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今奸海 作者:王松山等-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任户部侍郎。杨慎矜忠于职守,兢兢业业,渐受皇上重用。李林甫却不由得妒火中烧,他怕日后难以控制,即使是自己手下的人,也绝不客气。

  林甫与王鉷一同谋划,因杨慎矜他是隋炀帝玄孙,便诬告他与周边小国有勾结,家里窝藏图谶之书,反对朝廷,阴谋恢复祖先基业。为了求得罪证,李林甫诬蔑太府少卿张瑄曾经和杨慎矜一起谈论过谶语,将张瑄下狱。因确实没有这事,张瑄矢口否认。李林甫气急败坏,用铁镣拷住他的双脚,让人抓住他脖子上的枷锁,象拉皮筋一样,用力向前拉拽,身体加长数尺,腰几乎被拉断,眼鼻出血,气绝身亡。

  李林甫无奈,又找新的替死鬼,逮捕了一个名叫史敬忠的术士。史敬忠经不起严刑威吓,无中生有,胡编乱造了三页纸,承认自己曾与杨慎矜谈论谶语,企图谋反。获得人证后,李林甫又寻找物证——谶书,一时搜查不到,竟派殿中侍御史卢铉将伪造的谶书挟往杨慎矜的老家中,说是在老家中发现。李林甫获得“证据”后,上报皇上,玄宗即赐杨慎矜自杀,满门抄斩,其他受牵连遇害的达7O多人。



  






古今奸海李林甫杜塞言路






李林甫杜塞言路

  唐朝奸相李林甫想胡作非为,他所畏惧的只有玄宗一人。但如果皇上不知道他做了什么坏事,那他谁也不怕,只手遮天了。这容易办,只要让皇上闭目塞听、杜绝言路,外事不知,其奸何得不成?

  他采取了几条杜绝言路的措施。首先是以杀立威。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李林南召集朝廷所有谏官,恐吓说:“明主在上,群臣顺眼还来不及,又有什么好议论的?你们不都见过立仗马吗?它终天不叫唤,还能得到豆子埋饱肚皮,一叫唤,主人就要赶它走了,即使后来想不叫了,恐也得不到豆子吃了。”李林甫明目张胆封缄群臣之口,企图造成万马齐暗的局面。对李林甫所为,补阙杜琎才不买他的帐,坚持上书言事。李林甫早想杀一儆百,寻找对象,这却来了个自投罗网的人。第二天,林甫就将其黜为下令,群谏臣震栗,此后,谏争之路绝。

  李林甫又收附爪牙,广布耳目,培训一批谏官的“谏官”为自己服务,严密监视朝内外各级大小官吏,防止有人仗义直言,揭发他的奸恶行为。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咸宁太守赵奉璋告林甫罪二十余条。状来送达,林甫已知,立即讽御史将其逮捕,以为妖言,当场杖杀于堂上,从此,“朝廷之士,皆容身自保,无复直言。”

  其次是揽权。所有文武官员都由他任命,自然不听他话的人都被这一关筛选掉了。他消除异己,“公卿之进,有不出其门者,必以罪去之”,以“蔽塞人主视听”。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李林南安排牛仙客为兵部侍郎兼侍中,自己为吏部尚书兼中书令,二人一文一武,总文武选事,这样,将文武官员的增补铨选大权都揽在手里了。

  再次是误采取士之路,唯恐奸情戳穿。唐代从贞观起,即有皇帝面试取士,渐而形成制度。天宝六年,玄宗遵循祖制,下诏广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艺以上皆诣京师,应试对策听选。可是李林甫害怕“草野之士对策斥言其奸恶”,就欺骗玄宗,借口“举人多卑贱愚聩,恐有俚语污浊视听”,玄宗听信,便放弃了亲自过问选事的最后一部分“对策”取士的权利。李林甫乃按常规科试,“令郡县长官精加试练,灼然超绝者要尚书复试,御史中丞监之。”经李林甫精心安排,貌似严格公正,结果“无一人及第。”李林甫反而向玄宗上表贺“野无遗贤”!巧妙地阻断了对策之路。

  李林甫一方面在进谏之路上作文章,另一方面以“养君欲”打皇上的主意。他极力帮助皇上“超脱”,从生活上尽量迎合他的胃口。宫中美女武惠妃死,玄宗皇帝霸占了儿媳寿王妃杨玉环。李林甫身为宰相,却缄口无语。杨玉环,天生丽质,倾国倾城,回眸一笑百媚生,从此玄宗不早朝,史书载,自是“玄宗深居燕适,沈蛊袵席,主德衰矣”。他晚年“慕长生”不老,尊道教,李林甫投其所好,“请舍宅为观,以视圣寿”,取悦主上。

  宫中用度不足,李林甫为了保证供给皇上的消费,乃“谋增追道粟赋及和籴以实关中、数年,蓄积稍丰”。这种轻易改变经济法令,增加农民负担的措施,玄宗反而高兴地说:“联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联欲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这样,李林甫在玄宗面前“恩宠莫比”,“帝食有所甘美,心赐之。尝诏百僚阅岁于尚书省,既而举贡物悉赐林甫”,并派车送到林甫家中,至此,李林甫田宅无数,车马衣服靡,妻妾成群,侍姬盈芳,富贵时人莫比。



  






