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故宫史话 作者:单士元-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八、除新建各殿殿门外,还增辟社街门,(社稷南左门)、庙街门(太庙右门)、庙左门、社右门等。

  从这些增益看,如双重金水河及双重皇城城墙,都是增强防御性的措施。五府六部设于前朝,是政府机构和体制更加集中的表现。北京宫殿的建筑虽说是制度皆如旧,实际是前三次营建皇宫不断增益之总和并有所发掘。因此规划性更强,布局也更完整。

  中国封建社会的都城和皇宫设计都以《周礼考工记》作为根据。按古国都如井田法,画为九区。面朝背市、左祖右社, 中一区君(皇帝)之宫室,宫室前一区为外朝,朝会藏库之属,皆在焉。后一区为市……。(《天府广记》“后市条”)元大都也是如此。坛庙分设在崇仁、和义(即东直、西直)两门几里迤南,也是皇宫的一左一右。

  明代初年的左祖右社“也距皇家稍远。而且是社、稷分祀。其坛在宫城西南者曰太社稷,明初建太社在东,太稷在西,坛皆北向。……洪武十年改坛午门右,社稷共一坛。至于宗庙,明初作四亲庙于宫城东南,各为一庙。……(洪武)十年,改建太庙为同堂异室之制。”在洪武十年第二次营建皇宫时,才做了这两次重大改变,把社(土)、稷(谷)合一。又太庙改为“同堂异室……”。即把各代祖宗牌位放在大殿而间隔开。同时把太庙和社稷坛紧靠午门左右,和皇宫构成一体。

  所谓:“朝”是指朝廷,即政府机构。朱元璋撤消了丞相和中书省,北京皇宫就按文东武西的方位把六部:吏、户、兵、刑、礼、工、鸿胪寺、宗人府、钦天监和太医院放在承天门前以东,把五府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和锦衣卫、太常寺、通政司等衙门放在西部,形成明代中央政府的一套“国家机构”。

  皇宫的后门是北安门,从北安门到鼓楼前元代即已形成繁华的商业区。这里是靠近后海的重要码头。各种船只从通州经通惠河(经过南河沿、北河沿、步粮桥)直接通船到积水潭。历史上曾有过“舳舻蔽水”的记载。东南之粟岁漕数百万石,由海而至者道通惠河以达。东南贡赋凡百上供之物,岁亿万计,绝江河而至,道通惠河以达。商货懋迁与民夫日用之所需不可悉数。因此在这一带形成一片繁盛的市场。

  明代这种皇宫营建布局比起前代来,虽然总的原则依旧,但是更集中统一了。坛庙朝市和皇宫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紫禁城里的三殿两宫东西六宫构成一套完整的建筑体系。这种布局的主题体现一种思想,即君权、族权、神权、夫权集中统一于皇帝一身,成为最高的代表。 








 
第四部分


备料和施工——采木
               




    一、采木

  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是木结构,营建宫殿的首要措施便是采木。永乐四年朱棣下令建筑北京宫殿后,立即派遣政府各部官员,以监督采运木材身份,分赴盛产木材各省抓采运事务。从备料的阵容来看,可以说是全国性的动员。

  工部尚书宋礼——四川、

  刑部右侍郎金纯、吏部侍郎师逵——湖广、

  户部右侍郎古朴——江西、

  右付都御史刘观——浙江、

  右签都御史仲成——山西、

  江西参议柴车——福建。

  这些官员是中央六部及都察院一级的首要成员,到了地方上则要凌驾于布政和按察二司(地方行政,司法负责官员)甚至巡抚之上。而且这种采木督官本身就是“钦差大臣”,有权驱使所至省份的民力。《民史·宋礼传》有一段记载:

  “会北京营建,命取材川蜀。既至,赐有司率更民,历溪谷险绝之地,凡材之美者悉伐取之。由是、楠、杉、松之属出三峡,道江汉涉淮泗,以输于北者先后相属。”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三个问题:

  1所谓“更民”,即更戌之民,也就是摊派出差的民夫,这种民夫是强征的,不给报酬。

  2所谓“美材”,就是合乎标准的大木材(等级和尺寸见后)。“悉伐取之”也就是滥伐。

  3运输非常艰苦,好的木材都生在“险绝之地”,不消说要劈荆斩棘,先开出路来,而后运到水源河道流放,顺长江转运到淮河,再顺运河或者出海运到塘沽,转运到北京。

  被强征的穷苦百姓人数没有具体记载。但从其他文字却可以证明。《明史·师逵传》中说:永乐四年建北京宫殿,分遣大臣出采木,逵往湖湘,以十万众入山关道路……”。仅一个地区中修道路的人役达十万之多。那么全国伐木的民夫当不下几十万人。这些民夫冒着虫、兽、瘴、疫的侵袭,自带干粮辗转在丛林荆棘,劳动艰苦自不待说,而且还要遭受监工责打。永乐六年工部侍郎夏原专督运木材,“诏以锦衣官校从治怠事者”。明代锦衣卫是最高的执刑机构,其职务本来是逮捕和刑讯官僚的,以残酷著称,用这样的鹰犬对付百姓,其暴虐可想而知。

