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特别强调说明,巴丹保卫者气壮山河的抵抗,对于保证我们在远东获得完全的最后
胜利,肯定是有贡献的。尽管我现在不能指明救援能够到达菲律宾的时间,但我确
实知道,我们所能调拨的每一艘船,都在向西南太平洋运送部队,这些部队将最终
粉碎侵略者和使您的国家恢复自由。为集结兵力而赢得的每一天都有不可估量的价
值,而巴丹的保卫者非常有效地帮助我们之处正在于赢得时间。
然而,空头许诺和华而不实的赞词,仍不能抹去奎松心灰意冷的颓丧情绪。每
当他坐在轮椅里从广播中听到成百上千架美国飞机运往欧洲的时候,他便会异常激
动,随后又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堆在轮椅里。他对麦克阿瑟的一名助手说:〃我不
能忍受这样经常地提到欧洲。我和我的人民都处在占领者的铁蹄之下。他们吹嘘的
飞机在哪里?美国在为远亲欧洲的命运苦恼不安,而一个菲律宾女儿却在后屋里遭
到强奸!〃
2月初,日本东条内阁为了破坏巴丹的抵抗,采取分化瓦解政策向菲律宾人保
证:日本将给予菲律宾独立,只要它进行合作并承认日本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纲
领。此时,已对援助不抱任何希望的奎松政府于2月8日通过了一个异乎寻常的文件,
建议美国立即承认菲律宾独立,美、日军队都从其国土撤走,以实现菲律宾中立化。
奎松在致罗斯福总统的信中说:〃据我们看来,似乎我们的目标只是尽可能长时间
地进行没有希望的战斗,去帮助保卫其他地区,然而没有必要以牺牲菲律宾人去获
得最后胜利。〃实际上,奎松是想通过此举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美国人允许其独
立和中立化固然最好,若达不到这一目的,也可借此给美国施加压力,唤起其对远
东的重视。
麦克阿瑟收到上述文件后,同美国驻菲高级专员塞尔进行磋商。塞尔认为,如
果美国的援助不能到达,那么奎松的建议不失为〃正确的解决途径〃。2月9日,麦克
阿瑟向罗斯福电告奎松的建议、塞尔的意见及他本人的请示报告。他在报告中对奎
松的建议没有表态;只是要求总统〃必须确定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阻滞敌人的任务,
是迎合奎松的权宜计划,还是让我继续战斗〃。
这封电报像一颗炸弹使华盛顿大吃一惊。罗斯福立即电复麦克阿瑟和奎松:〃
本政府完全没有可能同意奎松总统建议中的政治内容。〃同时;他授权麦克阿瑟在必
要时可安排菲律宾部队投降,但〃只要还存在任何抵抗的可能性,美国部队将继续
保持我们的国旗在菲律宾飘扬〃。看来,没有讲价的余地,只有拼死抵抗了。因此,
麦克阿瑟复电表示:〃我丝毫没有要我指挥下的菲律宾部队投降的念头。我打算在
巴丹和科雷希多岛战斗到底,直至毁灭。〃
到2月中旬,日本在太平洋其他战区继续得手,先后攻占马来亚、新加坡、除
爪哇岛的荷属东印度、缅甸南部及西南太平洋的俾斯麦群岛、新爱尔兰岛、新不列
颠岛和所罗门群岛大部,并在拉包尔和布干维尔岛建立海空军基地,准备继续南犯。
日军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所取得的惊人战果使日本统治集团欣喜若狂。东京报纸宣
称:〃太平洋战争的大局已定。〃帝国政府则下令发给每家两瓶啤酒或米酒,小孩则
得一袋糖,以庆祝天皇的武士所取得的胜利。
在盟军节节失利、太平洋地区接连陷落的情况下,麦克阿瑟在科雷希多岛上指
挥美菲军队坚持抵抗,这一事实本身就足以使他成为美国公众心目中的英雄。许多
州的议会向他表示〃州的谢意〃,市长们和各团体纷纷向他发来赞扬的电报,新闻界
则更是把他捧上了天。报纸上夸大其词的头条新闻几乎都是关于麦克阿瑟如何指挥
部队打击日军。据统计,在1941年12月8日至1942年3月11日所发布的142份官方战
报中,有109份只提麦克阿瑟一个人。一些国会议员也把他奉若神明,开始力促将
他调回国担任陆军最高统帅。
此时,总统和陆军部也在考虑麦克阿瑟的去向问题。由于上个月成立的以韦维
尔将军为首的美英荷澳西南太平洋盟军司令部行将解散,而目前新几内亚和澳大利
亚又面临严重威胁,因此堪培拉的柯廷政府感到十分恐慌,希望盟国加强西南太平
洋的军事力量并组建新的司令部。为保住澳大利亚这一反攻基地,马歇尔和罗斯福
也一致认为有必要任命一位新的盟军总司令。又由于缅甸和印度告急,英军准备撤
出太平洋集中防守印度,因此,澳大利亚的防务便只有依靠美国了。这样,由美国
人担任新的盟军总司令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那么这个美国人应该是谁呢?马歇
