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皇刘备-第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操到洛阳后,第一件事就是登门拜访刘备。

    两人一见如故,便在房内相谈得天昏地黑。一个怀有匡正天下的志向,对庙堂及江湖之间诸不平事耿耿于怀;一个有着领先千年的思维和眼光,针砭时政,字字见血。两人都是饱学之士,言谈之间引经据典信口拈来,果真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材。

    刘备在谈话中就发现曹操有着一种莫名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或许他的家庭出身,注定了他和这个帝国的命运紧密不可分割罢?他爷爷乃费亭侯曹腾,虽然是宦官,但却不被士林所排斥,因为他不像王甫、曹节和后来的十常侍般乱政,且举荐了许多名重一时的贤良。他父亲继承了侯爵,目前高居九卿之位。是以像他这种贵族出身的子弟,对政治、对政局,有着天然的敏感。大汉自桓帝以来到如今,每况愈下。皇帝不问政事,国中大小事情,悉托付于阉宦,而国朝灾异不断,叛乱四起。像曹操这般心思剔透的人,如何想不到这是亡国之兆?

    身为贵族,身为这个帝国的既得利益者,维护帝国的统治长久不衰,是曹操的荣耀和使命。是以曹操虽然少时任侠放荡,行为不羁且胆大包天,但他一出仕,却就像换了一个人般,在洛阳北部尉任上便雷厉风行,不畏权贵,整肃风气。哪怕是到了顿丘为县令,以后到了济南为国相,他都是这么干的。死而无悔。到了最后的最后,见汉室实在是无法再匡正,他才无奈又心酸的放弃罢?这种对大汉错综复杂的感情,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的结束。

    两人一直谈论朝中时局与人物。谈着谈着,便谈到了如今国力之衰的原因和如何破局上来。

    时人皆以为,朝廷积弱如此,只要扫平为恶的奸臣和宦官就行了,这样就可以天下清明,万事无忧了。不但是朝臣,还是百姓,还是士林清议,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意见。所以一个个的只要上台了,就打着算盘如何去诛谋宦官。其实不然。

    &中种种乱局,实在让人为之叹息,不知何时才得风波止,令海内政教俱清。”刘备皱眉道。

    &若风波止,须扫平阉宦奸邪,解除党禁,任贤选能方可!”曹操没个正形的斜坐着敲腿。

    刘备看了一眼曹操,见他满不在乎的模样,便笑道:”孟德兄何必虚言,你我皆知,天下事,岂止阉宦乎?“

    曹操似笑非笑的看着刘备:”然则玄德有何以教我?“

    刘备侃侃而谈:”以吾所见,大汉之乱,不在于阉宦,而在于凉州!“

    曹操目中精光一闪,疑道:”哦?何以见得!“

    刘备朗声道:”我大汉祸乱之根源,便是羌人之叛。从和帝时,并、凉两州,陈兵十数万,耗费军资费用计以数百亿。然直到前太尉段颎将兵时,方才稍定。国库虚耗,儿郎丧命。皆羌人之乱也。然则如今凉州之民,因连年兵火,居无所定,一个个皆剽勇好战,吾料凉州从此乱矣,日后必为国朝之大患!“

    &于阉党,小疥耳,诸臣若能效死,随三公后于殿中暴起而诛之,清君侧既可,何愁天下不宁?“

    曹操目露精光,哈哈大笑,道:”不意玄德所言竟与我往日所思相同!“

    刘备淡然一笑,道:”此乃英雄所见略同耳!“如此自负的话一出口,曹操与刘备两人对视一眼,再度大笑起来。

    羌人,原来很温顺。但在和帝时,击破一支羌族重置西海郡后,内地在凉州为官的官员和当地汉人豪强多番欺压降羌。然后羌人一怒之下就反了,东略三辅,南寇益州。而后凉州的守令竟然不想着去平定叛乱,而是想着要把郡县百姓迁到内地来。百姓不愿意,就强行发遣,一路上,死亡逃离的,不知道有多少。而朝廷,当时也在议论,是不是干脆把凉州给放弃算了?反正食之无味,还每年要填补大量的国家财政进去(安帝永初二年,庞参之议)。幸好有个明白人虞诩给阻止了。

    和帝、安帝时,朝廷也是混乱不堪,自羌人叛乱以来凡十数年,汉军屯边二十余万,旷日无功。也不知道当时的朝廷大臣们都在干嘛。后来还是虞诩,和接防三辅地区的中郎将任尚说:”罢诸郡屯兵,各令出钱数千,二十人共市一马,以万骑逐数千之虏,追尾掩截,其道自穷“然后任尚从其计,轻轻松松就赢了。可见羌人真的不强悍,远远比不上匈奴,只是朝廷应付不当,导致此乱而已。这次羌乱史载军费二百余亿钱。

    总算安生了一阵子,可惜到了顺帝的时候,羌人又叛了。反正过得这么苦,不如意就造反吧,凉州苦寒,还不如多抢点。这次又乱十余年,军费八十余亿钱。

    最后一次羌乱,被段颎所平。凉州三明都是在与羌人作战中成长起来的。包括出塞击鲜卑的夏育等,都是在凉州有大功的良将。段颎平叛,和别人不同,他主张大肆杀戮:”昔先零作寇,赵充国徙令居内,煎当乱边,马援迁之三辅。始服终叛,至今为梗,犹种枳棘于良田,养蛇虺于室内也。臣欲绝其本根,不使能殖。“这家伙,于是在凉州搞种族灭绝的大屠杀。一搞就是十来年,终于把羌人杀怕了,四散奔逃入山中。于是凉州遂定。

