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有制,确立了近代资本主义土地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工商业制度的改革是明治政府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明治政府成立时,
就把“富国强兵”、“殖兴产业”作为“商工立国”的国策。“殖兴产业”
是明治政府为了在日本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而制定的一项重大的经济改革政
策,其具体内容就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通过各种政策和动用国库资金,
以国营军事工业企业为主导,按照西方的样板,加速资本原始积累,大力扶
植资本主义的成长。正如日本通商产业省编著的《商工政策史》中所指出的
①
“殖产兴业政策的中心目标——商工业(包括贸易和矿业)的近代化。l868
年至1870年,明治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扩大民族市场,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
路的措施:禁止各藩设立关卡;取消商人专利的同业公会制度;允许一切人
自由选择职业和自由买卖土地;设置通商司,奖励贸易;整顿全国货币和汇
兑业务;建筑铁路并募集所需外资和发展邮电通讯业等等。为了贯彻“殖兴
① 转引自刘淑兰主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近现代经济史》第267 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年。
… Page 85…
产业”的方针,扶植资本主义成长,明治政府决定大力创办国营企业,由国
家资本带头实行产业革命。为此,明治政府在接收幕府和各藩经营的军工企
业和矿山后,首先在这些企业和矿山中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不断加以改
造和扩充。如1868年接收幕府的关口制造所后,创办为东京炮兵工厂,后又
聘请外国技师并从英国进口先进技术设备,然后对该企业进行扩充。到1875
年,该企业已具有五金、火药、鞍工、木工、锻工和铸造等6个作业场,同
时还有板桥火药制造所为其附属工厂。 1870年明治政府接收幕府的长崎制
铁所后,将该所的机器设备及工人迁至大阪内,创立大阪炮兵工厂。 1868
年明治政府接收幕府横须贺制铁所,成立了横须贺海军工厂,到1871年,该
厂又建成了炼钢、炼铁、蒸汽锅炉、铸造及船台。其船渠分工厂,规模很大,
配备了116种机器,蒸汽动力达180马力,工人960人,设有熔矿炉及铸铁
炉等50个。 1871年明治政府在赤羽还创办了一个制造机器的企业,它以
佐贺藩交出的机器设备为基础创办,这个称为赤羽工作分局的企业机器设备
齐全,约有130多种设备,生产的机器有玉米脱粒机和造苹果酱、挤葡萄汁
的机器用具以及发动机、机床等等。明治政府还建立一批“模范工厂”以推
动产业革命的发展,与此同时,明治政府还开始将一些经营不善的国营企业
以较低价格卖给个人,直接对私人资本实行扶植和保护的方针。明治政府还
采取发给巨额补贴、进口优先、发放大笔企业贷款、减免出口税等办法,保
护资本主义的发展。如岩崎弥太郎是下级武士出身的大商业高利贷者,他于
1871年买下藩属的几艘小轮船,开办了三菱航运公司。私营机械工具生产的
企业也有所发展,1871年废藩置县后,曾在久留米藩制造所工作的田中久重
创办了一个机械所。后来他又在东京开办工厂,制造生丝试验器及电报机等,
并发明了许多类型机器。长野县的卧云辰致,发明了卧云式纺纱机。私营机
械工业的发展对产业革命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1872年日本全国铺设的铁路
已经达到17。69英里;蒸汽动力的船舶1870年已达到15498吨;棉纱产量、
煤产量、铣铁以及钢的产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1870年秋日本设立工部
省,聘请了大批外国专家和技师,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当时明治
政府中薪金最高为月薪800日元,但政府各部所聘外国专家月薪最低800日
元,最高2000日元。 1871年11月,明治政府派岩仓具视率庞大的考察团
访问欧美各国,历时近两年。回国后集中力量抓工业建设,发展资本主义经
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虽然比欧美先进国家晚得多,直到1868年日本发生“明
治维新”才使日本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但是,日本70年代在“殖兴产业”方
针的推动下开始迈入产业革命的进程。经过明治维新,日本仅用了不到半个
世纪的时间走完了欧美国家一二百年才完成的近代化路程,确立了资本主义
制度,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并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强国之列。英国学者威
