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体势宽博,纵横奇宕,淋漓浑洒,不大计较于点画笔墨,有一种“万夫不当
之气”,表现了独特的风格。书迹有《赠犬养木堂》、《大同书成题词》、
《万木草堂藏画目》、《游印度孟迈象岛佛道场》等。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位名叫刘熙载的书法理论家,他对前代各家的书法
理论兼收并蓄,加以改造利用,建构起了一个较完备的古典书法理论体系,
对近、现代的书坛均产生过重大影响。
刘熙载(1813—1881),字伯简,号融斋,晚号寤崖子,江苏兴化人。
道光二十四年(1844)进士,官至广东提学史,晚年在上海为龙门书院主讲。
他所著《艺概》一书是我国近代一部重要的文艺理论和批评的著作。《书概》
是《艺概》中的一部分,其他部分尚有《文概》、《诗概》、《赋概》、《词
曲概》和《经义概》。《书概》作于同治十二年(1873),由245条组成,
涉及西十分广泛,语言简括,在许多问题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或较好地发
挥了古人的看法。他根据儒家“诗言志”的艺术主张,提出了“书为画”、
“书亦言志”的命题,强调书如其人。他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
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笔情墨性,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
①
性情者,书之首务也。”将“写志”作为“书旨”,强调书法是书法家的学
问、才气、志向的综合写照,是书法家人格力量的外化,将书品和人品有机
①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卷一《尊碑第二》。
② 同上。
① 刘熙载: 《艺概·书概》。
… Page 114…
地关联在一起,虽不是什么新的见解,但刘对此进行充分发挥,把“理性情”
看成是从事书法艺术创作的首要之务,却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刘氏还认为“书
当造乎自然”,同时师法古人,把“观物”与“观我”结合起来,“自我作
古”、“自成一家”,从中可以窥见自我意识和主体精神的发扬光大。他在
论气韵时,认为以士气为上,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他提
出书重用笔,认为凡书之所以传者,必以笔法之奇,而不是托体之古。关于
书体,他说:“书凡两种:篆、分、正为一种,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
种,皆简而动者也。”“他书法多于意,草书意多于法。故不善言草者,意
①
法相害;善言草者,意法相成。”草书无定质,尤重笔力、筋节,观人于书,
莫若观其行草。刘氏对书法流派的演变也作出了辩论分析,认为它们各有其
长:“北书以骨胜,南书以韵胜。然北自有北之韵,南自有南之骨也。”“南
书温雅,北书雄健。……然此只可以一得之士,若母群物而腹众才者,风气
②
固不足以限之。”其看法较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当更为客观和公允。
综观清代书法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帖学和碑学的竞争和消长。碑学为
什么在晚清得以兴盛呢?这是有其客观原因的:第一,清中叶以来,金石考
据学大兴,清代文人为避免文祸,不少人走上金石考据的治学道路,造就了
一批真才实学的专心研究文字的学者——书法艺术自美化文学开始,必然要
以文学研究来突破,晚清重视篆、隶书法,讲究字字要有来历,文字学的成
就为晚清书法的蜕变和碑学的兴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清代许多书法家
同时又是金石学家。第二,随着金石考据的兴起,努力搜寻,致使大量碑刻
出土,特别是汉、魏、南北朝、隋碑刻的不断出土,人们除了证经考史之助
外,碑刻上文字也为书法艺术以楷书为突破口的蜕变提供了大量资料,使书
法家的眼界顿为开阔。第三,篆刻艺术和文人画的发展,也为书法艺术的创
新提供了条件,使之具有金石气和绘画情趣,所以晚清书法无论用笔、用墨,
乃至章法,都有新的创造。
2。著名书法家及其作品的艺术特色
晚清书法艺术的蜕变,碑学的兴盛,造就了一大批有成就的书法家。他
们自觉地把篆、隶、楷、行、草各体技法的精华荟萃于一体,第一次把北碑
的风格升华为楷书的主要表现形式,并把这种形式应用于楷书以外的行、草
