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余时书话-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个月,沈启无又化名写文章攻击周作人编的《艺文杂志》代表老作家,他
编的《文学集刊》代表青年作家,并讽刺周作人办刊物把稿费全都送给了老
作家。事情闹得很僵,就在第二辑刊物出版之际,周作人在报上发表了《破
门声明》,公开驱沈于门外。声明中说:“沈扬即沈启无系鄙人旧日受业弟
子,相从有年,近来言动不逊,肆行攻击,应即声明破门,断绝一切公私关
系。”想当年这位沈某曾是苦雨斋中的常客,张口不离恩师的教诲,周某亦
以有沈这样的弟子为骄傲,1939 年元旦周在家中被刺,正好来拜年的沈某也
替恩师挨了一枪,不想如今已形同路人矣。

师生的反目,在周作人的心中留下了阴影。他当时指名点姓地骂过沈启
无,还检讨自己的“知人不明”。参见周作人《关于老作家》和《一封信》、
《文坛的分化》等文。后来又指桑骂槐地写过几篇针对沈某的文章,如《遇
狼的故事》等。此刻,周作人发表作品时常用“东郭”或“南郭生”的笔名,
足证对沈的耿耿于怀。直到抗战胜利前夕的1945 年夏,他还写了一篇《关于
东郭》,虽然表面上无所指,其实依然是旧案的余波,念念不忘往日的恩怨。
这篇文稿原拟在谢兴尧主编的文史杂志《逸文》第三期上发表,且在刊物上
发出预告,终因日本投降而未果。原稿在谢先生手里积压近四十年,前几年
才发表在“万叶散文丛刊之三”《霞》上。如果不熟悉周、沈之间的矛盾者,
也许不会明白《遇狼的故事》、《关于东郭》等文章都包含着对沈启无的批
评。

全国解放后,周作人和沈启无都生活在北京城,彼此却无往来。沈启无
任职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文革”中住过“牛棚”,后来病故了。

周作人纪念集

周作人的随笔集《立春以前》于1945 年8 月在上海出版,这是他在沦陷
时期出版的最后一本书。就在这本书中,收有关于《沙滩小集》的一篇序,
写于1944 年12 月。当年我很想找到这本书一读,因为这是为纪念周作人六


十岁诞辰而出版的一本纪念集。直到1945 年4 月,北京谢兴尧编的《逸文》
杂志上还刊有新民印书馆正在印刷《沙滩小集》的消息,并称书内“南北名
家均有祝贺文”,那时已临近日本投降的日子,此书终于不及问世。

《沙滩小集》是由傅芸子编辑的。傅是旧京一位文史学家,主编过《北
京画报》、《南金》、《国剧画报》等刊物,是版本学家傅惜华先生的兄长。
原书初名《汉花园集》,后改《沙滩偶语》,最后才定名《沙滩小集》。周
作人说:“这里沙滩以地名论固可,反正我们这些人在沙滩一带是常走过的,
若广义的讲作沙的滩,亦无不可,在海边沙滩上聚集着少数的人,大概也就
是二三十名吧,站着蹲着或是坐着,各自说他的故事。”看来作者还是以留
在北京的友人为主,其中亦收有周作人的几篇文章,周说:“朋友们的好意
很可感激,大家各写一篇文章来汇刊一册,聊以纪念彼此的公私交谊,未始
不是有意义的事。”从研究周作人的资料来着眼,《沙滩小集》的未能问世
不免是个小小的遗憾,但,当时人们正欣逢抗战胜利,又在讨伐汉奸声中,
出版这样一本书确实也不合时宜。

关于《沙滩小集》的部分内容,我们从傅芸子写的《近年来国学研究在
北京》(刊1945 年1 月出版的《文化年刊》第一、第二卷)一文注释中,可
以觅得若干题目,计有俞平伯《论语孟子之起讫问题》、江绍原《周羲大畜
上爻辞何天之衢新解》、瞿兑之《传说证误举隅》、郑骞《洛阳伽蓝记丛考》、
傅惜华《李卓吾著作考》等篇。看来该集既有散文,也有学术论文。

《沙滩小集》未能问世,但在日本东京却编辑出版过一本日文版的周作
人六十诞辰纪念集,即1944 年9 月由东京光风馆出版的《周作人先生纪事》。
(见图71)本书由自称周的学生的方纪生编辑,当时方正在东京任华北驻日
留学生的监督。书内共收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实笃、谷崎润一郎、林芙美子、
佐藤春夫、松枝茂夫、鹤见祐辅、山本实彦、吉川幸次郎等十八篇文章,分
别记述了他们同周的交往或对周的印象;附录周作人谈日本的文章四篇。编
者方纪生除写了序言外,又写了《周作人点滴》,并编制了周的著作年表。
此外,还收有周的墨迹、照片等多幅插图。封面是由武者小路实笃画的一幅
彩色水墨画。该书只印了一千册。方纪生说,在周的六十寿辰前,有人即议
论最好的纪念当然是出版周的全集,或设立文学奖金等,但考虑到时局的关
系恐难成功,遂想到利用自己在东京的条件,取得日本作家的支持,编印了
这本纪念集。他还特别提到出版家为了印制这本书专门用了较好的纸张,其
实现在来看,也不过是极普通的道林纸而已,可见当时日本在决战时期的处
境已经很不妙了。这本书印数不多,又加上日本失败在即,流传到国内的极
少。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日本文化界及一些著名作家究竟是怎样看待周作
人的,这仍不失为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亦无妨有个中译本问世。至于编者方
纪生,我只见过他战前出版的两本译著,即《文学家的故事》和《性风俗夜
话》。北京沦陷期间,他还主编了《朔风》文艺杂志,“文革”以前亦偶有
译著发表。

