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尼拉之后从未奢望过的丰盛饭菜。当时,棉兰老北部仍在美菲军队控制之下,德尔
蒙特机场仍可使用。但由于事先安排好的飞机未能按时到达,致使麦克阿瑟一行等
到17日凌晨才从德尔蒙特乘两架B…17轰炸机飞往澳大利亚。这两架飞机原计划飞往
达尔文机场,但因正遇日军空袭达尔文而改向巴切勒机场降落。随后,他们又改乘
一架C一47飞机前往南方的艾丽斯斯普林斯,从那里再乘火车前往最终目的地墨尔
本。途经阿德莱德车站时,闻讯赶来的记者们要求麦克阿瑟发表讲话,他向他们作
了凯撒式的声明:
就我所知,美国总统命令我冲破日本人的防线,从科雷希多岛来到澳大利亚,
目的是组织对日本的进攻,其中主要目标之一是援救菲律宾。我出来了,但我还要
回去!
〃我还要回去〃成了麦克阿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句名言和鼓舞士气的战斗
口号。它被写在海滩上,涂在墙壁上,打在邮件上,诵进祷词中。
下一章
麦克阿瑟
第八章 苦尽甘来
祸不单行难振作,巴丹科岛两陷落;
福至成双风向转,珊瑚中途奏凯歌。
话说麦克阿瑟乘坐的火车在驶进墨尔本时,当地群众把他当作救星一样来欢迎。
华盛顿为表彰他在菲律宾的英勇行为,特授予他国会荣誉勋章,这是麦克阿瑟等了
28年才得到的最高奖赏。嘉奖令中写道:〃在敌人的猛烈炮击和飞机轰炸的情况下,
他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在每一个危急关头,镇定自若,沉着应战。他以行动鼓舞
了部队的斗志,激励了菲律宾人民对其武装部队的信心。〃在美国国内,这位〃蒙难
的君主〃成了光彩夺目的英雄。一些街道、场馆、建筑、孩子甚至一种舞步,都以
他的名字命名。有人希望他重返陆军部担任最高军事统帅,还有人甚至敦请他参加
1944年的总统竞选。
然而,面对这些荣誉,麦克阿瑟却高兴不起来。本来,他满怀信心地来到澳大
利亚,希望能得到一支强大的军队,率领他们打回菲律宾,解救被围困在那里的守
军。但他发现,这样的军队压根就不存在。整个澳大利亚还不足2.5万陆军,而且
大部分是工兵等支援部队;空军也只有约250架飞机,而且大部分不能用;海军的
情况也好不了多少。麦克阿瑟几乎是一个光杆司令,成了〃一位坐冷板凳的将军〃。
大话已经说出去了,可拿什么去反击日本人?从马尼拉起一直跟随他的新闻记者克
拉克·李写道,当麦克阿瑟发现这〃整个该诅咒的战争中最使人震动和吃惊的事实〃
时,他的脸色死一样的苍白,膝盖弯曲,嘴唇抽搐。沉默了好长一段时间后,他才
伤感地低声说道:〃上帝可怜我们吧。〃他因此而苦恼沮丧,整整一个多月闷闷不乐。
他认为这是华盛顿对他的出卖,而这出卖是企图中伤和毁灭他的阴谋诡计。
更糟的是,不仅没有可打回菲律宾的军队,就连澳大利亚本身也处于危险之中。
在麦克阿瑟到达澳大利亚时,日本人已彻底征服了荷属东印度,并在所罗门群岛、
新不列颠岛及新几内亚建立了据点,严重威胁着澳大利亚在巴布亚东南部的前哨基
地莫尔兹比港及在南太平洋诸岛的补给基地。在讨论〃作战第二阶段〃战略时,日海
军军令部极力主张进攻澳大利亚,但陆军参谋本部以超出国力为由加以反对。最后,
日军大本营通过一项折衷的《尔后战争指导大纲》,决定在实施印度洋作战后,在
太平洋攻占中途岛及南太平洋和大洋洲一些岛屿,以切断美、澳之间的海、空交通
线,阻止澳大利亚成为反攻基地。
对日军大本营的上述决定,澳大利亚方面当然不可能知道,他们完全有理由认
为日军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澳大利亚。当时;恐惧笼罩着整个澳大利亚,绝大部分澳
大利亚人存在着失败主义情绪,预料他们不久就会遭受像北部邻邦那样的厄运。他
们对主要由民兵组成的极为薄弱的澳大利亚防御力量毫无信心可言,认为这样一支
部队根本不可能击退日本人的攻势。军方决策者们甚至已经决定撤退到布里斯班到
阿德莱德一线,准备把整个澳洲的3/4拱手让给日本人。麦克阿瑟对这种失败主义
的消极战略进行了坚决的抵制,认为这只能导致最后的失败,使澳大利亚变成另一
个巴丹。他在到达墨尔本后不久,即驱车前往堪培拉会晤约翰·柯廷总理,与柯廷
达成〃通力合作,坚持到底〃的共识:〃您照顾后方,我指挥前线。〃此后不久,他提
出了一个积极防御计划,即将防线移到巴布亚东部,在新几内亚境内的欧文·斯坦
利岭阻击日本人,把保卫澳大利亚的战斗放到澳大利亚境外去进行。这样,既可以
使澳大利亚免受侵犯,也可提供一个反守为攻、争取主动、向前推进的机会。
与此同时,华盛顿的决策者们就〃欧洲第一〃还是〃亚洲第一〃的问题展开了激烈
的争论。以金海军上将为首的海军作战部试图修改〃欧洲第一〃的战略,主张向太平
