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第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8  下行传输通道主要技术参数要求:
      1)系统输出口电平(dBμV) 60…80;
      2)载噪比(dB) ≥44(B=5。75MHz);
      3)载噪互调比(dB) ≥57(对电视频道的单频干扰);
        ≥54(电视频道内单频互调干扰);
      4)载波复合三次差拍比(dB) ≥54;
      5)载波复合二次互调比(dB) ≥54;
      6)交扰调制比(dB) ≥46+10Lg(N…1)(N为电视频道数);
      7)载波交流声比(%) ≤3;
      8)色亮度延差(ns) ≤100;
      9)回波值(%) ≤7;
      10)微分增益(%) ≤10;
      11)微分相位(度) ≤7;
      12)系统输出口相互隔离度(dB) ≥30(VHF);
≥22(其它);
      13)特性阻抗(Ω) 75。
    9  上行传输通道主要技术参数要求:
      1)特性阻抗(Ω) 75;
      2)频率范围(MHZ) 5…65(基本信道);
      3)标称上行端口输入电平(dBμV) 100(设计标称值);
      4)上行传输路由增益差(dB) ≤10(任意用户端口上行);
      5)上行通道频率响应(dB) ≤10(7。4…61。8MHZ);
≤1。5(32MHZ范围内);
      6)上行最大过载电平(dBμV) ≥112;
      7)载波/汇集噪声比(dB) ≥20(Ra波段);
≥26(Rb、Rc波段);
      8)上行通道传输延时(μS) ≤800;
      9)回波值(%) ≤10;
      10)上行通道群延时(ns) ≤30(任意3。2MHZ范围内);
      11)信号交流声调制比(%) ≤7;
      12)用户电视端口噪声抑制能力(dB) ≥40;
      13)通道串扰抑制比(dB) ≥54。
15。5。9  干线放大器在常温时的输入电平最低极限值按公式15。5。9计算:
Sia=(C/N)a+10lgn+Fa+2。4                         (15。5。9)
式中  Sia——干线放大器在常温时的输入电平最低极限值(dBμV);
      (C/N)a——分配给干线部分的载噪比(dB);
      Fa——单个干线放大器噪声系统(dB);
      n——干线上串接放大器的个数。
15。5。10  干线放大器在常温时的输出电平最高极限值按公式15。5。10计算:
Soa=Somax…10lgn…7。51lg(N…1)…1/2(CMa…47)             (15。5。10)
式中  Soa——干线放大器在常温时的输出电平最高极限值(dBμV);
      Soma——干线放大器的标称最大输出电平(dBμV);
      CMa——分配给干线部分的交扰调制比(dB);
      N——系统传输信号包含的频道个数。
15。5。11  干线放大器在常温时的输入电平和输出电平的设计值,应根据干线长度、选用的干线电缆特性、选用的干线放大器特性和数量等因素,在满足15。5。9和15。5。10两式的前提下,并留有一定的余量进行选定。通常对于设有ALC(自动电平调节)电路的干线系统:
                Sˊia=Sia+(2~4)                         (15。5。11-1)
                Sˊoa=Soa-(2~4)                         (15。5。11-2)
    对于未设ALC电路的干线系统:
                Sˊin=Sia+(5~8)                         (15。5。11-3)
                Sˊoa=Soa-(5~8)                         (15。5。11-4)
式中  Sˊia——干线放大器输入电平的设计值(dBμV);
   Sˊoa——干线放大器输出电平的设计值(dBμV)。
15。5。12  宜采用下列措保证干线传输部分的指标不劣于设计要求:
    1  同一传输干线,干线放大器设置在其设计增益等于或略大于(2dB内)前端传输损耗的位置。
    2  采用低噪声、低温漂、中低增益的干线放大器。有条件时,可采用导频控制电路。
    3  采用低损耗、稳定性能好的电缆。有条件时,宜将电缆穿管道或直埋敷设。
    4  采用桥接放大器或定向耦合器向用户群提供分配点。
    5  减少干线在传输中的插入损耗(如插入分支器、分配器等)。
    6  干线放大器间隔段长度,必须满足传输信号对于反射损耗的要求。
15。5。13  分给分配网络部分的交扰调制比和载波互调比的指标,宜在分配网络部分的桥接放大器和延长放大器上均等分配。
15。5。14  桥接放大器最大输出电平的设计值可按下式计算:
                Sob=Somax-7。5lg(N-1)-(CMb-47)       (15。5。14)
式中  Sob——桥接放大器最大输出电平的设计值(dBμV);
   Somax——桥接放大器标称最大输出电平(dBμV);
   CMb——分配给桥接放大器的交扰调制比(dB)。
15。5。15  延长放大器最大输出电平的设计值可按公式15。5。15计算:
              Soc=Somax-10lgn-7。5lg(N-1)-(CMc-47)    (15。5。15)
式中  Soc——延长放大器最大输出电平的设计值(dBμV);
   Somax——延长放大器标称最大输出电平(dBμV);
   CMc——分配给延长放大器的交扰调制比(dB);
   n ——分配支路上串接的放大器个数。
15。5。16  用户分配的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将传输信号合理地分配给各用户终端,并使其满足第15。2。7条所列设计计算控制值。
    2  用户分配网络宜以分配——分支、分支——分支、分支——分配、分配——分配等方式向用户终端馈送信号。不得将干线或支线的终端直接作为用户终端。
    3  分配设备的空闲端口和分支器的干线输出终端,均应终接75Ω负载阻抗。
    4  频道间信号电平差控制值见第15。2。8条的规定。

