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锋藏露相兼,字体方圆合度,突破了玉箸篆的格式;隶书则掺以楷法,用笔
流畅,结体均匀,显得生动活泼,神采巧丽、古朴别致;其行草书能以北碑
方峻之笔,写出流美自然的字体。书迹有《四体书册》、《五言联》、《方
① 《大百科全书·美术卷》卷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年版,第299 页。
②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卷五《述学二十三》。
… Page 116…
笔魏碑帖》、《汜胜之书屏》等。
翁同和(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晚号瓶庵居士,江苏常州人。
咸丰六年 (1856)中状元,同治、光绪两朝皆为帝师,官至协办大学士,后
以赞助光绪变法而罢职。他书法不拘一格,尤擅长楷、行书,有赵孟睢⒍
其昌的笔意,而掺以颜真卿的意韵,笔力雄健,苍劲老到,气魄足以继刘石
庵。马宗霍在《霋岳楼笔谈》中说:“松禅早年由思白(董其昌)以窥襄阳
(米芾),中年由南园(钱澧)以攀鲁公(颜真卿)。归田以后,纵意所适,
不受羁缚,亦时采北碑之华,遂自成家。然气息淳厚,堂宇宽博,要以得自
鲁公者为多。”人收其与翁方纲同姓,称为小翁,书迹有《行为对联》、《苏
轼瓶笙诗引》等。
吴大澂(1835—1902),字清卿,号恒轩,晚年又号恪斋,江苏吴县(今
苏州市)人。同治七年 (1868)进士,累官至广东、湖南巡抚。他一生喜爱
金石,并工诗文书画,尤擅长篆书。他开始学秦代小篆刻石,书法酷似李冰
阳;后受扬沂孙启示,将小篆与金文相结合,并用这种方法书写《论语》、
《孝经》和各种信扎,大小参差,渊雅朴茂,在当时是一种创造。他的隶书
横平竖直,亦取法汉碑。但也有人认为他的篆书过于拘谨,整齐有如算子,
缺少笔墨意趣。书迹有《篆书诗轴》、《书说文部首》等。
吴昌硕是清末卓有成就的书法家。他的楷书初学颜真卿,后又学钟繇,
进而习隶书,遍临 《张迁碑》、《嵩山石刻》等汉碑。中年以后,博览众多
金石原件与拓本,选择石鼓文为主要临摹对象,数十年潜心钻研,刻意求工,
变横为纵,融合篆刻用笔,所作石鼓文凝炼遒劲,朴茂雄健,貌拙气酣,自
出新意,风格独特,自成一派。正如符铸所说:吴昌硕以石鼓得名,其结体
以左右上下参差取姿势,可谓自出新意,前无古人。要其过人处,为用笔遒
劲,气息深厚。他60岁以后所书尤工,圆熟精悍,刚柔并济。晚年以篆隶笔
法作草书,笔势奔腾,苍劲雄浑,不拘成法。书迹有《临石鼓文轴》、《篆
书诗轴》等。
除上面介绍的六位著名书法家外,与他们相先后的书法家还有左宗棠、
彭玉麟、吴熙载、杨沂孙、陈沣、朱次琦、李正华、张之洞、王闓运、杨守
敬、沈曾植、郑文焯、曾熙、李瑞清等人。他们均各具特色、个性鲜明,以
自己卓越的书法艺术使晚清书坛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的繁荣兴旺景象。
3。篆刻的艺术成就
篆刻又称印章,或称治印,这种传统艺术是以书法(主要是篆书)为基
础结合镌刻加工 (包括雕、凿、铸)的艺术。明代中叶,篆刻已从实用品和
书画艺术的附属品而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清代金石学盛行,以及金石
文物的大量出土,不少学者致力于这些文物和古文字的搜集、研究、著述和
传播,因而扩大了篆刻家的视野,形成了篆刻艺术发展的第二个高潮,出现
了众多的流派和名家,使篆刻与书法这“文字艺术”的双璧进一步得以发扬
光大,成了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我国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
篆刻在清代大为兴盛,光耀艺坛,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清初以程邃
最为出色,成为皖派(又称歙派)的开创者;清代中叶篆刻进入兴盛时期,
高凤翰、汪士慎、巴慰祖、董洵、吴唐等人的篆刻都能自出新意和富有个性。
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属丁敬和邓石如,他们分别成为了浙派和皖派
… Page 117…
(又称邓派)的创始人。浙派经后继者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
