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徧执批判-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互之间没有联系,所以我集中阅读了前者。好在这本书主要是讲梁启超的。    
    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在书店传记那个角落里充满了其他人的传记。就中国近代史洋务运动人物的传记大量充斥着,比如曾国藩、李鸿章等等。也可能是我看得不全面,或许在其他楼层也有,但专门放置人物传记的显著位置却没有梁启超传记,这是事实。我在想,这是不是也是一种人们心态的象征?人们对体制内的温和改革更为关注,而稍显暴烈的革命已经被我们这个民族所渐渐抛弃了?要知道在21世纪军阀混战的年代,还有更为激烈的革命,那些人不知道在传统纸媒中怎样,比如孙中山等人在网络间随意的文字中已经受到了尖锐的质疑。梁启超的身份多少有些尴尬,既不是孙大炮这样的革命者也不是李鸿章这样的标准体制内的人。人们似乎忽略了他的这一身份,或者说这个模糊的身份在中国向来是不引人注意的。中国人喜欢黑白分明的人物。插图《太后》61 李鸿章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但我们却有幸避免了大规模的社会动荡。我想这是时代的进步,民族的智慧,我们或许正在走出一个道德代替理智的传统思维。    
    为了一个特殊的缘故,这个复述的过程中我可能会故意偏重一些细节,同时这也会加强故事趣味性,只是篇幅会格外的漫长起来。    
    按照书中的顺序,从梁启超的童年和家乡说起。    
    梁启超1873年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一个殷实的农民家庭。这个地方距崖山很近,想必他经常有机会过去,并且在望孙成龙的祖父那里接受到一些初级的传统政治熏陶(顺便插一句,梁的爷爷尽管是个穷秀才,但是他奶奶却是提督千金。其祖父母的结合已属奇特,而他自己的婚姻更是离奇,16岁的梁启超才气横溢引起社会广泛注意,乡试中举之下主考官竟然把堂妹许配给他。封建社会由于科举的特殊选拔人才,多少阻止了等级在婚姻中的表现)。    
    关于崖山这里有个典故。南宋末年遗老依然与元朝抗衡了多年,流浪的皇朝在中国的南方一直存在并威胁着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在忠臣陆秀夫的保护下成长到7岁那年,他们的末路在崖山这里画上了一个悲壮的句号:陆秀夫在元军围追堵截下先是把妻子推下大海,然后自己身背7岁的皇帝跳海自杀。这悲壮的一幕政治风云在梁启超幼小的心灵想必埋下了深深的印痕,在后来他自己写就的历史风云中同样的悲壮逻辑也在延伸。    
    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从这时起,中华民族才第一次真正在西方人的枪炮中认识了西方的真正存在。这是一场革命,真正的革命,它惊醒了每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知识分子,“重新认识世界,反思中国,面向未来,提出新的对策”。同时他也惊醒了一个走向腐朽的王朝。    
    1851年元月11日太平天国运动在洪秀全领导下在广西爆发。这次运动波及18个省,历时十几年,直到1864年“天京”才被湘军攻破。这个运动严重动摇了满清统治。而洪秀全所在的广西花县距离梁启超所在的新会县大约只有一百多公里。时间又如此接近,社会的动荡与历史反思肯定会使梁启超比其他人更近一层。    
    以上就是梁启超出生的时代背景和地理。这本身就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无论人们个体上怎样个性,其实都逃不出时代潮流的挟裹,在大环境下写个人的小篇章。时代造就人也。    
    简单说,梁启超禀赋超人,自小便是当之无愧的“神童”。也可能是这个自身特殊经历导致了梁启超政治哲学中很明显的“政治超人”架构,每一次他的政治举动都没有其他考虑,第一就是“强人政治”。即便“天才”与“强人”两者之间有很大差异,但是依然有相因之处。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一个有意思的近代中国人出人头地的四条路:读书或出国留学,挤进上流社会;当兵以军功成就军官;工商变富翁;冒险造反与现政府对抗,“成者王败者寇”。但梁启超却成功地在“官”与“学”之间不停转换,并且彼此辅成,最后既是政治显要,也是大学问家,实在罕见,也足见梁启超有聪明过人之处。    
    梁启超到底有多聪明呢?这条成长的道路或许能够说明一些问题:“十一岁中秀才,十六岁成举人,二十五岁成为政治新星,二十九岁主编《新民周刊》,成为20世纪初中国舆论界的执牛耳者”。1929年以56岁英年早逝,却留下了一千四百多万字的著述。