15。6  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站址的选择
15。6。1  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包括:抛物面天线、馈源、高频头、同轴电缆、卫星接收机等,最后与有线电视系统连接。
15。6。2  高频头的主要技术参数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噪声温度:25°K~35°K;
    2  增益:>45dB;
    3  输出端驻波比:1。5~2。5;
    4  镜象抑制比:>40dB。
    卫星电视下行频率分配应符合表15。6。2…1、表15。6。2…2、表15。6。3…3的要求。
表15。6。2…1  广播卫星广播使用的下行频段
波段(GHz)
频段(GHz)
带宽(MHz)
分配区域
业务范围
L(0。7)
0。62~0。79
170
全球范围
1、与其它业务共用
2、必须征得有关国家和困难受影响国家的主管部门同意
3、广播卫星对地面辐射的功率通量密度应予限制,以保护地面业务
S(2。5)
11。7~2。69
190
全球范围
内集体接受
1、与其它业务共用
2、限于国内的和区域的集体接受系统
Ku(12)
11。7~12。2
500
第二区第三区
1、与其它业务共用
2、信道规划上由广播卫星优先使用

11。7~12。5
800
第一区
1. 
Ka(23)
22。5~23
500
第三区
1、与其它业务共用
2、应规定限制条件,以保护地面业务
3、容许的功率通量密度未定
Q(42)
41~43
2000
全球范围
广播卫星专用
V(85)
84~86
2000
全球范围
广播卫星专用
C
3。7~4。2
500
中国
广播卫星

    C波段卫星电视频道按表15。6。2…2划分。
表15。6。2…2  C波段的频道划分表
频道
中心频率(MHz)
频道
中心频率(MHz)
频道
中心频率(MHz)
1
3727。43
9
3880。92
17
4034。36
2
3746。66
10
3900。10
18
4053。54
3
3765。84
11
3919。28
19
4072。72
4
3785。02
12
3938。46
20
4091。90
5
3804。20
13
3957。64
21
4111。08
6
3823。38
14
3976。82
22
4130。26
7
3842。56
15
3996。00
23
4149。44
8
3861。74
16
4015。18
24
4168。62

   Ku波段卫星电视频道按表15。6。2…3划分。
表15。6。2…3  第一区、第三区Ku波段的频道划分表
频道
中心频率(MHz)
频道
中心频率(MHz)
频道
中心频率(MHz)
1
11727。48
9
11880。92
17
12034。36
2
11746。66
10
11900。10
18
12053。54
3
11765。84
11
11929。28
19
12072。72
4
11785。02
12
11938。46
20
12091。90
5
11804。20
13
11957。64
21
12111。08
6
11823。38
14
11976。82
22
12130。25
7
11842。56
15
11996。00
23
12149。44
8
11861。74
16
12015。18
24
12168。62
15。6。3  站址的选择
    1  宜选择在周围无微波站、雷达站等干扰源处,并应注意同频干扰。
    2  应远离高压线、飞机主航道。
    3  应考虑环境污染因素,(如风沙、尘埃及腐蚀性气体等)。
    4  卫星信号接收方向应保证无遮挡。
15。6。4  卫星电视接收天线的选择与分类
    1  我国卫星电视接收系统使用的C波段及ku波段,均应采用抛物面天线。
    2  根据馈源安装的位置,抛物面天线分为前馈式、后馈式、偏馈式及多波束天线。
    3  天线增益应满足卫星电视接收机对输入信号质量的要求。
15。6。5  天线直径小于5m时,宜采用前馈式抛物面天线。
15。6。6  天线直径大于等于5m,且对效率及信噪比均有较高要求时,宜采用后馈式抛物面天线。
15。6。7  天线直径在1。5m~2m之间,特别是Ku波段大功率卫生电视接收天线宜采用偏馈式抛物面天线。
15。6。8  当采用一个卫星天线,接收多个相对静止的卫星信号时,应选用多波束抛物面天线。
15。6。9  天线增益是表示天线指向性及效率的一个重要参数,可按公式15。6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