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教育心理学-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①力求成功的动机;
     ②避免失败的动机。

 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得成就,所以他们会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而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因为这种任务能给他们提供最大的现实挑战。
      当他们面对完全不可能成功或稳操胜券的任务时,动机水平反而会下降。

 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功的机率大约是50%时,他们会回避这项任务。因为选择容易的任务可以保证成功,使自己免遭失败;而选择极其困难的任务,即使失败,也可以找到适当的借口,得到自己和他人的原谅,从而减少失败感。
四、成败归因理论
1、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是维纳。
2、认为归因系统有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性归因。
3、归因的理论价值和实际作用: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行为和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和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
1、这一理论是由班杜拉提出的。
2、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3、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结果的因素就是强化。
4、认为强化有三种: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5、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成则提高;败则降低。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一)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二)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动机激起水平的高低与作业难度的大小有关:
——注意: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型曲线)


(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四)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注意:本节内容必须掌握,这是要求结合教学实际的重点论述题之一。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第一节    学习迁移概述
一、什么是学习迁移:
1、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迁移不仅指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也包括行为规范和态度的迁移。
3、迁移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

二、迁移的种类
(一)依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可分为:
1、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
2、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
(二)依据迁移的方向不同,可分为:
1、顺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继的学习的影响。
2、逆向迁移:后经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三)从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的不同,可分为:
1、水平迁移(横向迁移):相互影响的经验是并列的逻辑关系。
2、垂直迁移(纵向迁移):相互影响的经验是上下、下上的逻辑关系。
(四)依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
1、一般迁移:多指原理、规则、方法、策略、态度等的迁移。
2、特殊迁移:多指某一特定的课题或领域的学习直接对学习另一课题或领域所产生的影响。

三、迁移的作用
△凡是有教育的地方,就会有迁移。
1、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是习得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
3、对于教师而言,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第二节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一、早期的迁移理论
注意:重点掌握(二)(三)(四)
(一)形式训练说:此学说主张迁移要经过一个“形式训练”的过程才能产生。
要点: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如注意、知觉、记忆、思维等)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
此理论缺乏足够的实验和现实依据。有唯心主义的色彩。

(二)共同要素说:此学说由桑代克等人通过实验而提出的。
1、理论发展:相同要素说(桑代克)——共同要素说(伍得沃斯)
2、是对形式训练说的否定。
3、要点:认为迁移的条件是两情境中有共同成分。(如A情境中有1234和B情境中有2345)

(三)经验类化学说(又称概括化理论)
1、贾德通过实验认为,在经验中学到的原理原则是迁移发生的主要原因。
2、实验:“水中击靶”—他把小学高年级学生分成A、B两组练习水中击靶。对A组被试先教以光在水中的折射原理而后进行练习;B组则只进行练习、尝试,而不教原理。当他们达到相同的训练成绩以后,增加水中目标的深度,结果继续打靶时,学过原理的A组的练习成绩明显优于未学过原理的B组。

?贾德认为:这是因为学过原理的A组已经把折射原理概括化,从而对不同深度的靶子都能很快作出调整和适应,把原理运用到不同深度的特殊情境中去。
(四)关系转换理论(又称格式塔关系理论)
要点:实验证明—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
实验:

苛勒用小鸡、黑猩猩和一个3岁女孩做实验:实验任务是在两张纸中的一张上找到食物。这两张纸一张是深灰,一张是浅灰,食物总放在颜色较深的一张上。在第一次实验任务中,出示浅灰(A)和深灰(B)两张图片,食物总在深灰色的一张纸上,当被试学会了这一任务后(小鸡需要400~600次,儿童需要45次),用比原来两张纸颜色都要深的图片(C)来代替浅灰色的图片(A),原来颜色较深的图片(B)现在是颜色较浅的图片。结果对小鸡的实验表明,它对图片(C)的反应为70%,而不是对图片(B)(这是两个情境中的共同要素)做出反应。
由此认为:这是情境中的关系对迁移起了作用,而不是其中的相同要素。
第三节    迁移与教学
一、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相似性
(二)原有认知结构
(三)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1、心向:指向于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
2、定势:先前活动所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影响后继活动的趋势。(注意:第80页的实验)

二、促进迁移的教学
(一)精选教材
(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三)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四)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    知识学习概述
一、知识的类型:
(一)依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可以分为: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二)依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二、知识学习的类型
(一)依据知识本身存在的形式和复杂程度(奥苏贝尔),可以分为:
1、符号学习: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
2、概念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特征。
3、命题学习: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二)依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可以分为(又称为“同化学习论”):
1、下位学习(也称类属学习):
认知观念中原有的知识观念的概括水平高于新学习的知识,这种类属关系的学习即下位学习。
下位学习包括两种形式:
(1)派生类属学习
(2)相关类属学习


注意:
“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的区别:
——在派生类属学习中,新的观念纳入原有观念中,原有观念的本质属性不发生改变;
——在相关类属学习中,新知识与原有观念有一定的关联,新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引起原有观念的扩展、深化、限定或精确化。

2、上位学习(也称总括学习):
——是指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几个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性程度更高的例命题。即原有的观念是从属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总括性观念。
——上位学习遵循的是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过程。
——这种学习方式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中比较常见。

3、并列结合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三、知识学习的过程
注意:
主要掌握知识学习的三个阶段:知识获得、知识保持、知识的提取。
四、知识学习的作用:
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学生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基础;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第二节     知识的获得
一、知识直观
(一)知识直观的类型
1、实物直观:直接感知实际事物。
优点:真实、确定。
不足: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难以突出本质要素。

2、模象直观:直接感知事物的模象。
优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观范围大;可以有效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
不足:模象和原有事物有一定距离。
3、言语直观:借助于言语的描述对事物进行间接的感知和理解。
优点:不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
不足:不如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鲜明、完整、稳定。

(二)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注意:此内容可以出简答题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1)强度律
(2)差异律
(3)活动律
(4)组合律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二、知识的概括
(一)知识概括的类型
1、感性概括:是在直观基础上的一种低级水平的概括形式。
2、理性概括:是在思维基础上的一种高级水平的概括形式。

(二)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正例:又称肯定例证(利于概括的信息)
反例:又称否定例证(利于辨别的信息)
2、正确运用变式:
变式:变换事物非本质属性的呈现方式,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