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挑战盖茨神话--中国大学生创业潮-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国内,我很佩服柳传志,他能够把一个企业管理成军团一样。人家认为高新
技术企业应该是那种不拘小节的、穿牛仔裤的、留泽楷头那样的……但是在联想,
它是另外一种形象存在。国外的,我很佩服比尔… 盖茨的技术天赋……反正我觉得
我不如他们。

    姜晓丹又一次哈哈大笑。我说,把企业做得很成功的故事称之为神话,你自己
是不是也觉得在带领一批人在创造神话?

    我刚才说了,我不如他们,但我想做的呢,我希望能去支持去服务一批有销售
天才的人,有技术天才的人,大家在一起为慧点科技在做,所以说我看重的不是回
报,而是我想把这个事业做得有多大,这可能也是我的特长,我也有信心。在这种
情况下,将来慧点科技我想做得也不会比他们差得多。

    前段时间我看过一样东西,叫土壤学说,就说你做这个企业呢,是做一个屋顶,
还是做一片土壤?你做屋项呢,你很高很大很有能耐,你象一片屋顶把员工把事业
罩在屋顶的下面,让它们去生长。你屋顶有多高,企业可能就会做得有多高,相对
来讲,我更愿意去做一片土壤,我希望我这片土壤是非常肥沃的(姜晓丹低头瞧了
瞧自己,笑着说自己挺胖的),能够让大家在这片土壤里竞相成长,长得最高的那
个人就是慧点科技最高的高度,我可能不是那个最高的人。

    我说,你能够这么想这么做,也是你的魅力所在。接着,我问姜晓丹做为一个
创业的实践者,是怎么看待大学里的创业热潮?

    “大学生创业”这个概念有泛化的地方,因为我们是搞科技的,在国内算得上
最早开始研究这个Internet的,探索了很长时间关于Internet是怎么定义的,后来
得出结论,Internet是个商业概念,没有明确定义。我觉得“大学生创业”也是这
样,它是个媒体概念,没有明确定义。你说我们算是大学生创业吗?沾边是吧。像
鲁军(FanSo 总裁)休学创业,那算不算大学生创业?那些在海外读完研究生回来
创业的算不算大学生创业?就说那个算主流?感觉这里面是个筐似的,谁都可以往
里面装。只要你念过大学,都可以算大学生创业。其实,创业就是在创造事业,我
不喜欢“大学生创业”这个词。

    对于去年爆炒的大学生休学创业倒有一些看法。在我读本科的时候,我是我们
系学生科协主席,在清华科协是个挺重要的组织,因为团委、学生会和科协是三驾
马车。我们负责的是学生课余科技活动,一直到我毕业之前,也都叫学生课余科技
活动,不是像现在所说的学生创业。在我上研究生做辅导员时,我常跟那些学生说,
一是要有自己的想法,即使这个想法是错误的,不要人云亦云;二是要有深厚的知
识体系,因为有了这个才能成为一棵大树,而知识体系的建立是需要在学校里积淀
的。

    我对休学创业不是很赞同,但也不是绝对的。如果选择放弃未完成的学业出来,
就要义无反顾,不能想着:“唉,我回去念书该多好啊!”我觉得做人做事很多时
候就怕脚踏两只船,脚踏两只船的大多数掉到水里去。

    办公室里再次充斥着姜晓丹爽朗的笑声,我对他的的访谈结束了,正好半个小
时。我想,外面的员工们听到总经理这么开心地笑,对慧点科技的未来会更加有信
心的,因为从总经理的精神状态里就能看出一个企业的面貌,倘若企业做得不好,
总经理还能笑得出来吗?姜晓丹最后跟我说:“我已经把全身心给慧点了。”我想
他是属于脚踏一只船的那种人。

    人物印象:

    在见姜晓丹之前,我想象在公司里的他肯定是穿西装扎领带,满脸严肃,就象
在《中国青年报》见到他的照片那个样子。可他不是,他穿着一件极其普通的灰色
夹克外套,没扎领带,看不出老总的派头。他个子很高,身材魁梧。不知道是因为
他最近有什么高兴事,还是因为性格是这个样子,在交谈过程中,他总是乐呵呵的,
笑容可掬,一副春风得意的样子。

    由于晚上他要去沈阳,所以只能给我半个小时,我的神经绷得紧紧的。本来时
间就短,可老有电话打进来,公司的员工也常进来找他有事,他也跑来跑去,所以
访谈一次次地中断,又一次次地恢复,以致在他坐回老板椅时,他不好意思地说:
“我都不知道在回答你什么问题了。”我说没关系,我已经习惯了,采访别的一些
老总也是这样的。是啊,我不会计较这个的,我从来不敢奢求接受我采访的公司老
总们能撇下公司业务完完整整地给我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或者两个小时,甚至更多
……对方能答应接受我的采访,我就已经很满足了。

