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教育心理学-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意义学习的条件:
(1)客观条件:
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是学习者可以理解的。
(2)主观条件: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
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学习的结果必须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三)接受学习的实质和技术
1、接受学习的实质: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不在于发现新知识,而在于新知识的意义)
2、先行组织者技术:
——是针对接受学习的特点而使用的一种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其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作用: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增加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促进学习的迁移。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2、这一部分理论发展的还不成熟,不作为重点把握。
3、主要的观点:
(1)知识具有不确定性,仅是在一定的认识层次上对事物的一种解释、假设。
(2)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不是教师的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
(3)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新知识的“生长点”。
 第四章   学习动机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
(一)动机与功能: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学习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
动机的功能:
1、激励功能—个体学习积极性的源泉
2、指向功能个体学习积极性的方向性质;
3、强化功能个体学习积极性的努力程度。

(二)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构成成分,两者相互制约、共同作用形成学习动机系统。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学习需要是主体的一种追求学习成就的倾向,是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要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和学习意向。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类
型有:
认知的动机、自我提高的动机和附属的
动机:
认知的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上得到满足。这种内驱力主要是从人类原始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中派生出来的。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但他不直接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它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2、学习期待与诱因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学习期待与学习目标密切相关,但两者不能等同。学习目标是个体通过学习活动想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而在个体完成学习活动之前,这个预想结果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之中的。
     因此,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二、学习动机的种类
(一)依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分为:高尚的动机和低级的动机。
(二)依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三)依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
一、强化理论:
1、强化理论是由行为学派斯金纳提出的。
2、行为学派强调外部强化手段的使用。
3、强化理论否定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而具有局限性。
二、需要层次理论
1、是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
2、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五个层次构成。
3、教育教学中应尽量满足学生的低层次需要,以发展学生的高层次的学习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生理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包括食物、饮水、住所、睡眠、氧气、性等。
      生理需要与有机体生存有着直接的关系,它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人可能周期性地处于饥渴之中,但是只要他的生命不为饥渴控制,他就仍然会有更高级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包括住宅、工作场地、秩序、安全感、可预言性等。在健康的正常的成人身上,安全的需要一般都得到了满足,观察儿童和神经症患者,有助于理解这种需要。
      儿童需要一个可以预料的世界,需要有依靠和确定的生活常规。父母吵架不和,家庭分离、离婚、众多的意外事件的干扰,都给儿童造成不安定,不可预料和不安全感,影响他们的健全发展,使他们焦虑不安,失去信赖,产生寻求安定等行为。    


 不安的或患神经症的成人,行动起来很像不安的儿童。马斯洛说:“这样的人做起事来总好像要大难临头,他总象在应付一件紧急事件,好像怕挨打屁股似的,不安的人对秩序和稳定有一种迫切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包括对社交、归属和认可的需要,给予爱和得到爱的需要。在前面两类需要基本满足的前提下,个人开始受交往需要的驱使,产生归属和爱的需要。 

  而对于爱的需要,马斯洛认为成熟的爱是两个人之间的健康亲密的关系,彼此关心尊敬和信任。罗杰斯认为:“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缺乏爱,就会扼制个体的成长及潜力的发挥,临床医生一次又一次地发现婴儿不能缺乏母爱,很多心理治疗医生发现,爱的需要受到挫折是心理失调的主要原因。
      马斯洛说:爱的饥饿是一种缺乏症,就像缺乏盐和缺少维生素一样,我们需要碘和维生素C,我们也需要爱,人们需要得到应有的母爱、父爱、朋友之间的友谊信任,即需要亲情、友情、爱情。

案例:爱的本质
      1963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哈洛在就职时发表了一篇演说名为:“爱的本质” 。在这个演说中,哈洛介绍了他的实验:
      哈洛是用恒河猴来做实验研究的,他选择了一个出生不久,正急于寻找母亲的小猴子,同时用铁丝精心编制了一象征性的猴子妈妈,上面挂了个奶瓶,还有香蕉等小猴子爱吃的东西。
     另外,哈洛用棉布编制了另一个象征性的猴子妈妈,上面没有食物,但是棉布做的“妈妈”能提供温暖、关怀、温柔等感觉和感受。他细心观察,看小猴子更喜欢


 哪一个妈妈,通过3年的实验研究,哈洛得到了结论:在实验中,小猴子是把棉布猴子妈妈作为自己的妈妈,大多数时间却是抱住棉布猴子妈妈来寻求关怀和温暖。
     在哈洛的实验公布之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着这样的观念,婴儿什么也不懂,只要喂好他,有了充分的食物营养就行了。人们主张用一些营养品来代替母乳喂养。哈洛实验公布后,人们开始意识到食物营养的不足,当母亲喂养自己的孩子时,母亲抱着他,深情地望着自己的孩子,孩子会笑,孩子的笑会更加引发母亲的无限深情,这就是爱的本质。

4、尊重的需要;
      人们对尊重的需要可分为两类:自尊和对他人的尊重。由自尊个体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等的愿望。一个具有足够自尊的人总是更有信心,更有能力,也更有效率。
     而当一个人缺乏自尊时,就会感到自卑、无望,从而可能导致绝望和神经失常等行为。最稳定最健康的自尊是以别人给他应得的尊敬为基础的。他人的尊重包括威望、承认、接受、关心、地位、名誉和赏识。    

5、自我实现的需要。
      当人充分地满足了他们对安全、归属、友爱、尊重和自尊的基本需要后,他们就被自我实现的愿望推动着,能达到它的人便叫追求自我实现的人。
      所谓自我实现,是一个人潜在的能力和天资的不断实现。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自我进步的愿望,把他的潜能变为现实的需求。
      自我实现就是使自己成为自己理想的人,达到个人潜能的最高顶峰。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心胸开阔、独立性强,具有创造性;他们知道自己的需要,能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是怎样一个人,自己的使命是什么。
     从学习心理的角度看,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因此,可以说自我实现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
     自我实现理论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项主要的学习动机理论。

三、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这一概念源于20世纪30年代默里(H。A。Murry)的有关研究、他把成就动机定义为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和趋势。40—50年代,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等接受默里的思想,并将其发展为成就动机理论。


 麦克里兰的研究发现,成就需要高的人,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成就动机的高低还影响到个体对职业的选择。成就动机低的人,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少的职业;而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从事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并且在工作中勇于做出决策。
     阿特金森将个体的成就动机分成两类:
     ①力求成功的动机;
     ②避免失败的动机。

 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得成就,所以他们会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而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因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