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失败。此后,主流经济学家再也不相信理想了,再也不相信道德了,再也不相信良心了。他一转身成为人性自私论的铁杆信徒,也就成为市场化的竭力提倡者。相信自私,就会发掘自私,利用自私,放大自私,推动社会的自私化。主流经济学家竭力推动市场化,也就竭力推动了自私化。一方面是公共权力不可能消失,另一方面是党政干部的自私化,权贵资本主义就必然应运而生。
也就是说,主流经济学家实际上恰恰是权贵资本主义的始作俑者!
主流经济学家不要惊慌,不要恼怒。请你想一想,每当你到党校作报告时,每当你去各地方政府作报告时,每当你声嘶力竭倡导市场化时,台下这些掌握着权力的党政干部是不是热烈鼓掌啊?这些干部是想着改革开放的大业呢?还是想着自己手中的权力可以市场化了呢?这些干部自私自利的倾向是受到了承认和鼓舞呢?还是受到了批评和抑制?
和权贵结合必然制造权贵资本主义。和人民结合才能使改革开放的大业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这条正确的轨道,在经济上是混合经济体制,在政治上是人民监督与干部高度自律相结合,在文化上承认人的部分自利性,但强调国家和人民的长远整体利益,倡导高尚的理想主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反对权贵资本主义。
中国要不要经历重化工业化阶段?
前面提到,从1994年起,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就逐渐转向外国资本和世界市场。到2004年前后,随着外资企业在中国开设的加工厂不断增加,随着境内外资本联手造成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化,中国的能源、原材料供应出现全面紧张态势。国际金融大鳄兴风作浪,借机大幅拉升石油和铁矿石等资源的价格,迫使中国支付高昂的能源、原材料进口成本。这是中国经济失去主动权,迈上经济殖民化道路的必然后果,是中国市场化无止境、开放无止境的必然后果。对此,W大师和L大师都应该承担各自的学术责任。
但是,这两位居然联手上演了一出口水大戏,来回避真实的问题,推卸自己的责任。
2004年7月,W大师忧心忡忡地表示,“片面强调以重化工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增长”会带来一系列消极后果。L大师随即回应:工业重型化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不能绕开重化工业化的阶段。
据说,这场争论吸引了众多学者和媒体,正在激辩,正在深化中。
但是,这场争论实际上已经毫无意义,因为中国已经失去了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力。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后,我们已经把这一权力交给了全球化、交给了市场化,交给了国际资本。国际资本不允许中国发展自主的技术和工业体系,只允许中国发挥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外资涌入国门来开设加工厂,能不能没有相应的石油、煤炭、电力、钢铁、水泥、木材?13亿人口的大国当国际打工仔,且不说世界各国的工人允许不允许,仅中国的能源、原材料能否满足生产世界产品的需要?如果满足不了,要不要进口?进口会不会引进价格狂涨?中国消费了世界那么多能源、原材料,又得到多少利润,提高了多少生活水平?L大师现在想起来中国的13亿人口了,当初加入WTO时,怎么就没想到世界加工厂所需要的能源、原材料?怎么就一味鼓吹“鲶鱼效应”?W大师现在来倡导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了,当初加入WTO时,有没有想过跨国公司一定会消灭中国的自主技术,一定会使中国的产业降级?
很有意思,争论双方似乎回到了八十年代的计划经济时期。一个说不要外延型增长,要技术创新、升级换代;另一个说,中国还是要经历重化工业化阶段,还是要上大炼油厂、大钢铁厂。争论双方在对谁说话?政府吗?政府已经只从事招商引资工作了。对国际资本吗?国际资本根本不顾中国需要什么,只顾自己需要什么。对民族资本吗?他们本小利微,自顾不暇,眼前的事情要紧。
如果没有这场争论,人们以为W大师、L大师还有引导学术潮流的能力。有了这场争论人们才知道,这两人的思路和术语还真停留在八十年代,对眼前的中国经济失去了判断力。更可叹的是,中国的主流经济学界基本上就停留在八十年代的视野中,自言自语,自绝于人民,自绝于时代。
最近,号召全党全社会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很好的迹象。但是,如果不退出WTO,不从国际资本手中夺回经济自主权,自主创新之路将是水中月、镜中花。
大飞机上马:500亿用来做组装还是研发
最近国内爆炒大飞机项目上马,老正当然也跟着激动半天。
但看了大量对大飞机项目报道后,心里真是凉了半截!