    但这一次,军费也用掉了四十余亿。羌祸虽歇,而汉之国力亦疲,衰落之势已经不可避免。而最最要命的,却是造成了几个致命的后果,一就是羌人不再相信朝廷,而选择依附凉州地方势力;二就是凉州人民流离迁徙之后,无以为生,一个个都养成了好乱好战的性子;最后就是凉州一隅,兵力雄厚,从此几乎无人能制。看看日后,虽然羌人再难成气候,但董卓、李催、郭汜、张济张绣、马腾马超等人,无一不起于凉州,率领着凉州精兵,祸乱天下。

    就正如刘备所言,日后乱国的,必然就是凉州系。后来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董卓不进京,宦官也都死得差不多了。可是董卓一进京,这个莽夫,就直接把大汉搞得分崩离析,人心四散了。

    第一更先发了,第二更来不及的话就明天了。冷死,终于来电了。

第四十八章 益州叛乱() 
曹操从小就无法无天,栽赃过他叔父,和袁绍一起抢过新娘子,深夜潜入过张让宅还曾经蹲过大狱。虽然很多事在刘备看来,纯粹属于吃饱了闲得没事干。但其人之胆识也可见一斑。

    曹操往日里很少服人,今天见了刘备,两人一顿猛吹,于是曹操竟然发现,这刘备学问是挺好的,眼光居然也不错。更难得的是能想人之所未想。听刘备说大汉之乱源在去凉州,曹操不禁击掌而叹。听刘备说要殿上清君侧,当着群臣击杀中常侍。曹操便双眼放光。这事不管可不可行,能想得出这么干的,便不是一般人。

    曹操眼射奇光,叹道:“遥想当年,卫、霍等率我汉家儿郎出塞绝漠,纵横驰骋,威震北地。是何等的铁血,是何等的雄壮!如今强大的匈奴已成往事矣!我每思及,恨不得生汉武时,尾随于诸将军麾下一道杀胡!”

    刘备想起汉武之时的不世功业,不由也悠然神往,热血翻腾,不禁大声吟道:“烽火照西京,胸中自不平。牙璋辞风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语调铿锵,声音激越。

    曹操激动得连声道好,“好一个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此曲道尽他心中胸臆块垒,不由他不激动。

    &德,汝可知吾之志乎?吾从小便想着建功立业,愿提三尺之剑,立不世之功,愿率军西行,荡平并凉,使羌人不敢再犯!愿死之后,吾墓碑上刻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如此,此生足矣,别无他求!”

    年少的男儿,谁没幻想过自己做大将军,率领无数勇士冲锋陷阵?谁没有满腔热血的时候?谁不想为国奉献,然后成为大英雄?

    刘备为曹操言语所感,也大喝道:“好男儿功名马上取,提三尺剑,立不世功,大丈夫当如是也!”

    说完两人默契的对视一眼,放声大笑起来。这不羁的笑容直上九霄,飘荡在洛阳城的上空。

    从此之后,惺惺相惜的两人来往得越发频繁了。一个议郎,一个郎中,无事之时便在一块,呼朋唤友,谈天说地。曹操世家之后,久居京师,交游广阔,人脉关系自非刘备所能比。刘备发现,自己认识的人几乎全部认识曹操,而曹操认识的人里面,自己好多都没见过呢。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两人的圈子,几乎都是慷慨豪气、崇尚气节之人。每日里一帮人谈古论今,倒也快活。

    曹节等看在眼里,心中忧虑,觉得不能这样下去,否则那个刘备将来谁人能制?刚好没多久,益州有奏本上,曹节一看大喜,眼珠转了几转,大袖把奏章一拢,往皇帝汇报去了。

    第二日千秋万岁殿群臣议事,刘备就在殿侧眼观鼻、鼻观心,老老实实的旁听,他也不想每日都要刷一下存在感的。说着说着,皇帝就说了:“近日益州有报,巴郡板楯蛮又反,贼势浩大,抄掠数郡而郡兵不能敌,向朝廷请兵,诸臣且议一议方略。”

    议什么,有什么好议的,国库差不多掏干了,皇帝你卖官赚钱并收取天下奇珍藏之于府库,天下四处要用钱但你宁可把钱埋到地下你信任宦官,任用宦官举荐的人,把地方搞得乱七八糟,乌烟瘴气。益州这几年为何叛乱连连?还不是官员在地方作威作福,压迫百姓所致?不然以前怎么不反?

    当然,现在说这些也没有意义,平定叛乱要紧。群臣有苦难言,只得把怨言埋在心底,开始为皇帝出谋划策。

    &下;蜀地叛乱多起而不能定;乃诸郡守互不统属;各自为战;于是贼合一处;而逐一击破。可遣一重臣赴益州,统率诸郡国屯兵,督促诸将破贼。如此可矣!“

    皇帝一听不用派兵这么麻烦,便立马允了,让众臣举荐一人去益州平叛,然后出了这么大事,把益州刺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