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致陈之迈信,时日待查,内容是批评国民党的“党治”的。(第30页)
2,致陶行知电,1919年3月某日,谈接待杜威来中国的事。(第82页)
3,致郑天挺电,1948年4月7日,谈推荐范旭东先生奖金候选人的事。(第193页)
4,致蒋梦麟,时日待查,大约是关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开会的事。(第 207页)
5,唐有壬转罗文干电,时日待查,谈的是军事与外交问题。(第291页)
6,致顾廷龙信(只残存第一页),时日待查,关于《水经注》研究的的事。(第311页)
是不是还有其他遗漏,一时不及细查了。
同遗漏的效果相近的问题是删节。给前人编文集,最好是不要删节。当年曹聚仁要编印李大钊的文集,周作人写信给他,说:“鄙意如不能全印,即选亦不妨,总之希望能不被删节,如删一二句则此篇反不如不编入为愈也。”我看每一位作者恐怕都是这样的想法,都怕人乱编乱删乱改自己的文章。胡适在致王重民的一封信中,谈到王国维《观堂别集》中的一处误编误题,发感慨道:“甚矣,文集之不可让后人代编也!” (《胡适全集》第24卷第655页)
现在人们看到的删节,大约也是由于不符合审稿标准的缘故。不过,在《胡适全集》也有完全看不出理由的删节。例如,《复陈梦家》(见第24卷第80~81页),篇末注明的出处是:《新月》月刊第三卷第五、六期。正好手边有上海书店影印的《新月》合订本,即在第五册里找到这一篇。在卷末新辟的“新月讨论”一栏里,共有三篇短文,前后两篇都是闻一多的:《论“悔与回”》和《谈商籁体》,中间就是胡适酌这一篇。这三篇都是写给陈梦家的信,是同他讨论问题。我看了就觉得奇怪:一是胡遣这篇原来的标题是《评》,一篇书信体的书评,为什么编人书信卷而不编入(比方说)文论卷(第12卷)里去呢?二是在《胡适全集》第24卷里,所收的正文不足一整面,而在《新月》影印本里,却占了整整三面。细看才知道被删节了一半以上。
《胡适全集》这一篇用了三处删节号。第一处删节号代表以下一大段:
我最喜欢《一朵野花》的第二节,一多也极爱这四行。这四行诗的意境和作风都是第一流的。你若朝这个方向去努力,努力求意境的商明,作风不落凡琐,一定有绝好的成绩。
短诗之中,如《自己的歌》,《迟疑》,《你尽管》,《那一晚》,《夜》,《露之晨》,《信心》,《马号》,《雁子》,都是很可爱的诗。以风格论,《信心》最高,《雁子》也绝好。《雁子》的第三节稍嫌晦一点,其实删去末节也可以。此诗第六行,《诗刊》把“那片云”印作“那个云”,一字之差……不可放过如此!
《信心》的第六行:
年代和名称早记不清,
似不如作
认不清了年代和名姓。
《葬歌》也很可喜。其第九行
鸟莫须唱,清溪停了不流,
不如把“莫”“不”二字换过来:
鸟不须唱,清溪停了莫流,
便都是命令语气子。又此诗的第个四行太弱,不甚相称,似也可修改。
你的诗里,有些句子的、文法似有可议之处,如《无题》之第五行:
我把心口上的火压住灰,
奔驰的妄想堵一道堡垒。
你的本意是把火来压住灰吗?还是要给心口上的火盖上灰呢?又如《丧歌》第五行:
你走完穷困的世界里每一条路,
《自己的歌》第六节,
一天重一天——肩头。
这都是外国文法,能避去最好。《叛誓》的末二行也是外国文法。第二处删节号代表的是这样几句:
例如《序诗》,我细看了,不懂得此诗何以是序诗?更就诗中句子来看,栖霞的一片枫叶给你的一条定律怎么会是“没有例外没有变”?第三处删节号代表的是这样几段:
你的长诗,以《都市的颂歌》为最成功。以我的鄙见看来,近来的长诗,最算这篇诗最成功了。
《悔与回》里面有好句子,但我觉、得这诗不如《都市的颂歌》。
《悔与回》不用标点,这是大错。留心这是开倒车,虽然也许有人说是学时髦。我船上无事,把这诗标点一遍,稍稍可读。但其中有许多地方,我的标点一定不能符合你诗中的原意。你想,你的读者之中有几个人肯去细细标。点一首百行长诗?结果只是叫人不读或误读罢了。
我说不批评,不觉写了一千多字的批评,岂不可笑?写了就送给你看看。你有不服之处,尽管向一多志摩去上诉。你若愿意发表之信,请送给《诗刊》或《新月》去发表。
这三段文字,都有删节号作代表,读者看到此处,都明白:“这里有删节”。另外还有两处,甚至连删节号也不加上,读者还不知道这里有删节哩。这两处都在开头部分,一处是:
今日正在读你的诗,忽然接到你的信,高兴的很。
还有一处是:
你的诗集,错字太多,望你自己校一遍,印一张刊误表,附在印本内。我反复细看了这五处,委实猜不出有什么删去的理由。我看,这一篇大约不是根据《新月》所载的文本录入的,而是另据某一个删节本。那么,篇末所注明的版本出处就与实际不符了。