洋增援部队,尽早向日本人进攻,阻止其南下进攻澳大利亚。他认为,澳大利亚必
须守住,〃因为这对世界上非白种人必然产生影响〃。以马歇尔和艾森豪威尔为首的
陆军参谋部则坚持〃欧洲第一〃的战略,认为德国的垮台必定导致日本的毁灭,要想
最终打败轴心国,把力量集中在大西洋战区是绝对必要的,即使失掉澳大利亚也在
所不惜。在3月16日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上,陆军部取得了最后胜利:仍维持〃欧洲第
一〃战略,在太平洋地区只取守势。同时,参谋长联席会议还决定,将太平洋战场
分成两个独立的战区:即西南太平洋战区和太平洋战区,前者包括澳大利亚、所罗
门群岛、俾斯麦群岛、新几内亚、荷属东印度和菲律宾,由麦克阿瑟任总司令;后
者包括中南美洲航线以外的其他太平洋海区,由太平洋舰队司令切斯特·尼米兹海
军上将任总司令。此外,鉴于太平洋战区辽阔,又将其划分为北、中、南三个次战
区,其中南太平洋战区单独成立了以罗伯特·戈姆利为首的司令部。 当麦克阿瑟于3月30日收到上述决定后十分气恼。他原以为把他从科雷希多接
出来是要他担任整个太平洋战场的最高统帅,然而现在却让他和海军另一位资历不
深的将领平分秋色、平起平坐,这实在令他不能容忍。他始终深信不疑地认为:〃
在有关这场战争的所有错误决定中,最令人费解的恐怕就是没有建立对太平洋战争
的统一指挥……其结果是分散了力量,延长了战争,增加了伤亡和费用。〃
其实,马歇尔将军本来有任命麦克阿瑟为整个太平洋战场的最高统帅的想法。
但金海军上将认为太平洋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场海战,而他不能接受由一位外行
的陆军将领向他的海军发号施令的事实,因此反对这项任命,结果便导致了上述折
衷方案。麦克阿瑟对此极为气愤,认为他遭到华盛顿一伙有权势的敌人的反对,他
们对世界战略和太平洋战略的考虑都受到他们对他的仇视的影响。他甚至指名道姓
地攻击马歇尔,并把海军部称作〃一个阴谋小集团〃,正是这个小集团未能使他担任
太平洋的最高统帅。他进而得出结论说,他最凶恶的敌人〃不是在前线,而是在我
背后的华盛顿〃。
但不管怎样,麦克阿瑟现在毕竟有了新的职务,成为一方统帅了。4月18日,
他正式就任西南太平洋战区最高司令。随后,他在墨尔本的孟席斯饭店建立了司令
部,同时把家也搬了进去,上下班都在一个楼。他在澳大利亚深孚众望,常常举行
记者招待会,到议会发表讲话,在广播中进行演说,以唤起美国政府对太平洋战场
的重视。然而,巴丹的厄运使他变得非常抑郁和孤独,除了澳大利亚总理柯廷外,
他很少与别人有密切的私人交往。他的夫人琼则一切以他的活动为转移,尽可能给
丈夫以帮助和安慰。由于没有多少实事可做,麦克阿瑟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在他儿
子身上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他几乎每天早上都要送给阿瑟两件新礼物,害得他的
副官赫夫为了每天找到不同的新礼物而四处奔走,同玩具批发商打了不少交道。
除了家庭之外,他经常的活动围就是他的司令部了。以萨瑟兰为参谋长的参谋
机构多是由〃巴丹帮〃的人组成,他们像琼一样一切以麦克阿瑟为转移,逐渐形成了
一个怨恨和怀疑〃外人〃的排外集团。这样一来,以他为首的总司令部和他的三军司
令之间便处在一种十分紧张的关系中。不久,陆军司令、澳大利亚的托马斯·布莱
梅就发现,他实际上被剥夺了指挥权,因为总司令部常常越过他直接向他的部队发
号施令;海军司令赫伯特·利里和空军司令乔治。布雷特则成为麦克阿瑟经常发泄
不满的对象,因为在麦克阿瑟看来,正是海空军使他在菲律宾吃了败仗,他们胆小
如鼠,不去救援他的部队。
虽然美英决策机构仍坚持〃欧洲第一〃的战略,但由于海军作战部长金的努力和
罗斯福的支持,美英联合参谋部还是决定加强太平洋特别是澳大利亚的防御力量。
还在麦克阿瑟前往澳大利亚时,罗斯福和丘吉尔就已同意将一直在北非作战的两个
澳大利亚陆军师调回澳洲,同时将正在国内受训的两个美国陆军师及一些支援部队
立即运往澳大利亚。此外,海空军力量也得到了部分加强。
在麦克阿瑟刚刚接受新任命之际,他的遥远的巴丹守军正面临着最后的灾难。
1942年4月3日,恰逢耶稣受难日,它实际上也成了巴丹守兵们的受难日。这天晚上,
已经得到加强的日军在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之后,开始向马里韦莱斯防线大举进
攻。此时的巴丹守军已经被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