动内需和我国 

工资较低的现状联系在了一起,开出的药方也是提高工资、让民众有钱消费,这难道仅仅是 

巧合? 



    这一结论与我国现实情况相符。 



    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副编审邓聿文曾撰文指出:由于资本的利益机制在于以最小的劳 

动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劳动者的工资总是被不断压缩,消费市场相对缩小。所以马克思指 

出:“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在过去, 

我们把经济危机看做资本主义社会独有的现象,认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大与消费的相 

对不足这一矛盾所致。但现在看来,只要实行市场经济,不论姓资姓社,都会出现经济危机。 

因为作为经济危机表征的生产过剩、消费不足,也已经存在于我们的社会,而且已经有好长 

时间了。8 



    因此,从根源上来讲,抑制内需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民众收入没有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 

没钱消费。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页面 56…

    第一,在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机制中,财富分配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公众收入较低。 



    笔者在本书第2 章曾经提到过:“由于工资过低,导致无法产生出与产品供应相配套的 

内部需求,即内部需求是残缺的。由此,不得不进一步依靠外部需求,国内的生产与国外的 

需求构成一种平衡,而要依靠外部需求,又常常进一步压低工人工资,从而形成了一种恶性 

循环。” 



    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06)》指出:从资金流量核算结果 

来看,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出现了向政府和企业倾斜的现象,政府和企 

业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 

重持续下降。并且,政府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仍保持扩大之势。而根据国际上通常的发 

展路径,当人均GDP 超过1000 美元之后,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通常是 

上升的。9 



    这一趋势延续至今。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                         年上半年,全国税收收 

入(不包括关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未扣减出口退税)稳定较快增长,累计完成32   553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5%,增收7606 亿元。而同期的GDP 增速为10。4%,税收增长速 

度是GDP 增速的3 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