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皇刘备-第5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起来吧!

    

第七百六十六章() 
管亥在太壹山中穿行的时候,刘备率着浩荡大军,也到了徐州。沿途旌旗遮天蔽日,大军云集,从头看不到尾。

    江东很快就感觉到了战争的压力。对于这一次的战争,基本上没有人看好孙策。毕竟刘备的威名太甚。当年袁术横踞扬、豫,兵马无数,是何等的威风。结果袁术悍然称帝,刘备南征,翻掌间便灭了袁术。

    现在的孙策,其父孙坚当年也只不过是袁术麾下一大将而已。孙策再厉害,有孙坚厉害?有袁术厉害?

    事实上刘备就觉得,孙策比其父孙坚、比孙氏故主袁术都要厉害。奈何普通吏民们不这么看。他们只会认为刘备把袁术都给推平了,作为袁术的老部下,孙策又怎么可能与刘备相抗衡?

    这些年孙氏能够坐稳江东,那是因为刘备没时间南下。看看刘备这些年在北方,平袁绍,灭诸胡,收张燕,定关凉,逐曹操。从而一统北方。这些战绩就摆在这里。若是刘备不在北方折腾而是调头南下先定江东呢?结果不言而喻,江东肯定是会落入刘备的手中的。

    是以,基于这些朴素的观点。很多吏民开始逃亡了。很多人都扶老携幼的往更南边走,以期躲过战火的波及。然后等局势明朗之后,再回去重建家乡。也有胆大包天的,毅然趁夜北渡,冲破大江天险和吴军的封堵,投向他们看好的一方。

    这些行为反应到社会上,就是米价应声而涨。而征兵工作,也变得艰难了起来。很显然,民心向背与实力对比,江东人民内心中已经自动做出了选择。正是因为明白这一点,江东自孙策以下诸文武,这些天来,脸都是黑得很。

    这晚,孙策府邸,孙策与孙权兄弟俩爆发了一场大争吵。孙策比孙权大七岁,因为刘备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孙坚比历史上晚死许多年,是以孙策并没有在孙权跟前竖立起如兄如父的绝对威严起来。

    这个年代的嫡长制深入人心,所以孙权对兄长孙策继承江东家业毫无怨言,但并不代表他就没有一丝别的想法了。做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东吴开国君主,孙权除了勇武不如孙策外,心机城府未免就弱于其兄了。

    现在江东这种局面,孙权在经过用心考虑后,也并不认为自己这边就占据优势了。就算是汉军在曹操那边毫无作为,而曹操能够派军来援。两家人马加起来,能不能打得过刘备,那还是两说。

    就算打得赢吧,这次打赢了,下次呢?从秦始皇横扫六合,一并天下以来。大一统的思想就已经深入人心。搞割据,终究是不会长久的。曹孙联手,能够打败刘备吗?打败刘备后,能够吞并北方吗?如果不能,下次刘备再卷土重来,如何是好?

    孙权可不认为自己家里有传国玺,就真的是气运加身了。孙氏割据一方,如果没有席卷天下的可能,再兴盛,跟他孙权也没太多关系。地方就这么大,职位就这么多。天花板是很容易能够摸得到的。让他出去带兵,他兄长放心,兄长之后,传位给了侄儿,侄儿能对他放心么?侄儿能对自己的儿子放心么?将心比心,孙权觉得不能。

    既然江东前景不太光明,而且是好是坏与自己也没太大的关系。不如劝说兄长一起归降算了?

    自董卓祸乱朝纲以来,天下分崩离析已久。人心思定。这会举江东而归汉,是符合吏民的心声,符合历史的潮流,符合天下的大势的。这样的行为,会得到天下人的赞扬推许。而孙氏也将会获得比较高的声望。

    刘备向来以仁德而著称天下,孙氏来归,他不分封一大批官职和侯爵,他好意思?到时候孙氏仍然能够满门富贵。甚至比现在要更好。因为现在,只有兄长一人被封为列侯。自己和弟弟们却无寸土得封。

    而且归了汉朝之后,孙氏再无后顾之忧。自己的满腔抱负,不也有了平台可以施展了吗?如此大好河山,如此中兴之主,怎么可能没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北方还没平定,刘玄德就派人去了西域,这会南北一统的要紧关头,他都没有撤回极西之地的兵马。这说明什么?说明刘备心雄万里啊!

    孙权想来想去,觉得情况不外就是如下两种。一是与刘备硬碰硬,双方斗得头破血流,最后江东吏民的血液流尽,再无元气与刘备抗衡,被北方征服。二是审时度势,在这个最紧要的当口,率江东吏民归附朝廷。

    第一种选择,孙氏的统治可能会延长,但孙氏最后的下场可能不会太好。非得顽抗到底,双方打出真火来了,被征服者的下场又能好到哪里去?

    第二种选择就不一样了,主动归附与被动征服的待遇,那可是天壤之别。为了竖立形象也好,为了安抚功臣也好。刘备都不会亏待了孙氏。不然就会寒了天下人心。至于被征服者,刘备的态度再不好,给的待遇再差,也不会有人去同情。

    所以想通后的孙权,就前来寻找自己的兄长孙策了。孙策还以为兄弟找自己什么事呢,结果开口没几句,孙权话里话外竟然就是想劝自己投降。

    孙策闻言不禁勃然大怒,他叱道“仲谋听了谁人胡言,吾必斩此妄语者!”