这样大段的删节还可举1936年6月26日致丁声树信为例。在《全集》第24卷第312页只占一个页码,正文才五百字。文末注明的版本根据是“丁声树《〈诗经〉“式”字说》附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本”。比起《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18册里的原信(见第15~19页)要少四百来字,好些例句都删去了。不根据可以掌握的最好底本编辑《全集》,怎么能不出“事故”呢。
对于这样一部《全集》来说,这些做法似不够严肃。
应试教育产生的原因与独生子女性格改善的手段
■ 郑也夫
各位老师好。我是1968年7月离开母校的,算了一下,到现在正好是三分之一世纪。来前,赵老师对我说你随便讲。我想还是应该讲一个和八中的教师们有共鸣的话题。最后决定谈一下对当今教育的几点看法。
第一,应试教育产生的原因
前些年我国主抓教育的领导人提出“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两个概念’,呼吁以“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坦率的说,我觉得“素质教育”的话是浅薄的,没有找到原因、打中要害。以“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学校敢响应吗?响应完了怎么对得起家长对得起学生呢?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目前应试的科目,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哪一个学科设立的时候不是素质教育里最主要的成分?怎么就变成了一个应试的工具,变成了另一个样子的东西?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觉得现在考个五门六门,窄了,很多重要的素质没考虑进去,需要再加一些科目,然而一旦竞争非常激烈,加进的东西就可能变质,达不到提高素质的目的。
我觉得应试教育产生的直接原因非常简单,就是高考竞争太激烈了。高校如果不扩招,竞争的激烈程度仍然是十几个人取一个或者八九个人取一个,应试教育几乎是不可能改变的。所以,要改变它也异常简单,就是高校扩招。人们有这么旺盛的需求,扩大招生就是了。何况扩大招生对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收费,这也是一个重要的产业,何乐不为?我们这个民族希望孩子受教育的心理极其强烈,这是从孔夫子开始两千多年造就的。
1997年7月我在《羊城晚报》上发了一组文章《高校扩大招生断想》,后被《博览群书》和《读者》杂志转载。我觉得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这两个的概念提出很肤浅,解决不了问题。真解决问题就一定要扩招。扩招可以相对缓和那种激烈竞争。成绩比较好的人也不再有那么大压力,有可能不完全服从分数指挥棒,按兴趣学习了。文章中还抨击了成人教育。我说到,因为迟迟不扩招,社会上的需求又很旺盛,于是就有一些成人教育、自学高考出现。成人教育显然要比高等正规大学的扩招,在质量上欠缺很多。后来听说网上成百上千的人大骂我。主要就是因为我说了对成人教育不太恭敬的话,很多成人教育的教师和学生认为我贬低了他们。我因不上网,知道的晚,一直没有迎战答辩过。其实要想答辩非常简单,就是问他们一句:“如果正规大学扩招了,让你上正规院校就读,你还去参加成人教育吗?”我至今仍然坚持认为,那种成人教育学校办得实在不怎么样,要扩大高等教育就一定要正规学校扩招。
其实写出这篇文章以后,我自己就发现了毛病所在,但却不是在成人教育辩护人批评我的地方。这个问题就是:扩招只是把竞争和矛盾往后推延,推延到毕业以后。也就是说,高等教育招生少,竞争主要是在高考的时候。如果招的多,竞争程度在高考时降低了,在毕业的时候就激烈了,有的人就找不到工作了。即使如此,今天我仍然支持扩招,因为没办法,学习还有罪吗?至于以后的竞争,那就大家自己承受吧。家长首先不能承受的是孩子念不了大学,其次在日后又承受不了孩子找不到工作,先要解决当务之急。何况走过这么一遭,大家看到扩招后毕业生不好找工作,下一茬学生的家长就会掂量了。事物的几个方面都看到了,我们就可能把事情做得更完善、周全一点。
如何使事情处理得比较周全,我觉得从深层原因上说,就不该有这么多人竞争高考,应该早期分流。这是说应该,现实上能不能做到另说。德国就是这样的,德国年轻人在初中后就开始了一次重要的分流,有些人就准备做技术工人了。德国的教育制度非常成熟,最初做这样选择的人,如果学习的潜力好,还想继续深造,还有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