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音乐史书-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商代音乐正因为带有浓厚的原始古风,而显得那么粗野离奇,荒诞不经。

商代音乐真正进入文明的盛期,是在定都安阳以后(前13—前11 世纪)。
出土于安阳殷墟王室墓葬的成组饰有狰狞可怖的饕餮、夔龙等纹样的各类乐
器均可为证。这个时期,不仅王畿及其邻近地区,甚至一些偏远的方国,如
武丁时进贡“亚弱”编铙的弜国、出有多件青铜大铙的今湖南宁乡与安徽、
浙江、江西等地,均已存在相当发达、既有商文化特征又有本地特色的音乐
文明。

商代后期,乐器的品种已相当多样,制作工艺也很巧妙。打击乐器有多
种形制的铙、铎、磬(qng 音庆)和鼓等。铙与铎,最早原是原始社会末期
象征氏族贵族权力的礼乐器,用陶上制成。现存实物有陕西长安客省庄龙山
文化的素面陶铎(图7)商代的铙均为青铜铸造,或手持演奏,或植于座上
演奏。商铙因其形休的大小不同而有大铙、小铙之分。其中,单个的大铙,
有人称为“庸”(yòng 音拥)。卜辞中“其■(置)庸,壴(鼓)于既卯”
就说明这一点。由多枚铙组成一套的称为编铙。小型编铙比较常见,一般由
三枚组成一套。近年在殷代大型王室墓葬妣(bǐ音比)辛墓中(图8)发现
有五枚一套的编饶。我们曾对这套编饶进行测音,其音高大约相当于:G、A、
C、F(?)、G,可构成四声音阶序列。大型编铙比较少见,现存实物仅见于
湖南宁乡一带(图9)。商代的磬有石制、玉制和青铜制等多种。它分为两
种,一种为单个的大磬,如安阳武官村殷代大墓出土的虎纹石磬(图10),
纹饰瑰丽,声音悠扬。经测音,其音高为#C;,与山西夏县东下冯夏代遗址出
土石磬音高相同。一种是编磬,一般均为三枚一套。近年在殷墟西区出土有
五枚一套的编磬。鼓,在原始时代已有,叫做“土鼓”,鼓框可能是由陶土
制成,故有此名。另有一种大鼓,鼓腔用木制成,外施彩绘,鼓面蒙有鼍皮,
又称鼍鼓。商代的鼓有多种,一般鼓身下面有鼓座,鼓身上面有羽毛作为装
饰,甲骨文中的“■”字,就是它的正面形象。近年在湖北崇阳出土一件晚


商至西周早期的铜制贲鼓,即是这样一种形制(图11)。此外,有一种大鼓
叫“豐”(feng,音丰)和一种小鼓叫“■”(即鞀,táo,音淘)。卜辞记
载“■旧豐用”、“癸亥其奏■”,就是当时使用的豐鼓与鞀鼓。据《尚书·益
稷》载:“下管鞀鼓”的话来看,鞀鼓后来可能常与管(一种吹乐器)在一
起演奏,吹乐器在原始时代已有。现存最早的吹乐器、是浙江河姆渡遗址出
土的骨哨(图12)和埙。商代的吹乐器有埙、籥、和、言、竽等。埙有大小
两种形制,均有五个按音孔,一般大小三枚组为一套,如前面介绍的辉县琉
璃阁殷墓出土的埙。籥,即前面介绍的一种编管的旋律乐器。和,甲骨文作
“■”,可能是一种小笙。言,甲骨文作“■”,很像一种单管的吹乐器,
可能是后世萧的前身。竽,(yū音于),甲骨文作“■”或“■”。卜辞载
“其■(置)新■(竽),陟告于且(祖)乙”,表明当时为了要新制一支
竽,要在祖先面前占卜吉凶。总之,上面所述并不是殷商时期的全部乐器,
但已反映了当时的音乐文化发展到相当的高度。


五、《大武》

《大武》是西周初年创作的大型乐舞,描写了周武王伐纣的重大历史事
件。

历史记载,纣王是殷代有名的暴君。传说他整日沉缅于歌舞酒色之中,
并用许多酷刑来镇压敢于反抗的奴隶和对他不满的贵族。后来,他的暴政激
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在三千多年前,日益强大的周部落在周武王的领导下
联合了其他部落,又得到了殷商奴隶们的内应,终于推翻了纣王的统治,建
立起一个新兴的奴隶制国家,史称西周。

据《礼记·乐记》记载,《大武》在春秋时代演出时共分六段(六成),
每段(成)都有歌唱。

其第一成,在头带冠冕、手持朱盾玉斧的舞者出场前,先敲一段时间的
鼓,召集众人(“曰:‘夫《武》之备戒之已久,何也?’曰:‘病不得其
众也。”)接着舞队从北面出来(“且夫《武》,始而北出。”。舞者出场
后,都肃立着等待诸侯的来临,并且齐声歌唱,祈求祖先和神灵的庇佑,声
音是那么婉转悠扬(“久立于缀,以待诸侯之至也。”“咏叹之,淫液之,
何也?对曰:‘恐不逮事也’”)。突然,舞者连顿三次脚,表示出征的时
机已到,舞队开始行进(“三步以见方”)。