    慧点这家公司比我想象得还要大,而且让我非常吃惊的是,在公司我偶然碰见
了以前在清华十四号楼经常见面的一位朋友,这位朋友的技术水平很高,念到研究
生二年级因为申请出国而中途退学,美国密歇根大学给他来了全额奖学金可他因为
不喜欢那个专业不去了。离开清华时,他跟我说留在北京打工,没想到他跳槽到慧
点来了。由此我可以想象,慧点确实吸引了很多“有志青年”。我匆匆忙忙地离开
了公司,但姜晓丹的最后一声感慨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他藏在笑容后面的苦恼。他本
来准备让那位年纪已高的清华女教授坐软卧去沈阳的,于是联系买票,他放下电话
后对我说:“唉,连票贩子也要打交道?!”我也无奈地笑了笑,我理解他的话,
而且是非常的理解,因为我曾经也有过相似的感慨。



  
                第一节

    创业者档案:汤涛,1973年生于西安,1991年至1996年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读
本科,1996年至1999年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读硕士研究生。1998年8 月参与创办北
京慧点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

    慧点科技的创业模式是很值得想创业的在校大学生借鉴的,10位志同道合的清
华学生聚在一起,正如“慧点”取名所包含的意义一样,把大家的智慧汇聚到一个
点上,这样将产生巨大的能量。对于清华的学生来说,毕业去向都不错,我想最大
的原因是大家的能力很强。在目前盛行科技创业当中,清华学生明显又占了优势,
难怪在中国各大高校的学生创业公司当中,打有“清华制造”的公司是最多的。

    2000年11月3 日下午两点半,我来到清华创业园,感觉这个地方很神秘,我坐
电梯的时候也瞪着眼,希望能捕捉到异样的东西。慧点公司在创业园有办公地点,
在六道口的创业广场也有地方,而且那边比这大得多。我来错地方了,汤涛不在这
边。碰巧公司的一位行政人员也要去创业广场,于是她带着我一块去。两个地方离
得很近,骑自行车一刻钟便到。

    公司二楼靠楼梯的地方有一处茶几,我和汤涛相对而坐。他递给我一份公司材
料,我很想马上就听到他和同仁的创业故事,于是闲聊几句就问到:你是不是认为
创业是你面临很多种人生选择中最好的选择?

    应该是吧。做为清华的学生来讲,会有很多的机会。上本科的时候我考托,上
研究生的时候准备考G ,后来没考。其实我们走这条路是有机遇因素的,它的起步
跟别的创业公司不太一样,它最初在清华的时候是一个研究中心。1996年清华成立
了一个中心,叫做广东南海·清华信息产业中心,是广东省科委、南海市政府和清
华合办的,做Internet的研究,在1996年搞这个很新了。当时每年举办一个叫南海
杯网络设计大奖赛,全校性质的,征集各种各样的网络设计,那时候的作品跟现在
比可能很幼稚了,把几台机器联在一起干一点事情就已经很不错了。当时我们有7
个人做一个网络软件,用了大概半年的时间,做的过程中学校给了我们很多支持。
另外,有一个办公自动化的公司找到我,说有一个网络软件,你有没有兴趣做?我
们就决定做点东西,就以这个项目为原型做了“北斗”,这是慧点之前第一个产品
原型,然后,这个产品在1997年的南海杯上获得了一等奖。

    从这以后,我们进入了这个中心,一直做到1998年。其实在这以前所做的事情
都跟学生创业没有很大的关系,只是课外科技活动,学习知识。这个中心给慧点的
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它是以科研为目的的,气氛很活跃,可以接项目。

    当时1998年决定成立一个公司,有十几个人,也有一些成果了。本来也想过大
家毕业后才组建公司,但毕业以后要把大家聚到一块很难,因为出国的出国,进外
企的进外企……于是选择在毕业前组建团体是合适的。

    做公司风险最大的时候是在你开始有想法到产品出来之前研发阶段。这段是没
有收入的,只有投入。慢慢地,我们有了一定的积累,市场资源的积累,开发技术
的积累,产品的积累,还有我们自己资金的积累,所以公司做起来并不难,整个就
是水到渠成。

    那时候汤涛他们做公司还属于私活,不敢像现在的学生创业那么大张旗鼓。公
司做了一年,学校和老师都被他们瞒得严严的。公司成立后不久,就有单可以接了,
但这时候他们正面临研究生毕业,准备答辩,所以压力很大。

    毕业以后,公司的规模开始扩大,大家全身心扑在公司上后,发现研发能力增
强了,于是多接一些单来做,就招了一批程序员,公司从十几个人立马扩大到二十
几个人,在这期间投入做新产品。

    当时我们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做出了很好的产品,但在整个市场推广上
非常费劲。公司的成本上来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