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戴晴作品集:失败者的胜利-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军队和地盘问题。北京于是从政治角度提出“五条”:(1)两党通过对等谈判实现和平统一;(2)台湾成为中国政府统辖下的自治区,实行高度自治;(3)台湾地区政务仍由蒋介石领导,共产党不派人前往干预;(4)国民党派人到北京参加对全国政务的领导;(5)外国军事力量必须撤离台湾海峡。  

简直就是四十年后香港回归和眼下两岸谈判的蓝本。宋宜山似乎感受到了自己此行可能达成的成就。在余下的几天里,他在北京参观、游览、探望已经特赦的弟弟——感受到中国大陆毛泽东时代仅有的那几个月宽松活跃的气氛。  

  

不但蒋介石派到大陆的立法委员宋宜山感到自己可能不负此行,北京方面也做出了同样的估计。在四月间欢迎苏联主席伏罗希洛夫的宴会上,毛泽东毫无避讳地谈到了“准备与国民党进行第三合作。”  

可惜事情没有如此简单。五月份,在宋宜山兴冲冲回到香港,就自己这次“受命大陆行”写出一份长达一万五千字的报告,并立即呈送蒋介石之后,万万想不到的是,主动派他前去的老总统阅后竟然大不悦:不但对北京方面的“五项”完全不做回应,更传话叫宋不必再回台湾了。更为不巧的是,几乎在同时,北京开始了那场被后人称为“荒谬绝伦、形同自杀行为”的“反右”,气氛已经完全不对。  

但政治对手的这次失误,却给了蒋介石以希望。1957年10月,蒋介石在国民党八大上言之凿凿,全部否定北京这回对他回应的诚意,说是:“统战阴谋”,重新提出“反攻大陆、光复国土、消灭匪寇、完成革命大计”,并立即与美国在海峡举行军事演习。  

人类的经验证明,无论是人与人,还是党与党,抑或国与国之间,礼让固然能换得礼让,冲动更容易激起冲动。1958年夏天,第一批美国援助的F…100型战斗机抵达台湾,台湾军队集结金门马祖,拉开占据大陆的架势。北京立即回应:从8月到10月炮击金门,共发炮弹四十七万五千发——“海峡危机”时期开始。打炮之后,毛泽东再作姿态,甩开他声情并茂之笔,撰写《国防部长一告、再告台湾同胞书》,呼吁“和为上”,提醒对方“提防美国人”。到了这年秋末,美国和台湾在隆隆炮声中放弃了以武力保卫金马政策,国民党通过《策动大陆反共革命运动案》,提出“以主义光复大陆”。  

毛泽东在晚年曾经说,他一生有两个梦,一是文革;一是解放台湾。事实确实如他所说:“海峡危机”没过去两年,他再度提出了“一纲四目”的对台政策。所谓一纲,即“和平统一”之纲;而“四目”,比起1956年的“五项”,更接近毛泽东的性格特色:(1)台湾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当地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都尊重蒋介石的意见;(2)所有军政费用和经济建设一切费用的不足部分,全部由中央拨付;(3)台湾的社会改造可以从缓,一定等到时机成熟后,尊重蒋介石的意见,协商决定后实行;(4)双方互相不派遣特工人员,不做破坏双方团结的事情。  

对此,蒋介石不予理睬。1962年4月和6月,作为毛泽东“尊重的同乡兼老友”、自1949年以来一直都在共产党手里封存着,要到时候才“以堪大用”的章士钊,两度赴香港主动联络,甚至老死是地,蒋介石都没有搭理。  

这年,毛泽东和蒋介石都已年届古稀。作为同样怀着独霸中国、从而得以比肩于中国历代著名皇帝的革命领袖,不可能不怀着同样心病,无时不将“统一大业”放在心上。虽然有此共同之处,四十年的积怨毕竟太深。这一命题,或许要留给他们各自的接班人了。  

  

到了60年代中期,蒋经国在台湾已经实际执掌政务,而1965年7月,原国民政府代总统李宗仁落叶归根般地回到大陆。也许他传过去了什么信息,也许他的行止触动了海峡那边一班人的什么情怀,总之,就在这年夏天,据说,十年前曾经受周恩来之托向台湾传话,却一直没有得到回音的曹聚仁,再度被蒋经国由香港秘密接到了台湾。  

曹先生当时也已经不年轻了。据文章说,他见过蒋经国后,于10月间赶到了北京。当时北京虽然正热热闹闹地开着全运会,讨论着国民经济长远规划,政治火药的味道其实已经从几个文人的笔端散发出来。而毛泽东也已经在会上问出“如果中国出了修正主义,你们怎么办”这种咄咄逼人的问题。  