赵之琛、钱松等八人的继承和发扬,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篆刻流派。这八位
篆刻家被称为西冷八家。传皖派之学者有包世臣、吴熙载、赵之谦、周启泰、
程荃等人。清末的许多篆刻家,都曾受到皖派的影响。篆刻发展到晚清,印
坛名家辈出,主要的代表人物为吴熙载、钱松、赵之廉、黄士陵、吴昌硕等,
并形成了赵派、黟山派、吴派等新的篆刻流派。
吴熙载(1799—1870),原名廷飏,字让之,亦作攘之,别署让翁、晚
学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苏仪征(今杨州市)人。吴氏工四体书,篆、隶学
邓石如,行、楷学包世臣;亦善画,其花卉学明代陈淳,浑朴潇洒,风韵绝
俗;而他一生成就最大的是篆刻。他少时学汉印,继取法邓石如,笃信邓说
“白文印用汉,朱文必用宋”的方法,驱刀如笔,圆转流利,善冲刀浅刻,
刀刃披削,沉着稳健,比邓印有过之而无不及,发展了皖派。吴氏的篆刻刀
法使转生动自如,前人形容其运刀如“神游太虚,若无其事”。章法安详稳
健,严谨自然,充分表现出笔意。他的印章,在平稳中求意趣,凝炼流动,
婀娜多姿,表现出端庄润雅的气度。他篆刻得邓石如的精髓,在浙派末流习
气充满印坛的当时,将皖派中的邓派推向了新的境界,以至后世学邓派者往
往以吴熙载为宗。吴氏一生刻印万余方,但多不刻边款,以至流传甚少。著
有《师慎轩印谱》、《吴让之印谱》等。
钱松(1818—1860),原名松如,字叔盖,号耐青、铁庐,别号未道士,
西郭外史,浙江钱塘 (今杭州市)人。为“西冷八家”之一。他治印宗法秦
汉,曾摹汉印二千方;兼法丁敬、蒋仁等,却能突破浙派藩篱,别开门户。
作品由刻意经营入,以天真烂漫出,篆法简炼,方圆相济而有顿挫起伏,章
法时出新意,刀法冲切结合,参以披削的手法,线条有丰富的变法,气韵浑
厚古朴,苍劲茂秀,富有立体感。钱松的好友胡震,亦善画擅刻、篆刻方面
因叹服钱松而受其熏陶颇深。著有《未虚室印谱》。
赵之谦,篆刻初学邓石如,继兼取浙、皖两派之法,溶之于一炉,后又
以汉印为基础,以权量诏版、泉布镜铭文、砖瓦碑刻、封泥等入印,融汇于
胸中,运用于腕下,自来自往,超然不群,独树一帜,别具新格,给篆刻艺
术开创了“印外求印”的广阔道路。赵师邓而不为邓拘,法古而不为古樊,
卓然自成一家——赵体。他刻印取材广泛,意境清新,在章法上善于取势,
有的浑厚闲静,有的婀娜多姿。赵氏对印章的边款亦有新的创造,他的边跋,
风神卓荦,气象万千。他还开创了阳文识款,有的采用刀刻魏书体和镌刻人
物、山水、造像等图案,书、画刻相辅相成,别具意境。其中首创印侧镌刻
画像,尤为人们所称道。著有《二金蝶堂印谱》。传赵氏之学者,有钱弍、
朱志复、赵时惘、易熹等人。
黄士陵(1849—1908),字牧甫,又作穆甫、穆父,号倦叟、黟山人,
安徽黟县人。黄工书善画。篆刻早年师承邓石如,折服吴熙载,也受过赵之
谦的启发。后致力金石学,以钟鼎、汉砖瓦文字和三代铜器文字入印,意境
奇特,独具风格,自成一家,为黟山派鼻祖。篆法方圆相参,以方带圆,在
构图上和处理印文若干笔画时,不作间架等分和平整划一的处理,而是平斜
交叉,疏疏密密,离奇错落,甚得乱而不乱、不齐之齐、于无秩序中见秩序、
多样统一之妙。他在平直的笔画中,时以险处求平衡,往往出人意表,感到
异常新颖。在用力方面,刻白文印时往往从笔画外端进刀,或刀痕冲出笔划
外端,险峻悍剽;刻朱文印时常不将笔画刻足,这样就增加了笔势的抑扬顿
… Page 118…
挫。其篆刻总的风格是刚健雄奇,不事雕琢、平正朴实、寓拙于巧。由于黄
士陵长期客居广州,对岭南篆刻家产生了很大影响。著有《黟山人黄牧甫印
集》。传黄氏之学者有其子少牧和弟子李燊等。
吴昌硕是清末艺坛的巨擘,诗、书、画、印都有精深造诣。他是杭州西
冷印社创办人之一,1913年当选为该社社长。其篆刻兼师丁敬、邓石如、吴
熙载、赵之谦诸家,中年以后,摆脱各家影响,吸取秦汉玺印、封泥、古陶
文的营养,又把石鼓文的笔意风采融入印中,使其印章字体结构既符合规范,
绝无杜撰,又能千变万化,意趣横生。吴氏篆刻的主要特点是:将印文和印
边合为一体,使印边切合所刻字体的字韵;朱文印和白文印的线条粗细很接
近,不落古人朱细白粗的窠臼;立足于创新,而不是“食古不化”,虽是仿
效,但都有自己的个性;运刀“粗头乱服”,而不鼓足劲头去追求力的表现,
不逞过份的姿态以弄媚巧。他在《刻印长古》一诗中说:“今人但侈摹古昔,
古昔以上诡所宗?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这就是他生平治印
的经验总结。他擅长钝刀硬入,刀法冲切兼用。吴昌硕刻印极重章法,事前
反复构思,先在纸上起稿,屡加修改,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