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甲骨的第一收藏家是一个外国人,他叫明义士。
1914年,一位来自寒冷的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传教士明义士(James Mellon Menzies)被派往安阳做英国驻安阳长老会的牧师。明义士是一位热爱历史的学者,小屯一带有带字骨片出土的事,立刻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这一年,他经常独身一人,骑着一匹白色的老马,逡巡洹水河两岸,来往于小屯收购。被村民称做“明牧师”。
明义士将收购来的甲骨用棉布一片片包好,码放在床下,打算等秋后再启运回国。不料到了炎夏,床下发出了阵阵恶臭,几乎令人窒息。他将包好的甲骨重新打开,才知原来村民为了牟利,用新鲜的牛骨刻了大量的假货卖给他。当时有一位造假高手,是河北人蓝葆光。他大字不识几个,又沉溺鸦片,但心灵手巧,许多以假乱真的伪片都出自其手。
明义士经历了如此惨痛的教训,终于明白仅仅凭借对甲骨一鳞半爪的了解一定还会重蹈覆辙。痛定思痛,他开始了对甲骨认真而又细致的刻苦钻研。至一战爆发后回国,明义士竟然成为甲骨收藏的第一大户,共收集带字甲骨5万余片。“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明义士的收藏中,从此很少见到大块甲骨的踪影。
明义士从失败中得取教训,终成为一代甲骨学大家,因为他后来的收购心明眼亮,当地的村民就在背后为他起了外号“明目士”,这是明牧师的谐音,至此,明义士与当地人已经打成一片了。
1928年,明义士开始尝试解读甲骨文,他根据称谓和“卜人名”对甲骨文进行分期断代,并认为《周易》一书反映的正是甲骨卜辞的内容和形式。明义士还从加工工艺方面,即龟甲钻凿的不同,得出了自己新鲜的见解。
明义士于抗战爆发后返回加拿大,临行前,他将自己收藏的8千多片甲骨存放在齐鲁大学内。济南失陷后,这些甲骨在一夜之间消失的无影无踪,成为当时的一件悬案。后来虽然有人多方打探,这批甲骨却始终下落不明。直到1952年,当时的代理校长英籍博士林仰山交出一张英文草图(正本在明义士手中),大家才知道藏宝地点竟然“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就在齐鲁大学校园的绿茵区内。这批失而复得的甲骨从校内的一座地下室取出后居然完好无损,瑰宝终于又一次重见天日。
但是,从明义士的遭遇可见,新鲜的牛骨,一年之后就会变臭。那么,甲骨又怎能历经千年而不腐朽呢?莫非章太炎的论据确有道理?还是,古人有什么奇特的加工手段呢?
甲骨的加工制作
今天我们所说的甲骨,主要是指龟的腹甲和牛的肩胛骨,但这仅是就大多数情况而言。
从殷墟历年的出土记载来看,用于占卜和刻辞的原料还有羊、鹿、猪的肩胛骨,以及牛肋骨、牛头骨、鹿头骨、鹿角器、兕骨、虎骨、鳖甲、象骨,甚至有人头骨、人髋骨等。但是,令专家们大为不解的是,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发现任何用马骨进行占卜的迹象,是马骨稀少不可得,还是马骨的质地不适合用来占卜,问题的答案至今没有找到。
商人在整治甲骨方面可谓是行家里手,他们对此还进行了一系列颇为专业的分工。据《周礼》记载,整治甲骨至少有六道工序。今天殷墟出土的甲骨,不论有字还是无字,削、锯、切、锉、刮、磨、穿孔这些明显的人为加工痕迹都清晰的存在。而出土的锯、锉、刀、凿、钻等工具更是有力的证明了商人整治甲骨的缜密细致。
娴熟的手段,丰富的工具,使得甲骨之上的兆相显示排列有序、组合极为规整。在神秘贞人的解读下,商王相信自己终于获得了确切而又完整的信息和答案,于是心满意足的离去。
“玉不琢不成器”,坚硬的玉石在加工前必须放在某种特制的溶液中进行浸泡,同样属于坚硬之物的龟甲和兽骨,会不会也利用一些不知名的液体进行浸泡脱脂的工序呢?可是,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人,真的能够掌握如此先进的化学手段吗?