曹聚仁并不知道这些。据说他先在北京见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立即返回台湾复命。三天后,在蒋经国的陪伴下,蒋介石秘密接见了曹。据一位名叫陈敦德的作者披露,这次会见只有三人在场,曹传达了北京方面的信息之后,与蒋氏父子共同拟出一份似乎是综合了双方意见的“六项条件”——应该说,这六条相当荒谬,无论口气、用语,包括条件本身,都十分可疑。今天,在我们共同审视两岸和谈的可能性的当口,权且把这份可能最后由曹先生本人或后人转述的内情开列出来,供诸位参考鉴别。这1965年的“六条”是这样的:(1)蒋介石协同旧部回大陆,可以定居在浙江省以外的任何一个省,仍任国民党总裁。北京建议拨出江西庐山地区为蒋介石居住与办公的汤沐邑。(“汤沐邑”三个字的使用太不伦不类,蒋介石似乎不至于将自己认作受毛泽东赐予的前朝遗族)。(2)蒋经国任台湾省省长。台湾除交出外交与军事外,北京只坚持农业方面必须耕者有其田。其他政务,完全由台湾省政府全权处理,以20年为期,期满之后再行磋商。(其实那时,台湾完成土地改革已经十多年,北京方面不可能不知道)(3)台湾不得接受美国任何军事与经济援助;财政上若有困难,由北京照美国支援数额照拨补助。(大陆当时刚刚由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恢复过来,似无此能力,更况且台湾并未出现财政困难)(4)台湾海、空军并入北京控制。陆军缩编为四个师,其中一个师驻厦门、金门地区,三个师驻守台湾。(5)厦门和金门合并为一自由市,并为双方缓冲与联络地区。该市市长由驻军师长兼任。此人选由台北征求北京同意后任命,资格应为陆军中将,政治上为北京所接受。(6)台湾现任文武官员官阶、待遇不变。人民生活保证只提高、不降低。  

据文章披露,会见之后,曹聚仁老先生很是兴奋,只等北京认可后,即正式派人北上赴大陆了。不料1966年6月,震惊世界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北京对台工作停顿。而对台湾方面说来,似乎又是一次“以主义光复大陆”的机会。似曾相识的强大政治攻势再度发起:“大陆政权分崩离析”、“反毛力量联合起来共同讨逆”……。海峡两岸进入新的一轮冷战与抗衡。  

待到缓和的声音重新发出时,已是1980年代初。从叶剑英委员长发布九条《告台湾同胞书》,又是20年过去了。在大陆的改革已经快把共产党弄得空俱其名,而台湾的国民党也已经不再能够独裁的情况下,这延续了七十多年国共仇恨,难道还解不开吗?过去结了仇的政客的接班人,难道还要向毛泽东、蒋介石那样,把两边中国人的性命、财富、安宁、尊严,当作自己的筹码来耍弄吗?    

    

 失败者的胜利特别感谢作者戴晴女士寄来本文    

  

  

  

  

  

  

  

  

  

  

  

  

  

  

——读茨威格《异端的权利》  

差不多可以说这是他最后一部著作了。逝于1942年的茨威格虽然接着又写了回忆录式的《昨天的世界》,写了一篇约4万字的《象棋的故事》,还有那封平静得令人窒息的遗书,但带着明晰的观念与创作的热望,不仅从自己的记忆与情感中搜寻,还需四处奔波、查找史料、辨析杂乱无章的原始素材,再以此为据进行艰苦的劳作,这确实差不多是最后一次了。  

《异端的权利——卡斯特里奥反对加尔文》对中国读者说来是陌生的。如果有100万读中文译本的青年和不再是青年的人知道《陌生女人的来信》、知道《看不见的收藏》、知道《人类星光璀灿时》,他们之中可能找不出10个人能说出卡斯特利奥和他的生平与著作。当然这里边会有上万人多多少少知道加尔文,看过那幅有名的两个胖子一个瘦子的宗教改革者油画,但他的性情、他的嗜好呢? 他热情还是冷漠? 宽厚还是刻薄? 爱不爱醇酒妇人? 迷不迷森林与海,还有孩子和狗? 也许学者们认为这一切与历史进程毫不相干,恰如心跳与排泄,这档子每个人与生俱来又相携逝去的那回子事,没人会感兴趣——除了他的老婆。当然如果这人是领袖或者活佛,则又当别论。在史学家眼中,后人所关心的,只是业绩! 业绩!  

但虚构小说家们不是这样。他们只重心灵,特别是心灵中的隐秘。他们写王公贵族、奸夫姘妇,写穷乡僻壤的农夫和他们的鸡鸭……显赫家族引不起他们的敬畏,他们东挪西借地随意编派,根本不在乎这个或者那个朝代。  

同样是在描写人类! 读者已经那么习惯于这种分界,甚至在我们背着手坐在课桌后边的时候,老师与教科书就为我们规定好了:文与史。但茨威格显然成心与这一分类作对。他在他无懈可击的历史叙述中,剖出了那真名实姓、进行着确曾发生过的行为和主人公最不为人所知的本性。这种剖析是惊心动魄的,甚于我们看到一头猛狮分泌为猎物所诱出的涎水。  

如果不读茨威格的《异端的权利》,加尔文在我心中完全是概念化的光辉幻像:改革家、反封建斗士。他站在历史的一个阶梯上,与无数长袍长髯的伟人排在一起。如果不读茨威格,我怎么也不能那么明白地知道,就是这个因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