尔斯曾这样评论: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在世界舞台上是微不足道的,但由于
明治维新,日本却“以惊人的精力和智慧,把他们的文化和组织结构提到欧
洲列强的水平。在人类全部历史中,从来没有一个民族象日本当年那样阔步
前进。”①
(2)俄国农奴制经济的危机与改革
自从彼得大帝建立俄罗斯帝国以来,俄国的存在令人瞩目。彼得大帝曾
派遣使团赴西欧考察,他化名随团同行,在荷兰的船厂作工,在英国研究造
① '英'威尔斯: 《世界史纲》第991 页。
… Page 86…
船。彼得大帝率先在俄国发动的改革不仅是要按照西欧的成功的办法来回答
西欧各国工业化的挑战,而且彼得大帝的改革开创了同保守、封闭倾向相抗
衡的改革、开放的潮流,它贯穿于俄国近代史之中并对俄国未来的发展也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俄国的近代化改造尽管步伐缓慢,18世纪末年才出现资本
主义萌芽,但到 19世纪上半期,俄国的资本主义已有很大的发展。 1804
年,全国共有手工工场2400多个,工人近245000人;到1825年,手工工场
增加到5200多个,工人340000人。工场中的雇佣工人数不断增加,如在加
工制造工业中,1804年雇佣工人占工人总数的48%,1825年提高到了54%;
而棉纺织工业中,1825年雇佣工人已占工人总数的94%以上。在许多工业部
门中,机器生产逐渐替代手工劳动;全部纺纱业和大部分印花布业都已使用
机器生产,一些工业部门开始应用蒸汽机和水力涡轮机等动力机器。交通运
输业也在快速发展,1815年,第一艘汽船在涅瓦河上出现;30年代至40年
代,在伏尔加等河流开辟了定期的汽船航线;铁路建设开始于30年代,1851
年建成从彼得堡到莫斯科长达600多公里的铁路线;以冶金工业为主体的重
工业也实施了一系列技术改造,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由于俄国具有较好的工
业基础,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俄国也迈入了产业革命的进程。从30年代
到50年代,俄国的工厂和工人都增加了3倍;在1835年至1860年的25年
中,机器的进口增加了24倍;19世纪前60年俄国对外贸易额增长2。5倍。
在农业中,俄国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的改进也在缓慢进行。尽管木犁
等小农具还在普遍使用,但在少数地区已采用打谷机、播种机等当时比较先
进的机器。从30年代开始,俄国建立了一些农业机器制造厂,其中最著名的
是莫斯科布奇那波工厂,这个厂的产品在全国畅销,1858年出售的各种机器
和农具共值14万卢布。土地耕作也有改进,少数地主把落后的三圃制改为轮
种制。经济作物如甜菜、马铃薯、王蜀黍等的播种面积扩大了,30年代以后
成立了许多农业协会,出版了有关农艺、提高农业产量的书籍与刊物。
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各地区农业生产专业化增强,同时也使国内市场更
为活跃。 19世纪中期,全国约有4300个市集,贸易总额达到2。3亿卢布。
从19世纪初到50年代,俄国的对外贸易额增加了3倍多。尼古拉一世1825
—1855年期间继续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实行了禁止3110种货物进口和
禁止21种货物出口的关税法,并进行以实行银本位制的币制改革,以稳定俄
国卢布价值。俄国的经济发展还与对外战争有密切关系,1828年俄国与伊朗
签订《土库曼条约》,伊朗偿付俄国2000万卢布的赔款,同意俄国在伊朗有
领事裁判权和多种经济特权。
但是,俄国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却受到当时占统治地位的
封建农奴制度的束缚。农奴制的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品经济要求
农奴制经济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为交换而生产,为增殖货币财富而
生产,而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的农奴制经济是无法提高商品率的。在农奴制
度下,大部分可耕地仍然被地主和国家占有,农奴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妨
碍自由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在农业生产中,地主无偿使用农奴的劳动,很少
关心劳动工具的改进。一个地主在解释他为什么反对使用打谷机时说:“打
谷机要花钱,要修理,还要为它养马,但农民的劳动却可一文不费。”在俄
罗斯中部黑土地带和其它土壤肥沃的省份,地主为了获得更多的收成,不断
减少、甚至全部收回农民的份地,把农奴变成家奴,每月发给他们口粮;在
北部非黑土地带,因土质较为贫瘠,地主要通过提高代役租来增加收入,这
… Page 87…
就促使农民进城做工或经商;有的地主还允许农民以重金赎取自由。俄国的
农奴制经济限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