千年不腐之谜
解放前的中国,时局动荡,民不聊生,于是安阳出现了大批的甲骨制假者,他们通过贩卖自己制造的甲骨得以谋生。
今天,在河南省的安阳市,甲骨已经成为每一个安阳人心中的骄傲,仿刻甲骨文已经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安阳师范大学的郭清萍教授正是其中极有特色的一员,他的研究别具心得。
郭教授研通过自己多年的研究发现,新鲜的龟甲兽骨在刻字之前,必须进行脱脂,否则就会日久发臭,难以长久保存。脱脂的工作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它是甲骨能否长期保存的决定性因素。
首先取一片新鲜的兽骨用文火慢慢的煮,火候一定不可过,过了骨疏而不能刻字,太小则不能去油脂,此事全在火候之妙。正是这一道脱脂的工序,可保甲骨千年而不腐朽。
明义士的遭遇和后人的研究终于解决了多年前章太炎关于龟骨为什么历经千年而不腐的疑问,可惜的是,当年的罗振玉并不知情。
国王的咒语
甲骨,是上天赐给小屯的礼物。这里没有人不知道甲骨的事,几乎每家每户都在以贩卖甲骨为生,无论是地主还是普通的小户人家,都在自己的家中、田里,四处挖掘着甲骨。
古藏商十年的收购工作,已经使这里变成了挖掘与收购,金钱与欺诈的世界。当地的村民,虽然不认识甲骨上的文字,但是已经对这些奇形怪状的图案耳熟能详,凡是挖到奇异的图案,必然以超过行情数倍的价格出售。
当地村民或地主组织佃农,大肆私挖乱掘,小屯村一时千疮百孔、沟壑纵横。这里不仅有大批带字的甲骨出土,还有难以数计的青铜器、古钱币、古陶器、古玉器等珍贵文物问世,一时间,许多地主及农民都发了大财。
1930年,美国学者顾立雅曾跟随美国华盛顿特区弗里尔艺术画廊研究中心资助的考古队进驻小屯村,他观察当地的农民后说:“财富带来的是危险,而不是快乐”。通过挖掘而一夜暴富的农民们“因为害怕被绑架及支付巨额赎金,他们甚至在白天都不敢出门”。
曾有一个叫朱坤的地主,一开始听说佃农在租种的地里挖出甲骨时并没有放在心上。后来知道这些看上去其貌不扬的龟甲兽骨竟然可以卖大价钱,于是提出分成,佃农当然不依。朱坤就收回了十几亩耕地,另外雇人挖掘。心怀不满的佃农们便暗夜行动,最后酿成一场械斗,“破两人之颅”。这类流血事件在当地司空见惯,官府屡禁不止。
还有一位叫张学献的村民,在自家菜园中掘出甲骨,雇人深挖,很快成为村中首富。1926年,“树大招风”的张学献被土匪绑票,赎金的价格让人瞠目。看到张家人束手无策的样子,村中有投机者趁机与其家属协商,挖掘有字甲骨出售,得钱平分。于是数十名精壮汉子,不分昼夜,在张家菜园中“分三组鼎足而立,各由深处向中间探求,忽虚土下陷,埋四人”……
商王盘庚于公元前13世纪车辚辚、马萧萧,率领部族几十万人由黄河东岸迁居至太行脚下、洹水之滨。几乎与此同时,尼罗河畔第18王朝年轻的法老图坦哈蒙,在他的陵墓中写下咒语:
谁扰乱了这位法老的安宁,
展翅的死神将降临他头上。
在美国学者顾立雅来华之前,直接或间接参与法老陵墓发掘的人员,有22人死因不明。花巨资赞助并参与发掘的卡纳冯勋爵,5个月后死于开罗一家医院。第一个解开图坦哈蒙裹尸布,给他用x光透视的雷德,第二年回到伦敦就一命呜呼。
难道商王也有这般魔力和神通么?这一幕幕惨剧是不是商王对挖掘者们提出的警告?
自出土的那一天起,甲骨就书写着传奇。人们相信,只有当契刻在甲骨之上的神秘文字被解读,甲骨背后的秘密才会真正大白于天下。
第三章 疯狂的猜谜游戏
制作第一批象形文字的人,以及创造字母系统使我们能够以少数几个符号纪录全部词汇的人,确乎令人敬服。但解读象形文字、锲形文字和克里特岛线形文字B的人——这些探赜索隐的古文字学家,不也同样令人钦佩吗?
—— 勒内·埃蒂姆柏
早期的解读
王懿荣第一个推断出甲骨之上契刻的图形,很有可能是一种古老的失传以久的象形文字。
刘鹗自从购得王懿荣的收藏后,一直著力研究,在《铁云藏龟》自序中,他解释的几条卜辞中至少涉及40个单字,今天可以证明其中有34个是正确的。这些单字除数字外几乎都是象形文字,如车、马、龙、虎、犬、豕等。解读的难度可想而知。
《铁云藏龟》的问世,还使得一位不得志的举人欣喜异常。他5次参加礼部的公开招聘,可惜都榜上无名,从此无意仕途。晚年他曾主持温州师范学堂,并担任浙江省教育会长,享年60岁,著作等身,他的名字叫孙诒让。
孙诒让用了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以其独到的经学和文字学功底,写出了《契文举例》两卷十篇共5万余字,即使用今天的标准衡量,也是一等一的快手。
《铁云藏龟》本就墨拓不精,又有不少伪刻,孙诒让凭借着无比的耐心和渊博的学识,先后猜出贞、乘、羌、省、禽、赵、周、若、复、易等100多个常用字,这些字大都结构复杂,解读难度很大。最让孙诒让头疼的,当属“牲畜形多相类,盖不易识别”。有的“豕”释成“牛”,“兕(犀牛)”释成“犬”,甚至将“见”释成了“马”。实则甲骨文中象形字,都抓住动物的典型特征:豕突出垂腹短尾;犬突出卷尾;兕和马都是散尾,但兕有角而马无角;鹿则侧面画一角,正面画两角;鹿角带枝,牛角向上弯,羊角向下弯。仅仅从豕的字,就有22个之多:有指3个月、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