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把火烧完,只剩炭火时,将入口堵上,可保持房间的温度。起到保暖的作
用。
交通与通讯 19世纪80年代新西兰交通方面主要是铁路的修建。1870
… Page 105…
年,新西兰通车的铁路线只有46公里,1880年已超过1700公里。80年代还
制订了修建全国铁路干线的计划。1908年建成了北岛主要铁路干线。
航运在70年代已有有发展。1873年建立了新西兰航运公司。1875年又
成立了“联合轮船公司”。
1876年,敷设了一条由新西兰通往澳大利亚的深海电缆,从此,新西兰
可以通过现有的海底电缆与欧洲和美国取得联系。
19世纪70年代初还大大加速了与英国的邮件联系。
③巴布亚新几内亚
服饰 巴布亚新几内亚妇女的传统服装是一种野生植物纤维或芦苇编织
成的蓑裙。这种蓑裙不仅因人而异,不同的部落其款式也不同。有的部落的
未婚女子穿筒裙。结婚女子穿超短裙,成婚的妇女都有纹身的习俗,这表明
她已是成年人。
高山地区的男子也穿超短裙。有些部落甚至把猪油和木炭熬制的化妆品
涂在脸上,以表示不辱祖先的美德。
每逢节日,小伙子们和姑娘们便把自己打扮起来,头上插上极乐鸟的羽
毛,鼻孔插上猪牙和鸟爪。姑娘们还戴上用竹筒做成的耳饰,戴上红绿玻璃
球串成的项链,别有一番风韵。
饮食 巴布亚新几内亚人喜吃烤食。他们把树枝、木块堆放在一个坑里,
燃起篝火,再把红薯、芋头、木薯、猪肉等用香蕉叶包好,放在火堆烧烤的
石头上烧烤。再在被烧烤的食品上压上一层烘烤过的石头,而后洒上少量的
水,再用大量的树叶盖好、压紧,最后用泥封起,经过了3、4个小时食品就
烤好可食了。
住宅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高地人常在陡峭的山腰上搭盖圆形或长方形的
茅屋。一般的盖法是先将树枝纵横交错盖在房梁上,上面再铺上干草。房子
中间用一根柱子撑住。长方形的房子通常有三间小屋,饭厅、养猪房和孩子
与母亲的住房。男子的住屋盖在大房子附近。房内主要是用竹子编成的床。
西皮克河流域,人们一般用两米高的棕榈树干做成支架,盖起高脚屋。
莫突人经常在海滩上盖高脚屋。有意思的是,各高脚屋之间有一座座小
桥,联接各家各户。有的房子的屋顶和围墙连成一片,结为一体。不少房子
的围墙是用棕榈叶编成的。莫突人在海滩上盖房是为了安全,以躲避山区部
落的进攻。
④西萨摩亚
服饰 西萨摩亚人,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穿色彩艳丽的裙子,而且年轻
人只穿裙子,打赤脚。男子穿裙时要系一条腰带。在岩佐嘉亲著的《萨摩亚
史》中提到了19世纪末叶玛里埃多亚的民兵的服装“跳着舞的塔乌坡乌(邑
姬)走在前进队伍的前头。她敞着胸,让打开的罩衫迎风飘舞,下身除了围
着一条高高地卷起来的印花拉瓦拉瓦之外,没有穿什么东西。丰满的赤褐色
的肌肤上精心地涂上了一层椰子油,美丽而又妖艳地闪闪发光,”(《萨摩
亚史》第135—136页)。
纹身在西萨摩亚人中十分盛行,当地称纹身为“塔图”。在身上刺“塔
图”,一是为了表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三
是可以显示自己勇敢坚强的性格及强健的体魄。“塔图”的花纹丰富多彩,
多为对称图案。
西萨摩亚人的“塔图”分为两大类,一种为永久性的。这种花纹是用锥
… Page 106…
子、针和小齿刀及染料在身上刺成图案。另一种是临时纹在面部、胸部的,
这种花纹是画上去的。“塔图”是有讲究的,达官贵人多采用周身“塔图”,
从脖颈往下直到脚踝。一般人则采用腰部到膝盖的局部“塔图”。女子多不
纹“塔图”,但酋长或族长的女儿可以例外,他们的“塔图”只在手上或脚
上,在大腿部刺X形的细纹。女子的刺青称为“玛卢”。岩佐嘉亲在他所著
的《萨摩亚史》中,在提到塔乌坡乌(邑姬)的既漂亮又轻便的围裙时,也
提到了“既能免遭妇女们的轻蔑和讥笑,又能满足萨摩亚人虚荣心的大腿的
培亚 (刺青)……。”(《萨摩亚史》第136—137页)。
饮食 饮食极简单,主食是芋头和面包果。还有椰子和香蕉及鱼类。一
般不讲究烹饪技术,没有锅灶,吃熟食就用火烧热的石头烤食。
住宅 住宅是用十几根木柱,支撑着一个椭圆形的屋顶。顶上铺盖椰子
叶和薄草,既可遮阳又可防雨。房子没有四壁,室内无家具。刮风下雨时,
挂上草帘遮挡。室内铺一层鹅卵石,石头上铺着蒲席,人们白天席地而坐,
