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节约令中禁止从农村招雇机织女,一些地方的大名也于1842年颁布类似的
禁令,不许手工工场雇佣男女工人,农家只许有织机一架,人手多者亦不得
过两架,不许赁借织机等;一些地方禁止雇佣工人弹棉纺纱等。幕府维护旧
的经济基础的措施,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以西南各藩为代表的改革
具有资本主义改良性质,改革措施虽然没有触动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但却
大大增强了西南诸藩的财政和军事实力。
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以来,日本也遭受到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猛烈冲击。
幕府自1633年以来先后五次发布“锁国令”,建立了严密的锁国体制。这些
法令规定:禁止本国船只出海,禁止本国人出国;不许旅居海外的日本人回
国,在海上遇难漂泊异国的日本人也不准回国;不准外国船只来日本,不准
外国人在日本居留;除长崎港与中国、朝鲜和荷兰进行有限的贸易外,禁止
日本人同外国接触。 19世纪上半期,虽然“锁国令”的一些措施在日本的
一些地方已有松动,但日本仍然还处于一个与世隔绝的“锁国时代”;而西
方国家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以蒸汽为动力向世界扩张,天涯海角已
不再是不可逾越的天堑。 19世纪初以来,资本主义国家船只来日本的次数
增多,英、俄、美政府都派使节到日本要求开港通商。 1804年9月,俄国
派使节到长崎要求通商,幕府以“祖宗之法不可变”为理由,加以拒绝,1808
年和1813年,英国船悬挂荷兰国旗,两次闯入日本海岛,被日本地方官驱逐;
1824年,英国船只再到大津港登陆,要求通商,水户藩主调兵千余人迫令英
船立即离去;1825年,幕府重申“驱逐令”,指示各藩不必待命,即行击退
迫近的外国船只;1837年,美国船“摩理逊号”以送还日本漂流民众为曲要
求通商,日本海防军执行将军命令炮击美国船。从1824年至1854年的31
年间,西方国家船只来日本达30次。 19世纪40年代,幕府慑于中英战争
的后果于1842年修正驱逐令,指示各藩允许外国船只在日本的某些港口加煤
上水。但世界资本主义扩张正如火如荼,美国政府决定用武力迫使日本开国。
19世纪50年代,美国正在进行产业革命,急需扩大国外市场和原料等供应
基地。 1853年和1854年,美国政府两次授命海军准将培利率军舰进入东
京湾,要求日本开港通商。1854年3月,日本被迫与美国签订《日美亲善条
… Page 83…
约》。根据这个条约,日本开放下田、函馆两港,供应美船粮食、淡水和煤
炭等必需品,允许美国在两港设立领事馆,并享有最惠国待遇。 1858年6
月,美国和日本又签订《日美友好通商条约》,因时值日本安政五年,亦称
《安政条约》。条约规定:日本承认自由贸易原则和美国在日本的领事裁判
权;同意开放函馆、神奈川、长崎、新泻、兵库等五口通商;实行对美国有
利的低关税率,进出口税率为5—30%;允许美国人在大阪和江户居住经商。
接着,荷、俄、英、法等国也效法美国和日本签订了类似的条约。日本被迫
开港通商,日本220年来的闭关锁国局面从此结束。国门打开后,一方面日
本大量输出了生丝、茶叶等商品,在客观上使日本商品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
并使日本的制丝和制茶工场手工业获得了发展;另一方面,棉布等廉价商品
大量输入日本,使日本纺织业受到冲击,许多手工业者破产,工场主在竞争
中采用价格便宜的洋纱进行生产。日本开港以后,国际贸易增长很快。1860
年出口470多万美元,进口160多万美元;1867年出口1200多万美元,进
口2160多万美元。8年间,日本进出口贸易额增加了5倍多,其中出口仅增
加2。5倍,进口则增加了13倍。在进口产品中,主要是棉织品、毛织品、船
只、武器等工业产品;在出口产品中,主要是生丝、棉花、蚕卵纸、茶叶、
海味、铜、油等工业原料和食品。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销售市场和原料
产地。生丝、棉花、茶叶等产品出口量的增加造成了国内价格的上涨,从而
加剧了日本自然经济的解体过程。外国商人还利用金银比价关系大量套购日
本的黄金。在日本开港通商之前,日本国内金银比价是1:5,而世界金融市
场的金银比价是 1:15。这是因为:一方面,在国外开采白银的成本便宜,
白银的供应量较多,在世界金融市场上黄金的价格远比白银昂贵;另一方面,
日本是一个使用银币的国家,在国内抬高白银价格有利。外国商人便利用这
种差额的条件,以外国银元,主要是墨西哥银元,在日本国内按照1:1的比
例换成日本银币,再把日本银币按照5:1的比例换成金块,然后把这些金块
运往中国上海,在那里按照1:16的比例换成白银,转手倒卖获取巨额利润。
黄金大量外流,钱价下跌,促使米、麦、盐等生活物资价格上涨。 1859年
至1867年的9年中,三都物价上涨了2。5—7倍。外国棉布充斥国内市场,
生丝供应减少,不少织工失业,仅桐生一地就有1500个手工业者破产。日本
