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是目的地?”她问。
“不,不是。还要在这里换一次车。我们的目的地要比这里小很多很多。”我打个
哈欠,再次做个深呼吸,“这是中转站,第一批拓荒者在这里往东边转向。”
“第一批拓荒者?”
我在候车室没有生火的炉前坐下,在等下班车时间里向她扼要介绍十二瀑镇的历史。
由于年号复杂,我以《十二瀑镇的历史》卷未资料为基础,在手册空白页列了个简单的
年表。手册左边写十二瀑镇的历史,右边写日本史上的主要事件——满不错的历史年表。
例如,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旅顺开城,阿伊努人之子战死。据我的记忆,这也
是羊博士出生那年。历史在某处有些微联系。
“这么看来,日本人好像是在战争夹缝中活过来的。”她对比看着左右年表说道。
“有点儿。”我说。
“为什么那样呢?”
“比较复杂,一两句说不清。”
“唔——”
跟大多数候车室一样,候车室里空空荡荡冷冷清清。长椅难坐得很,烟灰缸满满挤
着吸足水的烟头,空气闷乎乎的。墙上贴着几张观光景点的广告画和通缉犯名单。除去
我俩,只有一个身穿驼色毛衣的老人,一个领着四五岁男孩的母亲。老人丝毫不改变一
度摆好的姿势,专心看一本小说杂志。翻书页时简直像在揭橡皮膏,翻罢这页到翻下一
页竟花15分钟。那对母子看上去颇像处于倦怠期的夫妻。
“归根结底,大家都穷,以为弄得好可以从贫穷中挣扎出来。”我说。
“像十二瀑镇人那样?”
“是的。所以大家才拼死拼活地耕田。可是差不多所有拓荒者都是在贫穷中死去
的。”
“为什么?”
“土地的关系。北海道是冷土地,几年必遭一次霜害。庄稼收不上来,自己吃的都
没有。没有收入,煤油买不起,来年种苗也买不起。这样,只有以土地为担保从高利贷
那里借钱。但这里农业生产率不高,不足以偿还高利贷利息。结果地被没收。很多农民
就这样沦落成了佃农。”
我啪啦啪啦翻动《十二瀑镇的历史》。
“1930年自耕农比例跌到十二瀑镇人口的46%。昭和初期经济严重萧条,再加上霜
害。”
“就是说,辛辛苦苦开出土地,终归还是没能完全摆脱借债命运,对吧?”
车来还有40分钟,她一个人去街上散步。我留在候车室一边喝咖啡一边打开已经读
了开头的书。试看了10分钟,转念作罢,把书放回衣袋。脑袋里什么也进不去。十二瀑
镇的羊们在我的脑袋里,把我输入的铅字“咔喳咔喳”逐个吞进肚去。我合目喟叹。过
站的货车拉响汽笛。
开车10分钟前她买一袋苹果回来。我们当午餐吃了。吃罢上车。
列车完全濒于报废。地板软些的部位已磨出波纹,在通道走时身体左右摇摆。座位
面的绒毛几乎磨光,弹簧垫如一个月前的面包。掺杂着厕所和油腻味儿的无可救药的空
气弃斥车厢。我花10分钟抬起车窗,放一会外面的空气进来。但车开动后,由于有细沙
涌进,又花差不多和开时一样多的时间把窗关上。
列车只两节车厢,一共约15名乘客,而且所有人都被冷漠与倦慵的缆绳紧紧捆在一
起。驼色毛衣老人仍在看杂志。以他的阅读速度,看的是3个月前的旧杂志也无足为奇。
肥胖的中年妇女以一副倾听斯克里宾钢琴奏鸣曲的音乐评论家样的神气定定盯视空间的
某一点。我偷偷随其视线看去,却什么也没有。
小孩儿们都很安静。谁也不大声喧哗,谁也不到处乱跑,甚至外面的风景也懒得看。
有个人不时咳嗽,声音如用火筷子敲木乃伊的头。
列车每次靠站都有人下去。有人下时列车长也一起下去收票,列车长一上来车就开
动。列车长毫无表情,纵使不蒙面也绝对可以去当抢银行的强盗。
窗外一条河绵延不断。由于汇集了雨水,河水浑浊,成了茶色。在秋日阳光下,看
上去俨然光闪闪的牛奶咖啡在一路流淌。沿河有条柏油路时隐时现。虽然不时有装木材
的大卡车向西飞驰,但总的来说,交通情况极为寡淡冷清。路两旁的广告板面对空无一
物的空白不停发送漫无目的的信息。为了解闷,我开始打量接踵闪入眼帘的散发都市味
儿的时髦广告板——或晒得微黑的比基尼女郎喝可口可乐,或中年性格演员在额头蹙起
皱纹斜握苏格兰威士忌杯,或潜水表淋漓尽致挂满水花,或女模特在一掷千金的新潮房
间里往指甲上涂指甲油。看来名为广告产业这种新的拓荒者们委实在无孔不入地开拓着
大地。
列车到达终点站十二瀑镇站已经2点40分了。我们两人都不知不觉地酣然睡了过去,
列车员报站大概也没听见。柴油发动机像勉强吐出最后一息似的排泄一空后,随之而来
的只有百分之百的沉默。使得皮肤丝丝作痛般的沉默催我睁开眼睛。原来车厢里除了我
俩已别无乘客。
我慌忙从网式行李架上取下行李,拍几下她的肩叫醒她下车。掠过月台的风冷飕飕
的,令人想到秋天的结束。太阳早已滑过中天,驱使黑魆魆的山影犹如无可奈何的污痕
匍匐在地面上。方向不
··同的两道山脉在镇前汇合,仿佛为不让风吹灭火柴火苗而合拢的手掌将镇子整
个包拢起来。细细长长的月台恰似迎头扎向滔天巨浪的一条可怜的小艇。
我们目瞪口呆看了一会这一景象。
“羊博士过去的牧场在哪里?”她问。
“山上。汽车要3个小时。”
“马上去?”