夜间和衣而卧。这种没有墙壁的房子通风好,适用于当地湿度大,闷热的气
候特点。
⑤斐济。
服饰 斐济人无论男女都穿一种叫“苏卢”的齐膝的裙子,它实际上是
围在腰间的一块布。1874年斐济沦为英国殖民地。在殖民统治时期,斐济人
的“苏卢”是用树皮布制成的,这只有酋长才能穿,而一般人的苏卢是用椰
子叶编成的。在殖民统治期,殖民者常用一块“苏卢布”而强行买得廉价的
劳动力。
饮食 斐济人的食物有芋头、薯蓣、木薯、椰子、面包果等等。其中薯
蓣是斐济人的一种重要食品。通常食用的薯蓣有以下几个品种:“道尼尼”、
“武赖”、状若圆筒的薯蓣。芋头和薯蓣既可煮食也可烤食。
住宅 斐济人的传统房屋多建在小河两旁。社会地位较高的,常把房屋
盖在高处。房地基的四周垒上石块,并装饰上从海里捞取的大海螺。房顶建
得越高越陡,说明主人的地位就越高。屋顶通常是草木结构的,墙是用椰子
树叶编织而成。这样的茅屋通常可住20年之久。斐济人的房屋布局很复杂,
往往是大房子套小房子,小房子一般用几根粗状的树木搭在一起而成。
20世纪初,大批印度人移民到斐济岛并成为这里的居民。印度人的农舍
一般都为高脚木板平房或白铁皮平房。这种平房面积很小,窗子朝屋内开,
没有烟囱。平房内有两、三间住房。住房里除床铺之外,没有家具,地板上
有供坐用的垫席。户外有用砖砌成的壁炉,炉子上有平底锅。他们的食品有
咖喱粉和煎面包片。
⑥其它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洋洲其它地区,例如所罗门群岛
的居民、汤加人、瓦努阿图人等等,他们在衣食住行方面仍然保持着很多原
始的传统的陋俗。如简陋的茅屋、几尽裸体的服饰,乃至以拔牙为美的习俗
等等。
(3)社会礼仪
①澳大利亚。作为以移民为主体的澳大利亚,他们的社会礼仪属欧美式
的。
土著人有他们自己的社会礼仪。男子成年礼便是土著重要的社会礼仪之
一。在成年礼仪中有一种“下割”的礼仪,就是在割除包皮后过一段时候,
小伙子会突然被几个年纪比他大的人绑住手臂,摔倒在地上,把他的阴茎的
… Page 107…
下侧从这头到那头完全切开,一直切到尿道。这种礼仪被称为“吹哨子的公
鸡”。或许是因为过于痛苦,所以才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
还有一种成年礼,好几个老头一个接一个把住自己的上臂,刺穿肘部的
静脉,让鲜血流在接受仪式的小伙子的头上和身上,直到他被浑身凝结的血
块弄得动弹不得。据说这是为了培养他的勇气,不怕流血牺牲。
在澳大利亚的恰季族人中流行着一种女婿回避岳母的习俗。凡女婿看到
岳母走来,就必须躲到别处去。如果岳母就在近旁,女婿却没有发觉,就会
有好心的人提醒他,他便马上躲进树丛或藏到大树背后,直到等有人告诉他
岳母已经走远了,他才能走出来。恰季族的女婿回避岳母,据说是因为他们
如果看见了岳母的眼睛,头发就会变白。
如果必须要和岳母说话,则各自转过身,背对着背,便可大声交谈了。
有的部落则把女婿与岳母谈话、看岳母认为是不规矩的,甚至要小心不
要踩到岳母的影子。
②新西兰。新西兰的毛利人,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活动中心,这就是毛
利人的会堂。除了各个部落的会堂外,还有几个部落共有的会堂。毛利人在
这里举行会议,聚会、演讲、待客、为贵宾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等等。毛利
人的会堂还是他们的课堂和表演的场所。
毛利人的会堂往往是一座雕刻细致的木结构建筑,会堂正面房顶上的雕
刻人像象征着毛利人祖先的头部,角撑架象征祖先的双臂,栋梁象征祖先的
脊梁,由栋梁伸到四壁的横梁象征祖先的肋骨。会堂的整个建筑就是毛利人
想象中的祖先。
会堂墙壁上的雕刻也与祖先分不开,它体现着毛利人祖先的业绩。毛利
人进入会堂就好象投入了祖先的怀抱。而客人进入毛利人的会堂就必须脱
鞋,表示虔诚和恭敬。
从毛利人会堂的建筑形式、墙雕内容和毛利人在会堂中的活动,可以说
毛利人的会堂正体现了毛利人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的独特性。
③巴布亚新几内亚。巴布亚新几内亚高山地区的男孩,年满6岁时,必
须举行入社典礼,这意味着男孩子要与自己的母亲告别,搬到男人居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