  在采木过程中有两个地区因故暂停了。一次是永乐五年,由于山西旱灾暂停采木,另一次是永乐七年,湖南发生李法良率领的伐木工人暴动。“吏部右侍郎师逵采木湖广严急,激李法良之叛。”(《国榷》)。《明史》中也记载:师逵……颇严峻,民不堪,多从李法良为乱”。廖廖数语证实确是由于残暴奴役百姓所激起。关于采木工程之艰苦,有人写过一篇名叫《皇木》的文章,描绘在采木地区山川险恶情况。描绘了行途困苦之状,描绘了在高山峻谷中出现毒蛇猛兽的情况,描绘了从山涧中运木艰辛状况,描绘采木工人饥饿流离的情况,描绘官府官吏压迫人民进山伐木情况,描绘劳动人民感染山岚嶂气疾病情况,描绘使用天车越涧和利用巨浸飘流运输危险情况。这样的艰辛劳动在当日都是无偿的。而在验收木材时如认为不合格的,作为劳动者拖欠国税,逼得采木者卖子女偿还,更有甚者父债子还。所以在文中还记述了卖妻卖子的情况。那些合格的木料要运到北京,在转运水陆途中劳动者饿死的落水丧生的又不知其数,文中还有转运途中死亡情况。在明末万历年间,有一个叫吕坤的大官,曾上书朱翊钧关于采木条中说,丈八之围非百年之物,深山穷谷蛇虎杂居、毒雾常多人烟绝少、寒暑饥渴……死者无论矣。乃一木初卧千人难移。倘遇艰阻必成伤损。蜀人语曰入山一千,出山五百,哀可知也……”。

  供役劳动者由于经受不住这样残酷的折磨,铤而走险愤起反抗是必然的趋势。关于李法良率伐木工人暴动的记载不多,但从当时其他记载看,这次暴动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李法良暴动是在永乐七年(1409),当时正值朱棣北征瓦剌,由皇太子朱高炽在南京监国。南京一批朝臣感到惊慌,于是弹劾师逵“激李法良之变”。朱高炽认为是他父亲所特派的大臣,并没有追究,只好下令停止采木,而且连运输也停了。同年还“罢四川采木军民各还家。”去四川监督采木的宋礼也回到京师。看来,永乐七年在湖湘、四川暂停采木,重要原因是在政治方面。朱棣转年即回南京坐镇,可以断定,湖南李法良的伐木工人暴动不无影响。

  这些地区的采木虽然暂停,但备料、运输工程并未停止。永乐九年(1411)濬通惠河(北京至通州一段),除漕运外也是为了运输木材的一项重要措施。照得大木运京,非四、五年不可,从山区放排顺长江编筏而下,经淮河转到运河。有的出海经海运到塘沽,难免遇到风险而漂没。有的递直通过运河而至通州,也难免遭到淤沙而搁浅。仅从通州到北京这一段通惠河道中,到嘉靖朝尚湮没150多根大型楠木在两岸沙苇中。

  在永乐十四年(1416),朱棣最后一次回南京,他授意召集一次会议,群臣议奏道:北京至上龙兴之地……比年车驾巡狩,四海会同,人心协和,漕运日广,高贾辐辏,财货充盈。良材巨木,已集京师……。伏乞上顺天心,下从民望,早敕有司兴工营建……”。说明建筑材料已经备齐。当时所采木料都集中在北京东郊“神木厂”。其后历朝所采的木材都在那里堆放。这木厂为皇朝建筑服务,故又称皇木厂,是储存木料的地方。有文献载在万历十五年清查存木尚有七千多根。当日曾做了估价,巨材每根值四、五千金。其次的每根一、二千金。所存木料总值一千四百多万两。从川贵地区运费尚不计算在内。这些木料却在风雨中弃置(《宝颜堂秘笈》)。据说到清末仍有一棵巨木横卧。有人骑马经过时,对面看不到人,这棵神木由于不便剖开(可能有空心)使用,而被作为陈列品存放了。不难想像在当时的运输条件下从川、广一带深山运到北京,该付出多么艰巨的劳动。

  永乐、正统时期,无论采木或烧砖都是由政府派遣官员营办。例如《明会典》记,正德九年重建乾清、坤宁二宫,起用军校力士十万。差工部侍郎一员、郎中等官四员。奉敕,会同各该镇巡官、督属采木、烧砖。嘉靖时期表面上也是官办,但实际上已开始是官督商办。如上表所注鹰架木、桧木、平条槀木等条都有木商运京时,在通惠河设税卡管河抽分郎中,所管的“抽分”机构抽税,围圆在一尺(三寸半左右直径)以上就要上税。这样一来,皇家营建出现了资本主义商业经营的因素。也说明,明中叶以后木材需量之大之急,单靠官家伐运已不敷用。

  照得楠杉大木,产在川贵湖广等处,差官采办,非四五年不得到京,工兴在即用木切急其南京等处或有大木,咨行火急查报。现湾厂、神木厂者,敕内官监提督会同部官将现在木植计算数目,先尽乾清宫、坤宁宫,次配殿、宫门均匀搭配,务俾呈用,其斗、梢、装修等项,只以顽头标皮并截下半段等木凑用,不许混开于大木之内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