第七部分:《百年家族—梁启超、梁思成、梁从诫》进化论和因果规律

    梁启超年轻时的历史观基本上属于进化论和因果规律论,在晚年他才对此进行质疑。他认为历史还是有循环的一面。我个人认为历史既有规律,也有偶然因素,两者都要考虑才会“经济”而全面。    
    梁启超在日本期间,与孙中山等有严重的政治分歧,随即发生了大规模的革命与改良的大辩论。梁启超尽管也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但他坚决反对在中国推行社会主义。历史违背了梁启超的愿望,他反对的事物一个跟一个地在中国接连发生,先是暴力的“辛亥革命”,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其实在梁公的思想中也没有看到以“现代化”为圭臬的世界思想体系,恐怕在他那个时代只能看到西方的强大与民主体制之间的关系,尚看不到这个体制背后的深层联系,当然那时更没有一门理论叫“现代化学”。国民素质是他关注的一个方面,但没有到深思反省的层面。很有意思的是,他在切除肾手术中好肾被误切,这个偶然的医生素质底下或者业务不精导致了一代大师的最终丧命。其实民众各个层面的修养素质积累,尤其是从业精神的规范与培养,是一个现代化社会的根本所在,政治我以为只能解决表层的社会关系,最根本的是历史推动者是人民。而梁启超被屡次卷入政治革命,实为不得已,非心所愿。    
    梁启超思想文化方面的中心可以由作者的这段话得到总结:“梁启超毕生追求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献身维新变法,企望以非武装斗争的方式实现社会形态的转换和政权的更替,面向世界广泛吸收外来文化,以现代的新理念诠释中国传统文化,呼吁提高国民的现代文化素质”。即便在今天看来梁启超的思想还是具有相当的前瞻性,这主要得益于他眼光的前所未有的开放性。过分要求他思想的现代性实际上是不可能达到的,这是整个中国的局限,同时也是他政治身份的局限。有时候我想,假如他舍弃政治做一个纯粹的学者会这样呢?他能够成为一个跻身世界的思想家吗?我没有答案。但是他确实被提名过诺贝尔奖,这对于中国人来说已经是个罕见的荣誉。    
    书中作者归纳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分为三个层面递进:一。鸦片战争之后的洋务运动学物质文明;二。“戊戌变法”至“辛亥革命”侧重于资本主义制度;三。1915年新文化运动集中于欧美的资产阶级文化。我狗尾续貂:四。1949年对中国的现代化社会进行组织结构上的初始化;五。21世纪中国全面反思并全方位开始现代化冲刺。    
    按照作者上面的说法中国人“软”的“硬”的全学了,那么到底是什么没有使中国顺利走上现代化道路呢?我认为有两个主要的方面可供讨论:第一,中国的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相容,需要时间;第二,不在上层,而在民众。这两个问题不得到比较彻底的解决,现代化终究难以完全实现,只能部分实现。我也说过,从标准的君主制过渡到现代民主社会,一般也需要100~200年的震荡沉淀,假如我们从1840年算起的话,或许中国人已经有了光明的希望,至今已经150年矣。原发型的现代化社会这一过渡需要更长时间,后来的民族与国家借鉴他们可以节省大量时间。这里面还有一个量的问题,人口众多的复杂性又加一层,困难更大一步,所以我喜欢说不急不急,“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偶尔有年轻人说,人这一生有几个十年啊,等不及。我总想,人实际上生活与生命都没有具体的目标,重在体验的过程,“那一天”实际上“飞矢不动”,“那一天”实际上与我们都没有关系?


第七部分:《百年家族—梁启超、梁思成、梁从诫》投身政治

    说梁启超一定要说康有为。戊戌变法也是“康梁变法”嘛。康长梁15岁,为梁师。康也是广东人,1874年的一天,17岁的康有为在康家两万多册的藏书楼中翻出了《海国图志》、《职方外记》等书,读后眼界大开,对西方世界发生了浓厚兴趣,并且亲自到香港考察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从而展开了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深刻反思,对今后中国的改造之路有了自己的想法,中西方比较成为康的思想中心。看起来这是一起偶然的事件引发的一个年轻人的思想变化,但是实际上也是时代的必然。这时候已经有一大批学者在关注并翻译西方的著作了,比如魏源等人。    
    康有为根据自己的考察发表了许多怪论,并且在北京参加考试期间以一个普通百姓的身份写了《上皇帝书》,但是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他的报国之志没有得到实现,他的文字根本就没有到达皇帝那里,而是被扣押下来。他提出:如果不变法,中国将难保,清廷将危在旦夕。1890年康全家迁往广州,开馆讲学,梁启超成为他的学生。    
    后来广州一带为什么成为革命志士的聚集地,我想这不是偶然的,与广州这个特殊的地域还是有一些联系:首先是由香港认识西方的便利,然后是康有为讲学并带动的梁启超等一批人的影响。也相信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的南北已经有许多方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