“不,”我说,“马上去,到那里也半夜了。今天找地方住下,明早出发。”
正对着车站有一个空无人影的环形交通岛。出租车候车场不见车影,交通岛正中鸟
状喷水塔无水喷出,但见鸟干张着嘴只管毫无表情地仰视天空。喷水池周围是个圆形的
万寿菊花坛。一眼即可看出,镇子比10年前萧条得多。路上几乎没人走动,偶尔擦肩而
过的人,脸上浮现的也是萧条山镇居民特有的散漫神情。
交通岛右侧排列着67座旧仓库,分明是依赖铁路运输时代的遗物。仓库是旧砖砌就
的,房脊很高,铁门不知重涂过多少次,现在已被扔开不管。仓库房脊蹲着一排硕大的
乌鸦,无言地俯视镇子。仓库旁边空地上,“高个泡立草”犹如密林一般繁茂,正中间
有两辆小汽车任凭风吹雨淋。哪一辆都没了轮子,引擎盖大敞四开,内脏俱被拽出。
俨然业已关闭的滑雪场般的交通岛上竖着一块镇导游图,几乎所有的字都被风雨吹
打得无法辨认。能够真切认出的仅有“十二瀑镇”和“大规模水稻栽培最北作业区”字
样。
交通岛过去有条小小的商业街。商业街固然同一般镇上的并无不同,只是道路宽得
出奇,愈发使得镇子给人以寒伦凄清的印象。宽阔的路旁排列的七度灶红得很是鲜艳,
但路面还是显得寒伧显得凄清。七度灶同镇的命运无关,兀自尽情享受生命的快乐。唯
独在此居住的男女及其日常琐碎的活动被一古脑吞进这寒伧这凄清之中。
我背着背囊沿500米左右的商业街走到尽头,寻找旅馆。但没有旅馆。商店的三分
之一落着铁闸门。钟表店门前的招牌滑下半边,在风中“啪嗒啪嗒”晃动不已。
商业街陡然断掉的地方有一方杂草丛生的大停车场。停着奶油色的“美少女”和赛
车型的红色“赛力佳”。均是新车。说来也是不可思议,这种无个性的新同镇上空旷的
气氛不无谐调之感。
商店街再往前基本什么也没有了。宽阔的道路沿徐缓的斜坡向河边伸去,同河碰头
后,呈T字形左右分开。坡两侧排列着小小的木造平房,院子里灰溜溜的树木向天空举
起粗糙不堪的枝杈。哪棵树枝都奇形怪状。家家门口都放有大煤气罐和千篇一律的牛奶
箱。每家屋脊都竖了一根高得惊人的电视天线。天线仿佛向镇后耸立的山脉挑战似的在
空中张开银色的触手。
“不会有什么旅馆吧?”她担心地问。
“放心,哪座城镇都必有旅馆。”
我们折回车站问站务员旅馆在什么地方。年纪相差如父子的两个站务员看样子正无
聊得要命,热情得不能再热情地告以旅馆地点。
“旅馆有两个。”年长的那位说,“一个贵些,一个便宜些。贵的那个道政府大人
物来时或开正规宴会时使用。”
“伙食好得很。”年轻的那位说道。
“另一个是行脚商、青年人也就是普通老百姓住的。样子倒不大好,但不是不卫生
什么的,浴室就很考究。”
“不过墙壁薄。”年轻人说。
随即两人就墙壁厚薄议论一番。
“住贵的。”我说。信封里的钱还剩不少,又不存在必须节约的任何理由。
年轻的站务员撕一页便笺,画出去旅馆的路线。
“谢谢。”我说,“同10年前相比,镇子寂寞多啦!”
“嗯,是啊。”年长者应道,“木板厂如今只有一家,没有像样的产业,农业每况
愈下,人口也少了。”
“学校编班都伤脑筋。”年轻的站务员说。
“人口有多少呢?”
“大致7000。实际7000也没有,也就是5000左右吧。”年轻人回答。
“就说这条铁路线吧,跟你说,都不晓得什么时候废掉。全国第三位赤字线!”年
长者说。
往下竟有两条线危在旦夕,很是令人吃惊。我道谢离开车站。
旅馆位于河边,走下商业街前头的缓坡,往右拐300米就是。是一座看上去满舒服
的老旅馆,仍保存有镇子充满活力时期的面影。面对河面,很大的庭园修剪得整整齐齐,
角落里一条小牧羊狗正一头扎在食盆里提前吃早食。
“登山?”带我们去房间的女佣问。
“登山。”我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