书法之中,改变了纯北魏书风的单独书法形式,用南方蕴藉含蓄的手法将北
魏书法修饰成全新的上乘之作。同时,他们敢于向金石篆刻和文人画学习,
借鉴其技法、技巧,使书法艺术本身具有金石气和绘画化倾向 (姑且不论这
种倾向是否正确),进一步将书、画、印“三绝”统一于一体。晚清书法家
人才辈出,可以何绍基、张裕钊、赵之谦、翁同和、吴大澂、吴昌硕等人为
代表。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
道县)人。道光十六年 (1836)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编修、国史馆
提调,历任闽、贵、粤乡试副主考官。咸丰二年 (1852),官迁四川学政。
何对经学、文字学、金石、史地均有造诣,尤工书法。他早年学颜真卿,后
① 刘熙载: 《艺概·书概》。
② 同上。
… Page 115…
宗碑版,上自周、秦、两汉古籀篆,下至南北朝、隋、唐碑版,无所不习,
尤得力于《礼器碑》、《张迁碑》和《张黑女志》,心摹手追,自成一家。
60岁方始写篆、隶。他兼工篆、隶、楷、行四体,草书尤为突出。他的书法
既取各家之长,又融各体之奇,其行草熔颜字、北朝碑刻、篆隶于一炉,恣
肆而超脱,天真罄露;楷书取颜学结体的宽博而无疏阔之气,还掺入北碑及
欧阳洵、欧阳通的险峻茂密的特点,力厚骨劲、端严遒丽;行书多参篆意,
于纵横欹斜中见规矩,恣肆中透秀逸之气;隶书变化多奇,临汉碑取其一端,
杂以他法,故能脱古而立新,古拙沉雄,有“数百年书法于斯一振”乏誉;
篆书中锋用笔,并能掺入隶意,而带行草笔势,亦自成一格,综观何绍基书
法,正如《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一“何绍基条”所作评价:“早年秀润畅
达,徘徊于颜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间,有一种清刚之气;中年
渐趋老成,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颤笔,融厚有味;晚年人书俱老,已臻炉火
①
纯青阶段,是清末碑学大家。”书迹有《杜甫咏马诗》、《陈恪勤生日诗稿》、
《邓君墓志铭》、《封禅书册》、《临王羲之兰亭序》、《行书诗轴》等。
张裕钊(1823—1894),字廉卿,湖北武昌人。咸丰元年(1851)举人,
官内阁中书,师事曾国藩,为“曾门四弟子”之一。张长于文字训诂之学,
精诗文,尤善书法。他专以“尊碑”为法,习效北魏《张猛龙碑》、东魏《凝
禅寺三级浮图碑》和清 《淳于俭墓志》,更刻意于北魏《吊比干文》等,广
被当时“尊碑”大家所盛誉。康有为认为张裕钊是当时集碑学之大成的人,
对他的评价是:“其书高古浑穆,点画转折,皆绝痕迹,而意态逋峭特甚,
其神韵皆晋、宋得意处,真能甄晋陶魏、孕宋、梁而育齐、隋,千年以来无
与比。……吾得其书,审其落墨运笔:中笔必折,外墨必连;转必提顿,以
方为圆;落笔含蓄,以圆为方;故为锐笔而实留,故为涨墨而实洁,乃大悟
②
笔法。”清人马宗霍在《霋岳楼笔谈》中说:“廉卿书劲洁清拔,信能化北
碑为己用。饱墨沈光,精气内■,自是咸、同间一家,然如南海康氏所称则
未免过情之誉。”这种看法是正确的,康的推崇的确有过誉之处。张氏的书
法,结体方整险峻,运笔含蓄内■,字体外方内圆,开创了魏碑的新体,衍
变至今成为“新魏体”。但其书法转折方硬,较少变化,是其不足之处。书
迹有 《千家文》、《南宫县学记》、《行书联》、《北魏大字帖》等。
赵之谦 (1829—1884),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叔、号悲庵,别
号无闷、铁三、冷君、憨寮、梅庵,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咸丰举人,官
鄱阳、奉新、南城知县。幼喜作字,读书过目成诵,但为人狂简放逸,孤愤
诋世,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其书法初学颜真卿,后受阮元、包世臣等人影
响,改习北碑,对《张猛龙碑》、《郑文公碑》、《龙门造像》等尤为推崇。
赵用“钩捺抵送、万毫齐力”之法作书,此法即中锋运笔,将笔毫平铺纸上,
顺着下笔,起、收处皆露笔锋,显得草率自然,别具一格。他的行楷最为精
美,出入北碑,加篆隶笔法,婉转圆通,自成一格,被称为“魏底颜面”;
篆书受到邓石如的影响,融合三代金文和石刻,并掺以隶书和北碑笔意,运
锋藏露相兼,字体方圆合度,突破了玉箸篆的格式;隶书则掺以楷法,用笔
流畅,结体均匀,显得生动活泼,神采巧丽、古朴别致;其行草书能以北碑
方峻之笔,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