    孙权昂然道“大兄何出此言?我自思虑,乃有此意。此等大事,旁人岂能左右之!”

    孙策便喝道“大战当前,仲谋不思为江东出力,却独言归降,是何理哉?不战而降,岂是丈夫所为?你且退下,此事休得再提!”

    孙权听了,又急又怒。他认为自己没错,既是为了江东免于生灵涂炭,也是为了孙氏的前途。如此一举两得之事,兄长竟然毫不犹豫的就拒绝了自己?

    这个时候了还讲究什么英雄、丈夫?利益就要最大化,自认头铁,等到被刘备打得头破血流了,再去投降,身价可就低了啊!

    想到这里,孙权就和孙策吵了起来。孙策对于孙权这个兄弟,也是头痛。孙权成年了,二十多岁了,这会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性格。自己这个做大哥的,说话也没那么好使了。

    父亲去世了,自己对兄弟要更加友爱,不能打不能重言重语骂。要是放在孙坚还在世时,孙策哪里有这如此多的顾虑,早就拎着沙包大的拳头打过去了。

    。

第七百六十七章() 
平时江东之事,孙权没多少话语权。但现在是决定江东乃至于孙氏未来兴衰荣辱的时刻,孙权觉得自己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来。他不能放任不管,这样兄长孙策会把孙氏带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孙策面对咄咄逼人的二弟,把拳头捏了又捏,最后还是松开,忍住了一拳砸到孙权脸上的冲动。兄弟俩打架无所谓,让老娘看到了,又要落泪了。孙策不忍心。

    孙权或许是被父兄压制得久了,现在父亲去世了,兄长也对自己忍让,于是越说越痛快,越说越大声。唾沫星子四溅,眉飞色舞,手舞足蹈。最后还是惊动了他们的娘亲吴夫人。

    吴夫人自幼聪慧,素有主见。年少时以才貌双全闻名于郡内。当时孙坚闻其名,乃使人娉之,欲求为妻。吴家乃江东望族,吴夫人之父也是汉家二千石的高官,只是不幸很早就去世了。而那会孙坚不过是区区一县丞,吴家人自然不肯,就打算婉拒孙坚。

    吴夫人也听说过孙坚杀贼平乱而得官的事,深恐孙坚怀恨吴家,于是就劝家人说何必为了我这样一个小女子而给家族招祸呢。若孙坚对我不好,那是我命该如此。遂便与之为婚。婚后,给孙坚生下了四子一女。孙坚在外征战的时候,家里就全靠她一个人撑着。

    家里的儿女们,对吴夫人的话,那是无有不从。吴夫人这些年保受打击,先是丈夫孙坚病逝,接着又是弟弟吴景离世。先后失去了两位至亲。尤其是吴景,他们姐弟从小父母双亡,相依为命长大。感情特别深厚。接连而至的打击让吴夫人终日以泪洗面,陷入哀痛之中难以自拔。

    这日她正在后院佛堂中拜佛,祈祷佛祖保佑夫君与弟弟。忽然就闻得前院隐有激烈的争吵声。便命人问之,不一会,使女前来回报,说是大公子与二公子在吵。

    吴夫人听说是儿子在吵架,就坐不住了。自己这几个儿子,向来乖巧听话,今日怎么会吵起来?于是便忙命人扶了,出来要问个究竟。

    孙策眼尖,在房中远远望见府中使女把母亲给扶了出来,不由狠狠瞪了孙权一眼,忙快步走了上去,弯身扶住了吴夫人,道“娘,你不在后院静养,怎的出来了。”

    吴夫人在圈椅上坐了下来,叹道“我再不出来,你们就要掀房揭瓦了。”此言一出,孙权就羞愧的低下了头。刚才有些忘乎所以,声音大得居然连后院的娘亲都听见了。

    吴夫人把目光在两个儿子身上转了一圈,然后便一手一个,拉住孙策与孙权的手,柔声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你们父亲不在了,你们兄弟俩万事得商量着来,千万别闹。伯符,你是老大,得多让着点。仲谋,你要尊敬你兄长,不可无礼!”

    兄弟两个唯唯诺诺。同时点头称是。吴夫人这才脸上露出笑容来,她道“我儿,你们刚才因何事在争执不休?”

    孙策本不欲把此等大事说出来,免得母亲伤神。见娘亲温和的眼神在看着自己,又见二弟在一旁跃跃欲试,只好就如实告之“北方刘备兵来,我欲与之战,仲谋却欲降,是以与之言语相争。”

    吴夫人又问孙权为什么要降。孙权就老老实实的把自己想到的理由给说了一遍。吴夫人一一记在心里,然后点了点头就道“江东名为我孙氏所有,然则孙氏之所以据有扬、交二州,多赖诸文武之力。今大敌前来,我儿可召群臣议之。若江东可保,则保之。尔父之基业不可轻弃。若群臣皆言江东不能保,则顺应人心,玄德仁厚,尔父在世,言语多嘉之,料将来也不至于为难你我母子。”

    吴夫人看得很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