第二成,舞队在行进中做着种种击刺的战斗动作,象征军威远振全国(“夹
振而驷伐,威盛于中国也。”)。这一段舞蹈热烈、奔放、勇猛,显示了周
部落的决策者吕尚的必胜信心(“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最后舞队分
成两行,向前行进,表示消灭了殷纣(“分夹而进,事蚤济也”)。

第三成,是伐纣凯旋之后,又向南方进军(“三成而南”)。

第四成,平定了南方(“四成而南国是疆”)。

第五成,舞队以周、召两公为首,分为左右两队,象征辅助武王进行统
治(“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在音乐上用一种叫做“乱”的手法突
现全曲的高潮。用“乱”时,舞者都以一种“坐”(跽坐)的姿势,表示周、
召两公的和平统治(“《武》乱皆坐,周、召之治也”、“再始以著往、复
乱以饬归。”)。

第六成,舞队又合并起来,齐声赞颂周朝的强大和武王的英明(“六成
复缀,以崇天子”)。

《大武》表现的内容说明,它歌颂的虽是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但是
在西周初年,就其推翻暴虐的纣王来说,符合了人民的要求和愿望,受到人
民的拥护。它在艺术上也有相当高的成就。例如其曲式结构相当完整,音乐
上用了“乱”的手法。根据周代贵族们的射箭集会——“大射仪”所用的乐
队来看,该乐队把歌唱的乐工和音量最小的弹弦乐器“瑟”放在距离听众(贵
族们)最近的地方,音量较大的管乐器就稍远一些,音量最大的打击乐器建
鼓、编钟、编馨、镈(bó音博)等就更远一些。这种做法说明当时已经注意
到歌唱与乐队排列层次对音响效果的作用。推想《大武》的伴奏乐队可能是
符合这种要求的。《大武》的乐曲早已失传,但从《周礼》“奏无射,歌夹钟,
舞《大武》,以享先祖”的话与现存西周中晚期柞钟与中义和钟的配合关系来
看,其乐曲有可能以上下相差一个纯四度的不同宫均上(夹钟宫与无射宫)
奏出的la、do、mi、sol 四个正声为骨干,同时又兼用了变徵、变官或清角、
清羽等偏音。正因为周代的《大武》不用“商”(re)音,所以春秋时代孔


子看了当代《大武》的演出后,对侍坐在旁的宾牟贾说:“声淫及商,何也?”
(声音不合法度出现了商音,为什么?)宾答:“非《武》音也。”(这不
是《武》的声音。)孔子又问:“若非《武》音,则何音也?”(假如不是
《武》的声音,又是什么声音呢?)宾答:“有司失其传也”(这是在传授
过程中造成的谬误。)由此推想,《大武》的音乐可能已较复杂。

《大武》以外,当时还有很多民间乐舞和其他部族的乐舞,称之为“散
乐”和“四夷之乐”。它们反映的题材更为广泛,如《诗经·陈风》中的《宛
丘》,就描写了陈国的百姓在宛丘城下手持鹭鸶的羽毛击鼓跳舞的场面。不
过关于这些歌舞表现的详细情况不见于文献记载,所以无法予以介绍。


六、国风、楚声和其它南方民歌

“国风”是收集在我国第一部歌词总集——《诗经》中的周代民歌的总
称。它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现今陕西、山西、河南、湖北广大地区,
约十五个诸侯国和地区的民间歌曲。因此,又称“十五国风”。

“国风”中有的歌词可能经过文人的加工润色,但大部分都是劳动人民
的口头创作,保持着民间创作的原貌。如“魏风”中的《伐檀》、《硕鼠》,
反映了饥寒交迫的劳动者对于剥削和压迫者的激债情绪。他们质问贵族老爷
们为什么可以不劳而食,并且把他们比做“贪而畏人”的肥鼠,表达了对这
些人的蔑视和仇恨。它们代表了我国民歌不畏豪强、敢于斗争的传统。此外,
如“召南”的《野有死麕(jūn,音菌)》,表现了青年男女淳朴的爱情。《周
南》的《疲q》(fúyǐ 音扶以)描写了劳动妇女采集野菜的情景。它们都是
具有现实意义的优秀作品。

“国风”在艺术形式方面也是很丰富多样的。其中有劳动时唱的后世称
为“号子”、“夯歌”一类的劳动歌曲,但更多的却是在祭祀田祖或“禊祓”
(去河边用水冲身以求吉利)等场合唱的后世称为“山歌”或风俗歌一类的
抒情性民歌。很多民歌在演唱时采用有“歌”有“和”的形式。“歌”即歌
唱,“和”即帮腔。《吕氏春秋》记载,周庄王十二年(前685),管仲在
鲁国被俘,鲁国用囚车把他押送回齐国去。管仲伯鲁国有变再杀害他,希望
赶快到达齐国,便对拉车的役人们说:“我为汝歌,汝为我和”。就是说,
我为你们唱歌,你们为我应和(帮腔)。由于管仲所唱的歌正好适宜于行路,
役人们走得很快还不知道疲劳,所以很快到达齐国。这就是有歌有和的演唱
形式。

“国风”的曲式,一般比较简单,有的在曲尾加上一段称为“乱”的音
乐。据《论语》记载,孔子曾对鲁国乐宫师挚(zhí音执)加工的周代民歌《关
雎》(jū音居)中乱的部分大加赞赏,说:“洋洋乎,盈耳哉!”就是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