知堂的旧物

倒退二十年,在北京的旧书店里,若想找几本有名人藏书印记的书还是
不难的。比如有周作人签名或印记的,我就收藏了几种。友人中也曾收过这
类书。


我有一册1936 年10 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印的《凯绥·珂勒惠支版画
选集》,十六开的平装本,原来就是知堂的旧物,扉页上盖着“苦雨斋藏书
印”,我是从西单商场购来的。自从周氏弟兄反目之后,鲁迅购买周作人的
新著多有记载,而且每有议论亦有褒有贬,堪称公允。知堂购存鲁迅著译的
记载则少见,购一本《十竹斋笺谱》,也要借机影射挖苦几句,表现了他心
胸的偏狭,以及对左翼文艺的反感。我存的这本画册,也可以作为他购存鲁
迅编译作品的一例。

明朝人王肯堂的《笔塵》,北平图书馆1930 年6 月线装铅字排印本。我
的藏本正文第一页上有“苦雨斋藏书印”一枚。1936 年2 月,知堂写过一篇
读书笔记,专门介绍此书,收在他的文集《风雨谈》中。他说原来只知道王
肯堂是位医生,没有注意他的著作,直到读了《宇宙风》杂志的新年号《1935
年爱读书》中叶恭绰推荐《笔塵》,才找来一部,“四卷两册实价三元,只
是粉连纸不是机制的,尚觉可喜”。知堂平时所爱读的正是这种明末小品。
按说如我这样的愚者,看看知堂在文中摘引的部分也就够了,不想后来在中
国书店见到此书,书品极佳,价钱公道,且为知堂旧物,我便携之回家了。
当时只看了书中谈书画的部分便置之一边。

我收藏有知堂1926 年9 月北新书局出版的译作《狂言十番》,毛边本限
定版,三十册中的第十册。扉页上有他的毛笔题字:“半农兄作人九、三十”。
(见图72)应该说这所有权已属于刘半农,我是从上海书店得来,时在七十
年代初。半农先生殁于北京,长期生活在北方,藏书何以到了上海?想想也
不奇怪,因为刘先生的女公子不是寓居上海吗?估计是“文革”中散失出来
的。

还有一本线装书,有知堂的印记,还有题跋,先为自藏,后又送给老友
钱玄同。原书得自琉璃厂旧书肆,书名《读诗一得》,作者吴仲仙,清咸丰
四年(1854 年)刻印。这一次我是专为书上有知堂的题跋而购存的。抛开周
作人的人品和大节,我还是挺喜欢他那挺秀隽雅的一手毛笔字。题跋共两段,
前者写于1936 年3 月8 日,上面盖有“知堂书记”的印章。后段写于同年3
月10 日,另盖“作”字印。前段原文如后——

前得盱眙吴氏读诗一得元只是寻常书耳因后有钱楞仙先生题跋故为可贵今以奉赠玄同
兄并记其缘起如右时民国二十五年三月八日距题跋当时已七十二年矣。
知堂作人

写于同治三年(1864 年)的钱氏题跋(见图73)何以在周作人眼中这么
珍贵,原来这位古人钱楞仙,乃是疑古玄同的伯父,恰为钱氏家族中的旧物,
周作人买来正是要物归原主。书还没有送出去,知堂又补写一跋,原文如后
—— 

今日往隆福寺街书店阅书账知此书系黄晦闻君旧物背面尚有原账号码可证也十日又记

我翻过书背一看,果然贴有“673”号的标签,如果没有知堂的这一说明,
谁又知道这是近代诗人、北大教授黄晦闻的藏书呢?知堂购书之日,黄先生
已故去,人一死书也就很快地流散了。

知堂的这几本旧物,竟然涉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五四”新文化


运动的几个重要人物,几乎每本书都能引起人们的许多遐想。

言言斋谈书

现代藏书家中,喜欢写书话的,其中有一位言言斋的主人周越然。他长
期生活在上海,三十年代初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职,担任过英文科长,
因编辑《英语模范读本》、《英文造句法》等工具书而闻名,同时也给出版
家带来不小的利润。他熟悉海上书林掌故,喜欢收藏线装古版书及英文版本。
又有人说,在他的藏书中有不少中外文学的禁书,如明版《金瓶梅》等。在
他写的书话里,果然有《西洋的性书与淫书》、《外国〈金瓶梅〉》等类似
的题目,证明外界传言之不假。

1944 年12 月,上海太平书局出版了周越然著《六十回忆》一书,其中
收有《初恋的我》、《我与商务》、《我所知道的陈独秀》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