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念,就可引导父母的第八识,再到人间来受生,或上生到天趣去,甚至令其往生
西方。出家的儿子,如在佛法方面修持工夫不够,那就不会有这样的力量,可以
引导父母的神识去到善趣。为人子者,照理应该供给父母的甘旨,养其口体,使
二老娱乐晚年;可是由于我们不能做到这点,站在父母的立场说,有个甘旨不供,
口体不养的儿子,在养儿防老的期望下,岂不是个大损?所以说:“于世间则为
大损”。

    为人子者,照理应该给予父母的祭祀,导其神灵,使二老能生善处,或者能
得到解脱;可是由于我们修持工夫的不够,不能做到一子出家九祖超升的境界,
对于父母可说毫无利益和受用,所以说:“于出世又无实益”。

    “两途既失,重罪难逃”,意即世间及出世间的两条孝道,出家人都已失去
应尽的责任,其不孝的重罪,自然是难以逃避。由此可知,即使是出家的子女,
对父母生养死葬的责任,还是不可推诿不管的。如在世间的孝道上,不能做到承
欢膝下,侍养供奉,则在出世的孝道上,应当做到应尽的本份,如劝导父母信奉
三宝,茹素持斋,离恶向善,使之逐渐走上佛法的正道。做一个出家人,对这点
如也做不到,那就未免太差劲了。试仔细想一想:我们这个生命体,是由父母而
来的,假定没有这生命体,你以什么而得出家?不出家怎能用功办道而获解脱?
由此推想,就可知道父母的恩德,的确是很深重的。父母的恩德既如此深重,为
子女的,当然应该报答父母。一个真正的佛子,必然是孝敬父母的。若说我已辞
亲出家,父母不关我的事了,那就不够资格称为释迦儿孙。

    为佛子者,当以佛为榜样,现在就来看看佛是怎样报答现生父母的:释尊成
道不久,就回到迦毗罗卫的祖国,去为父王说法。父王听了佛法,立刻就受度化,
而证得了初果。到佛将要入涅槃时为了报答母后深恩,特去忉利天上,为母说法
三月,使母亦得佛法的实益。最后,在净饭王将去世时,虽说他已证得初果,但
仍不免舐犊情深,极为思念他那已经成道的长子,希望佛陀能回去见他最后一面。
在外度化的佛陀,因父王的思念深切,而亦心灵有所感通,于是佛就率领阿难、
罗侯罗、优波离等,赶回祖国去见净饭大王的最后一面,使净饭王满足地含笑而
逝。佛是人间的大觉者,虽没有一般世俗之情,但仍不失为子之道。我们是什么
人?岂可因出家而不报父母恩?

    净饭王驾崩后,佛与阿难等三尊者,都守护在净饭王的灵前,直到出殡的那
一天,阿难尊者以佛的堂弟身份,请求为其伯父扶棺;罗侯罗尊者亦以净饭王的
长孙身份,要求为其祖父扶棺。佛陀,一方面对他两人的请求予以婉拒,一方面
又这样的开示他们说:你们的这个孝行,确是非常可嘉的,亦为我所欢喜的。然
而,为向末法时代凶恶残暴藐视礼仪的众生示范,今日必须由我亲为父王扶棺,
以免一般人们误会,以为出家不问父母的事。结果,佛陀亲扶其父的灵柩,步行
直到火葬之处。佛为三界导师,四生慈父,父死尚且亲扶灵柩,谁说佛教不讲孝
道?说佛教不讲孝道的人,是对佛教没有丝毫认识,不加考证而下的肤浅评言,
实不值识者一笑。

    我国唐朝时代,有位有名的大学者韩愈,就是极力主张辟佛的人。后来因故
被贬到潮州去,在潮州认识了一位大颠和尚,谈话之间,仍对佛教予以批评。大
颠和尚问他:你对佛教究竟有那些不满?韩愈回答说:我最不满和反对佛教的原
因,就是佛家不讲孝道。做人不讲孝道的怎么可以?大颠和尚听他这么说,就又
进一步的问道:你说佛家不讲孝道,请问阁下在哪一部佛经中,看到佛陀对孝道
不予重视的言说?韩愈被这一问楞住了,竟然不知如何作答。因他根本是个主张
焚毁佛经的人,从来没有去翻阅过经书。没有阅读佛经,当然无从了解佛经所说
是什么了。韩愈经过大颠和尚这么当头一棒,才如梦初醒的,知道自己从来所反
对的佛教,是错误的,因而对佛教生起信念。

    从这事实的说明,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就是我人对某一宗教或某一学说,
不感同意而欲以文字言说来评驳时,首当对这一宗教或学说,加以虚心的研讨一
番,然后针对他的某一种或多种问题予以驳斥,始能真正的破斥了它。像韩愈那
种主观而又盲目的态度,不但有失学者的风操,且在历史的记载中,留下一个笑
柄,对佛教固不会受到丝毫的损害,对自己学者的声誉,却是大大不利的。