内部革新、幕府经济基础的动摇,加上国际资本主义的强大影响,使日本已
不可能再继续保持以前的状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建立使日本也不能例
外,在西方铁甲坚船和商品重炮的威逼下,闭关锁国200多年的日本被动开
放市场,并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和以此为基础而确立起来的世界资本主
义体系。
19世纪中期,日本封建制度的危机已经成熟。1868年发生了“明治维
新”,推翻了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以天皇为首的明治政府。明治政
权建立后面临国内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经济实力很弱,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已发展得很强大。在这种形势下,明治政府决定充分“利用国家权力,也就
是利用集中的有组织的社会暴力,来大力促进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
①
产方式”的转变,以便快速改变日本落后面貌,把日本建设成为强大的资本
主义国家。1868年4月6日,日本新政政府以天皇宣誓的形式发布了《五条
誓约》的施政纲领,强调要“破除旧来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并要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第819 页,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
… Page 84…
“万事决于公论”。这个《誓约》表明了明治政府除旧布新,走近代化道路
的决心。为了实现目标,明治政府在“富国强兵”、“殖兴产业”和“文明
开化”三大口号下,自上而下地对日本社会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改革。
首先,明治政府“奉还版籍”、“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
家,为经济改革准备了前提条件。在幕府统治推翻以后,各藩依然存在,不
仅政令无法统一,而且统一的国内市场也无法形成。 1869—1871年,明治
政府在各藩“奉还版籍”的基础上,“废藩置县”。全国被划分为东京、京
都、大阪三府和72县,统一了国家政权。取消大名和武士的终身年俸,废除
封建等级制度。1876年8月,明治政府实行“秩禄处分”,规定大名和武士
的终身年俸改由国家一次发放公债的方法,以后不再支付。所支付的公债从
第6年起,每年以抽签方式偿还,规定30年内偿还完毕。当时领取公债的武
士总计31万人左右,公债总额合计17300万日元。一般武士平均只能得到
500多日元,而大名和上层武士可领到1—100万日元。在政府的鼓励和引导
下,领得巨额公债的大名和上层武士纷纷投资于银行、工商业或购买土地。
公债可以在证券交易所转让出卖,也可以凭它向银行借款,还可以用它还债。
这些公债大都转化为资本。在日本,用这种赎买办法取消大名和武士俸禄的
过程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它是日本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
其次,实行土地改革和租税改革,这是明治政府加速原始积累进程中最
根本的手段。 1871年,政府宣布允许农民缴纳货币地租和自由栽培农作
物,取消幕府对于农业的种种限制;1872年3月,政府宣布解除自1643年
以来幕府制定的永世不得买卖土地的禁令,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而且宣布个
人对土地有所有权,并在全国颁发证明土地私有的“土地执照”。农民世袭
租种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农民短期租用的土地,归出租人所有;抵押过期
的土地,归接受抵押的人所有。至于那些无主的土地,例如山林和原野则一
律收归国家所有。 1873年7月,明治政府又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颁布《地
税改革条例》。规定地税一律用货币缴纳,税率为法定地价的 3%,附加税
为地税的 1/3;新地税不论土地归谁经营,一律向土地所有者征税。土地是
封建经济的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制度的改革在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有着十
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土地改革和租税改革,在日本最终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
所有制,确立了近代资本主义土地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