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故宫史话 作者:单士元-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许混开于大木之内以图侵冒。然各厂大木不多,一时取用殆尽,后一不继,何以区处?查照先年土农进木加级事例,通行川贵湖广等处抚按,谕令如宣慰等农,采木恭进,照例加级赏赉。其土夷巨商力能采买者,彼处抚按即以本部科银及赃罚等银,从厚给值……。(《两宫鼎建记》)

  由于营建需用,只好动员“土夷”、“巨商”,开始限于就地采买。后来则渐渐运京后抽税购买。这比直接征用民夫,避免了酿成伐运工人反抗和暴动,但又产生了另外的弊端,商人和官僚、太监勾结,以进奉皇木为名,大批夹带木材运至北京一带销售。一时贿赂公行,侵吞假冒充斥。例如:两宫初兴,钻刺请记。蚁聚蜂屯……徽州府木商王天俊等千人,广挟金钱,依托势要,钻木劄付买木十六万根,勿论夹带私木不知几千万根,即此十六万根木逃税三万二千余根,亏国库五、六万两……。夫俊等极力钻术内倚东厂,外倚政府……。”

  这些木商由于宦官和贪官污吏的支持,甚至敢冒“奉旨”名义,骚扰州县,派伕拽筏冲撞民船。官府则变本加厉地横征暴敛,仍然造成了全国性灾害。

  嘉靖初,礼部给事中(负责纠察的官员)张翀中上书说法,“……两宫营建,采运艰辛,或一木而役夫万千,或一椽而废财十百。死亡枕藉之状,呻吟号叹之声,陛下不得而见闻……。连封建统治阶级内部都这样描述,则实际情况要严重得多了。

  注:关于木材等级,按长短及围长决定,围长一尺以上为六等,二尺以上为五等,由此类推,即四尺以上为头等,五尺以上为神木。 








 
第四部分


备料和施工——采石与运输
                   




    二、采石与运输

  我们参观故宫时可以看到宫殿建筑除木结构以及门窗、装饰外,用石料的比重相当大,除基础的条石、须弥座、柱础外,台阶、石栏甬路等,其中最大的是保和殿后的一块云龙阶石,长165米、宽3米、厚17米,是用一块汉白玉雕成,重达200多吨。

  明代营建北京宫殿所需石料有汉白玉石、青石、花岗石、花斑石(注)。其中主要品种为汉白玉石,色调浑白,质地均匀,很少裂纹。而且体积较大,是石雕的好材料。产地为北京房山县的大石窝和涿州的马鞍山。由于采集量大,明朝政府在这里驻有工部及御史衙门官员,专门监督采运。

  开采石料是艰巨的劳动。选择好开采地点以后,先要剥离表土,再挖出砾石、砂层,要清除几层至十几层的乱石。一般良材都埋藏较深,开采后从地下翻出。“……大石料大者,折方八九十丈,次者亦不下四五十丈,翻交出塘上车,非万人不可——兵部将大石窝除现在一千八百名外,再添六千二百名。马鞍山现在七百名外,再添三百名应用。但冬至后班军回卫营军住操,此时天寒地冻正宜趁时发运……一方行管山主事多方雇夫;一面咨该部从长议处,务令军心趋,常川服役”。

  特大石料——类似云龙阶石那样,翻塘上车需要一万个军工。工程之大可见一斑。不仅要把石料就地加工成粗料,而且要把石料剥离地点到装车地点开凿成一个大斜坡,垫以滚木,用撬杠、人拽,一寸一寸地移动。这种特大石料的运载工具叫做“旱船”。由巨大的方木联结成木排,架在两排方木上面,其使用多在冬季,严寒季节在路面泼水结冰,用人力和畜力拉拽,由房山到北京一路直到现在水井较多,就是明清两代遗留下来的。《两宫鼎建记》载:“三殿中道阶级大石长三丈、阔一丈、厚五尺。派顺天府等八府民夫二万,造旱船拽运。派同知、州判、县佐贰督率之。每里掘一井以浇旱船、资渴饮。计二十八日到京,官民费计银十一万两有余”。按前面所记,如果再加上军工,则运这块巨石所动用的人力达两万六七千人。房山到北京的距离以150里计,运了近1个月,每天行程约5…6里,可见运输之难。

  至于一般中小石料靠畜力车辆运输。有16轮、8轮、4轮及2轮之分。建两宫大石,御史刘景晨亦有佥用五城人夫之议。公用主事郭知易议:造十六轮大车、用骡一千八百头拽运,计二十二日到京。这一千八百头骡子当不会只拉一辆十六轮大车,如以9套畜力拽运,估计为200辆。但以二十二日行程计,那么每天进度比人力拉运所差无几。

  由于运输频繁而且艰巨,官府还动员大批劳力修路,……照得大石窝子街中道等石,有一块重至十五六万斤者,有十余万斤者,开运一块费银千余。道路洼陷不平,损坏车石势所必至……令顺天抚按督责该地方司、道州、县官,多方设处。务期修垫如法,坚阔平坦,以便车行。如或虚应故事致损车石,除州县正官分别参处,巡捕官拏究外,仍责令该州县赔补原石……。顺天府(所属北京周围各州县)的百姓不但要出工修路,而且还要担负因事故而损坏车石的赔偿责任。这一带百姓为运石而支付的人力和财力可想而知。