    以上是以佛陀的孝行为例,现在再以我国古时高僧的孝行为例:唐朝是我国
禅宗鼎盛的时代,有位有名的黄檗禅师,在二十岁的时候出家,一别母亲三十年,
到五十岁都没有回家探过老母,可是老母却时刻的思念着爱子。由于久望不见子
归,不免经常老泪纵横,以致哭得双目失明。虽然她的眼睛瞎了,但想念儿子的
一念心愿,并未因此稍减,仍然时刻想着,并且想出一个特别方法,以求达到一
见其子的心愿。她的方法是:不论哪个出家人,到了她的村庄,只要她知道了,
便一定请回家来供养,供养完毕,再汲取一盆水来,亲为受供养的出家人洗脚。
她之所以这样做,因她儿子的左脚上,生有一颗大肉痣,她想藉此方法,查出来
者是否是她的和尚儿子,如果摸到肉痣,就可知道来的这位出家人是自己的儿子。
这样经过数十年,从来没有碰到儿子来受供养,难免使她感到有些失望,但她并
不放弃这一心愿,当有出家人经过家门时,仍旧请回来供养,洗足如仪。这样又
经过一段时期,一天黄檗希运禅师,真的回到自己的家乡,想学大禹治水般的过
门而不入其家,可是他的老母不放过他,照例把她儿子和尚,请回家来接受供养,
饭食毕,亦同样的为他洗足。黄檗禅师知道母亲的用意,竟很机警的把右足给母
亲洗了两次,母亲也就被儿子瞒了过去,不知他就是自己的儿子。而这老妇每次
于失望之余,总向被供养的出家人殷殷恳切说:我有一个儿子出家做和尚,不知
现在云游到什么地方,假如你这位师父能碰着他,务请代为转达一声,要他回来
看我一次。这次遇到自己儿子,亦照样的说一遍。真的儿子回答她说:哦!我知
道你的儿子,现在山西的五台山。这望子心切的老妇人,就再三的请托他,如再
见到他,定要叫他回来一见。黄檗禅师唯唯诺诺的告别而去。可是,当禅师在离
家门不远的半途上,突然碰到一个认识其面貌的村人,这个村人很兴奋的立刻去
奔告禅师的母亲,问她重逢了数十年不见的儿子,为什么不把他多留住几天?老
妇人听到这个村人的话,才恍然明白她刚才所供养的,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和尚
儿子。这一急非同小可,不顾自己的眼瞎,立刻飞也似的追赶出去,禅师亦发觉
母亲从后追来,不但不停步以待母亲,且还疾步的向前走去,当到达一条河边时,
其母因眼瞎不见而失足堕河,禅师见到母亲堕河,就急忙的返身去救,可是老母
已溺毙了。

    人死不能复生,禅师只好为母亲料理善后,且极悲痛的为众说偈曰:“一子
出家,九族生天,若不生天,诸佛妄言”!由这可以看出禅师是多么的充满自信,
即他确信他的母亲,因他出家修道的力量,能于死后获得生天的福报,不然就是
诸佛妄言。可是谁都知道,诸佛是不妄言的,因此他的母亲,必定生天无疑。由
此亦可知道,禅师不是个平凡的出家人,而是出家修道有所悟的人。这从后来他
为母亲举行火葬所说偈语,更可得到证明。如说:“我母多年迷自性,如今华开
菩提林,当年三会若相值,归命大悲观世音”。说完了这个偈语,两岸观礼的群
众,亲见其母于火光中转女成男,升到天上去了。其后他的母亲又托梦对他说:
当年好者没有碰着你,如果碰着你,受你一粒米的供养,则我已经堕入地狱,哪
里还有今日生天之事?说了,并向黄檗礼拜而去。当然,像这样的行孝,一般以
为不孝,殊不知这才是真正的大孝。

    从佛与黄檗禅师行孝的两个例子,足见佛教所讲的孝道,非世俗孝道所可比
拟。佛教所说孝道是彻底的,圆满的,岂仅是晨昏定省养其口体而已。再如一个
出家人的俗家,假定家境清寒,双亲无人奉养,那你出家的儿子,亦不能对父母
置之不顾,仍得负起奉养责任的。如我国清朝的玉琳国师,就曾接他母亲到寺中
去侍养的。他将檀那平时供养他私人的钱,分作五份:一份供佛,一份流通法宝,
一份奉养其母,一份自己受用,一份与众结缘。这是多么合于情理!所以出家佛
子,同样是孝敬父母、侍奉父母的。

    弥沙塞部五分律中,明父母对子女的恩德,曾有这样的话说:“若人百年之
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诸比丘,
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必得重罪”。不唯如此,在担父担母的时间内,
设若父母大小便溺于肩上,亦不可生一念厌恶之心。如以世俗所说:“久病无孝
子”来比观,则佛教所说孝道的伟大,岂是一般宗教及学说所及?如大乘本生心
地观经说:“若复比丘,有人以父着左肩上,以母着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饮
食,床座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屎尿,犹不能得报恩。比丘当知父母恩重
……是故诸比丘当供养父母,常当孝顺,不失时节”。又小乘增壹阿含经说:“
善男子!于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慈母在堂,名之为富;慈母不在,名
之为贫。慈母在时,名为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