古今奸海李林甫挤兑贤相张九龄






李林甫挤兑贤相张九龄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初年,李林甫才由基层禁卫军官迁升为太子中允。他嫌官职太小,走科举之路,肚子里又没有才学,怎么办?有一条捷径,这就是拉关系,走后门攀附权贵。他利用舅父的姻亲关系,巴结当朝侍中源乾曜的儿子源洁,通过源法代向其父求司门郎中(相府中的办事员)一职。不料,侍中大人平日很看不起李林甫,认为他根本不是那块料,但怯于情面,还是安排他做了东宫谕德,早晚侍候规谏太子。这种闲职,形同虚设,李林甫自然不满意,自己感觉很屈材。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林甫由御史中丞宇交融引荐,拜为御史中丞。当时,宇文融正弹劾右宰相张说,李林甫自然要帮宇文融说话。张说对李林甫不以为然,认为“鼠辈何能为?”而小看了他。结果,阴沟里翻了船,张说终被弹劾而罢相。李林甫初露锋芒。

  李林甫报答了宇文融的引荐之恩后,便“鲤鱼脱却金钩去,摇头摆尾再不来。”另攀高枝,钻进尚书省,做起吏部侍郎。在他眼中,吏部不过是官场交易所而已。一次,吏部置“长名榜”,拴选官员。玄宗的哥哥宁王李宪私下见李林甫,拿出十个人名单,要他考虑优先选补入官。李林甫不问优劣,一口应承下来。只对宁壬提出一条要求,“愿黜一人以示众”。发榜之日,李林甫挑选一人,指其作风不正,托宁王讲情。结果,明文宣布留待下次候选。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不仅骗取了李林甫“公正”的美誉,而且尽量满足了宁王的胃口;既蒙骗了朝廷,又达到了巴结权贵的目的,可谓一箭双雕。

  李林甫相信枕边风的力量,讨好巴结权贵夫人。朝中继任侍中裴光庭夫人,原为武三思女,李林甫暗中殷勤献媚,大得欢心。两人关系暧昧。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裴光庭死,李林甫伺机而动,欲谋相位。他通过新寡的裴夫人“衔哀乞于力士”,请求高力士帮助疏通关节。高力士本出武三思之家,此时很受玄宗宠幸。对于武氏的请求,他不能不答应,但又不敢随便向玄宗进言,只能在暗中使劲。

  高力士把皇上要用韩休为宰相的消息提前透露给武氏。李林甫得信儿,抢先向韩休报告喜讯,讨其欢心。韩体受任后,果然向玄宗皇帝“推荐李林甫可以出任宰相之职”。李林甫赶紧去巴结后宫,不惜重金贿赂。当时,玄宗的美人武惠妃宠倾后宫,武惠妃的两个儿子寿王和盛王也因母宠而见爱于皇上。皇太子李瑛渐被皇帝疏远。

  李林甫探知内情,乘机通过宦官向武惠妃表露;“愿护寿王为万岁计。”这一招虽属冒险,却果真奏效。惠妃很感激,就在皇帝面前替李林甫美言。这样,李林甫外有韩休引荐,内有武惠妃阴助,终于官拜黄门情郎,受到玄宗誉顾。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位列朝中三宰相之一。

  另两位宰相是有名的贤相,一为中书令张九龄,一为侍中裴耀卿,均学术博洽,敢于面诤直谏。李林甫也有自知之明,与他们同列,自觉相形见继,心虚得很。尤其是张九龄对李林甫深有洞察,早在李林甫弹劫张说时,就提醒张说注意。及玄宗欲用李林甫时,又直言谏阻:“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有庙社之忧。”玄宗没有听从,李林甫则“内忌之”。

  李林甫才能不及人,不是设法提高自己的能力,赶超他们,而要把他们拉低跟自己一般平或更低,实在不行就加以人身攻击,毁灭才能的载体,这是中国数千年来奸佞小人惯用的伎俩。但李林甫登相位不久,由于张九龄“以才鉴见推”,在文学上为皇上所依重,林甫虽恨他,仍由意事之,不敢违逆。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恨乌及屋,连裴侍中也倍加痛恨。心里这样想这样恨,但表面上你看不出来,他善于伪装和忍耐,夹着尾巴,玩弄善身之术:“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宠”。当时,玄宗皇帝在位已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每逢议事,张、裴二相常与皇上力争,朝政矛盾日益暴露。

  在张、裴二相敢于面折廷争的情况下,李林甫则唯唯诺诺,巧顺帝意。为了掌握皇帝的动静与想法,他设法打通皇帝左右人的关节,一奴一妾都成了他的耳目。“每奏请,必先饷遣左右”,包括皇帝的饔夫御婢皆所款厚,中官妃家,皆厚结托。这样,皇帝的举止言行,“皆预知之,故出言进奏,动必称旨”,讨得玄宗无比欢心。

  李林甫一面逢迎皇匕一面向二相寻衅,煽阴风,点邪火。他上台后,争宠的惠妃怀着夺宗的欲望,开始谋陷太子。在玄宗面前诬奏:“太子结党羽,将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皇上)。”玄宗怒,欲废太子,九龄坚执不可,玄宗不高兴。李林甫当面不发表意见,背后却在玄宗亲信的宫官面前散布舆论说:“太子家里私事,外人瞎掺和哈?”其用意在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