  至于一般小型石料的运输,起初雇用在官4车户,即未门承包运输的车户。嘉靖初在官车户仅仅9家,即竭户破家置买车骡亦不敷用。后来实行官造车辆,募集殷实富户领车并提供骡马,按日按头给运费。车子按一百两纹银计值,每年扣除领车户二十两,五年后车子归车户。从这种计算来看,得利者是官府和殷实富户,官府所扣除的钱当然从每日每骡的工钱里计算,等于白白使用!而殷实富户五年后又可白白得到一辆车子。但艰苦的劳动却转嫁给富户的长工、佃户身上。受灾难的依然是劳动人民。

  注:《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四,本期陵寝用石最多,及正德、嘉靖两朝再建三殿两宫,其取石更繁。倘凿之他方即倾国家物力亦不能办。乃近京城数十里名三山大石窝者,专户白石,滢澈无瑕,俗称之白御石。顷年三殿灾后,曾见辇石入都,供柱础用者,俱高广数大……。

  注:花斑石产于徐州,凿成大型方砖形状,铺殿堂地面,经运河运京。 







 
第四部分


备料和施工——砖和瓦
                  




    三、砖和瓦

  明永乐间营建皇宫是和整个国都的建设同时进行的。皇宫用砖与各王府、皇陵、北京城墙以至修建长城所用的砖,主要来自南方各省。北京城墙已于1958年拆除,从已发现的旧砖戳记和《明史》等书的记载来看,这些砖主要来自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各省,而主要省份为山东、河北和江苏。嘉靖十一年御史郭弘化在奏本中提到……“臣闻四川、湖广、贵州、江西、浙江、山西及真定诸府之采木者劳苦万状。应天、苏、松、常、镇五府方有造砖之役,民间耗费不赀,窑户逃亡过半……”。由此可知直到明代中叶,江苏主要府县仍然为供应皇宫营建而烧砖。

  明初营建凤阳和南京已知供砖的府县有:

  淮安府:安东、海州、赣榆。

  扬州府:江都、仪真、泰兴、高邮州、兴化、通州、海门、六合。

  镇江府:丹徒、丹阳、金坛。

  安庆府:怀安、桐城、潜山、太湖。

  宁国府:宣城。

  南昌府:南昌、新建、进贤、奉新、武宁。

  九江府:瑞昌。

  广信府:铅山、永丰。

  建昌府:南城。

  抚州府:临川。

  吉安府:庐陵、吉水、安福、万安、永宁。

  临江府:清江、新喻。

  袁州府:宜春。

  赣州府:赣县、会昌。

  衡州府:常宁。

  (以上引自《中都考》)

  营建北京时除应用南方诸窑外,还在山东临清和顺天府的昌平州、通州、涿州、房山等县开窑烧砖。由于砖窑散在南北各省,运输到北京就成了大问题。但明代把运砖和漕运结合起来,官府规定,凡属运粮船必须搭运三十块砖,否则不准放行和通过关卡。这种砖在尺寸、质量、重量等规格都有严格规定。每块重48斤。那么30块约合1440斤。这对每个运粮船是不大不小的负担。

  明中叶以后,山东临清所产的砖成为建筑皇宫的主要用材,称临清砖。清缪荃荪在《云自在堪笔记》中载:“考故明各宫殿九层基址、墙垣俱用临清砖”。这种砖坚实细密,用黄河、运河所冲激的细澄泥所烧制,适于磨砖对缝,而且不易剥蚀。另外,临清靠近运河,运输也比较方便。

  这种大型城砖只能用于皇宫、城墙、王府、庙宇,平民是绝对禁止使用的。砖上打有产地戳记。有的还有某某陵寝、庙宇专用字样。这种祭祀建筑的砖不能用于宫殿。有可能出自宫廷的忌讳——活人所用的东西必须与死人所用区别开来;也可能出自剋期修建陵寝、庙宇而使砖石之类建材得到运输和使用上的保证。

  铺地所用的方砖早期系从苏州烧制,称为苏州砖。这种砖质细致,不仅耐磨,而且不易断裂,适于雕刻。中南海新华门八字影壁雕砖,经过几百年的岁月仍然未受风化剥离。说明这种砖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有的宫殿铺地方砖至今油光黑亮,一经擦拭整洁如新。那是经过桐油浸泡加工制成的。这些建筑材料都可以证明当时苏州制砖的水平。

  《两宫鼎建记》载:“……查得苏州方砖在厂现贮者一万余个,似不敷用,合与予行彼处抚按、选廉干府佐员管理,务要坚莹透熟,广狭中度,其应用料值,夫匠工食,装运船价,并于赃罚料银等项处办。具文申部以资查考……”。如得到方砖间有色红泥粗不中旧式,该管理以侵渔重究。

  这里所说贮存方砖的“厂”就在北京鼓楼大街路东,方砖厂之名一直存在到今天。在方砖中还有一种大型呈暗红色的,是特意为皇陵烧制的“金砖”,约1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