尔首先想到了麦克阿瑟。在马歇尔看来,不管麦克阿瑟有多么傲慢自负,多么难处,
他毕竟是一位杰出的统帅,失去他实在太可惜了。因此,他积极向总统建议将麦克
阿瑟接出来委以重任,同时建议将奎松等菲律宾政府要员及美国高级专员塞尔及他
们的家眷也接出来。罗斯福本来也不很喜欢麦克阿瑟,他甚至想象麦克阿瑟已经成
了烈士,成了名符其实的美国英雄,用他的牺牲来振奋美国人的士气。但由于马歇
尔积极推荐,使他最终判定,牺牲他的这位远亲和深孚众望的英雄,在政治上和军
事上都是不值得的。因此他接受了这一建议,并让马歇尔通知麦克阿瑟。
2月20日,奎松及塞尔两家先后乘潜艇离开科雷希多岛前往澳大利亚。麦克阿
瑟和琼商量后决定留下来。当麦克阿瑟把这一决定告诉奎松夫妇时;他们俩十分惊
讶,但什么也没说。随后,麦克阿瑟电告马歇尔:〃我和我的家庭将与守岛部队共
存亡。〃
2月22日,罗斯福亲自致电麦克阿瑟,命令他立即启程前往棉兰老岛,然后转
赴澳大利亚。起初,麦克阿瑟的确不想离开,甚至考虑辞去职务;而作为一个志愿
兵加入巴丹守军。他是个要面子的人,担心由于没有履行和巴丹守军共存亡的诺言
而有损形象。但萨瑟兰及其他参谋人员不赞成这种想法,他们希望他出去后能很快
率领援军重返巴丹。两天后,麦克阿瑟回电总统同意撤离,便要求推迟启程,由他
自己选择〃适当的时机〃,以避免因他的突然离去而引起守军的混乱。
到3月上旬,有迹象表明日本人已获悉麦克阿瑟要溜走的消息,他们扬言要活
捉他,并把他在东京帝国广场上斩首示众。为安全起见,马歇尔敦促他赶快动身。
另外,盟军总司令一职也需要他尽快前往澳大利亚。在这种情况下,麦克阿瑟最后
决定3月11日动身。海军计划派潜艇去接他,但麦克阿瑟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有人推
测是为让海军难堪;有人认为他是想证明冲破封锁线并不难;他的副官锡德·赫夫
却暗示他有幽闭恐怖症,害怕乘潜艇),却决定改乘由他掌握的4艘鱼雷快艇出去。
3月11日傍晚,麦克阿瑟一行22人(除他的家人外,另有包括萨瑟兰等参谋人员
和两名海军军官在内的17位部下)分乘约翰·巴尔克利海军上尉指挥的4艘鱼雷快艇
驶离马尼拉湾。临行前,被麦克阿瑟指派接替他的温赖特将军前来告别。麦克阿瑟
把最后一包香烟和两瓶刮脸膏作为告别礼物送给他,并嘱咐道:〃如果我能到达澳
大利亚,你知道,我会很快回来的,尽量多带些东西回来。在此期间,你要守住。
〃说完,他转过身来向科雷希多岛作最后的告别。他看上去面容苍白而憔悴,褪了
色的军服由于体重减轻了25磅而显得宽松肥大。他那疲惫但有神的双眼扫视着被战
火烧烤过的岛屿。远处仍断断续续传来大炮的轰鸣声,火光不时划破夜空。随后,
他登上巴尔克利的41号鱼雷快艇。
41号鱼雷快艇上的乘客共有9人:麦克阿瑟夫妇、小阿瑟、阿珠、赫夫、萨瑟
兰及其他3名军官。巴尔克利驾驶着这艘鱼雷快艇小心翼翼地穿过海湾出口处的布
雷区,同其他3艘鱼雷快艇会合后,在黑夜中向南急驶而去。由于风浪很大,鱼雷
艇颠簸得很厉害,除了琼和赫夫外,其他人都晕了船,弄得很狼狈。麦克阿瑟后来
称这是一次〃在混凝土搅拌机里的旅行〃。最初,4艘鱼雷快艇本来是呈一路纵队行
进的,但由于夜暗浪大,走着走着便失掉了联系,各自单独向集合地点驶去。当41
号快艇行驶到卡夫拉岛时,发现有日本巡逻舰队;但幸好没有被发现。巴尔克利立
即改变航线绕过敌舰溜了过去。
第二天拂晓,超过41号快艇而行驶到前面去的32号快艇艇长看到一艘舰艇从后
面追来,他以为是日本驱逐舰,立即清理甲板、装填鱼雷准备战斗。在即将发出开
火号令之前,他们才看清,所谓的驱逐舰原来就是41号快艇,吓得32号艇长出了一
身冷汗:幸亏没开火。
下午4点,这两艘快艇到达集合地点库约群岛中的塔加瓦延岛,另一艘快艇34
号已在那里等候了。原计划海军的一艘潜艇于当天晚上到那里去接他们,但麦克阿
瑟仍决定继续乘快艇。傍晚,麦克阿瑟下令32号快艇留下等待潜艇,其余两艘启航
前往棉兰老岛的卡加延。这天晚上,他们再次看见前方有日本巡逻舰队,但幸好又
没被发现。
3月13日上午7点,经过35个小时的航行,麦克阿瑟一行终于到达卡加延。不久,
另一般快艇35号在走散后直接驶抵卡加延。一下艇,麦克阿瑟便对巴尔克利说,他
要为艇上的官兵授予银星章,〃以表彰他们在极不利的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坚毅和勇
敢〃。他还说:〃你们把我从虎口中救了出来,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棉兰老空军司令夏普将军迎接了麦克阿瑟一行,并为他们准备了一顿自撤离马
尼拉之后从未奢望过的丰盛饭菜。当时,棉兰老北部仍在美菲军队控制之下,德尔
蒙特机场仍可使用。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