下面是一段资料:
全国人大代表、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方勇说,实行跨国采购、全球配置,是大型飞机研制的通行模式。美国的波音和欧洲的空客,都是不完全由自己搞,而是发包给国际上的多个制造商。 自主创新有多种,包括这种全球配置形式的集成创新。集成创新的产品也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李方勇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跨国采购、全球配置已成惯例,是企业迅速发展的捷径。如果过分强调原始创新,往往会丧失发展机遇。 ---------
PS:波音这类公司确实是这么干的,那飞机的发动机都不是自产的。 不过捏,麻烦就麻烦在咱中国时不时出些东施效颦的吴敬莲类人物。 没错,波音是全球配制与采购,发动机不是自己做,但GE做。也就是说核心部件美国本土做,其它部件美国能做但从成本考虑由他国做。比如舱门啊座椅啊,就由中国生产。 而中国搞全球配制捏,就会发动机,机翼由美国日本做,舱门儿座椅由 由自己做。不是成本原因是技术原因。 当然,组装飞机跟组装电脑儿不一样,绝对是高技术。可这大飞机项目还没开始呢,这重量级人物就想着走捷径了。。。 呵呵,得盯 着那几百亿是怎么花的。
(腾讯网报道)李小萌:这次大飞机项目上马,一个关键词就是自主,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这个自主究竟是自主到什么程度?是不是意味着每个零件都要是我们本土设计本土制造的呢?
胡溪涛:不可能这样,也不必要这样,波音还在国外买了很多东西,我们为什么不能到国外去,哪些地方质量好价格又便宜,或者我们暂时做不出来,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去买呢?(腾讯网报道)
就拿我们现在用的电脑来举例,联想,方正电脑总体设计都是自己的,可哪个电脑配件是他们自己的?联想,方正(或传一台电脑)能有多大利润大家应该都知道吧?而联想每卖一台电脑为Inter,主板,内存厂商创造多大利润大家也应该知道吧?
大飞机的真正意义在于借助部件的国产化,使我国制造业的各项基础工业升级换代,而不是各部件都从国外采购搞个什么总体设计(所谓总体设计不过是琢磨怎么把各国的零件组装起来,需要花500亿?)
只有我国基础工业科技升级,才是真正意义增加国家实力,有了强有力的基础工业,别说做大飞机,做什么有战略意义的科研项目都不在话下。
包括这位胡溪涛在内,他们是真心想振兴民族工业的?所谓进行飞机总体设计,不过是拿着国家的钱给自己搞大飞机的项目培训,即使将来不成功了,有了这个经验就可去波音空客做个项目主管!都盯着那500亿是怎么花的。
就算成功了,也符合各核心部件制造国(欧美)的利益,每造一架大飞机,就必须向他们采购零件,中国卖自己大飞机的钱仍然是给他们挣的!波音,空客价格再这么一降,卖给你的配件价格再这么一升,组装的大飞机还有活路?
有人会说运十的发动机当年也是用进口斯贝的。没错,当年的运十虽然试飞时发动机是进口的,可是国产涡扇八是跟运十一起研制的,在运十下马后不久涡扇八发动机已经研制成功,并装在波音707上试飞成功!但由于运十下马,与运十配套的涡扇八发动机已失去意义,也随之下马!
当年运十飞机的大部份零件都是中国自己做的,说明我国已经拥有工业社会完整的一套工业体系(钢铁,机械,化工,电子等)。而现在这么多所谓的飞机专家都蹦出来说配件都本土做不可能。
毛主席当年辛辛苦苦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到现在果真片瓦无存!
文革期间科学技术还能快速进步的奥秘
作者:老田
老田前不久访问了一个老工程师,他参加过“两弹一星”的技术攻关过程,他说中国当时的技术力量,无论是就人员数量还是技术装备水平而言,都远远不如苏联和美国,但是中国从原子弹爆炸到突破氢弹技术的障碍,在时间上都反过来比苏联和美国短得多。他说取得这样的“奇迹”不是偶然的,根据自己的体会,文革期间技术能够进步的关键奥秘有三个,而且这些奥秘是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都无法具备的。
第一个关键的原因是真正的技术民主。他说,由于当时批判反动学术权威,报章上连篇累牍地严厉指责各种管卡压和专制学阀作风,因此,几乎没有什么人敢于以权威和老子自居,在研究队伍内部形成高度民主的风气,大学刚刚毕业的学生和老资格的科学家可以同场辩论,有的时候为了争论技术问题通宵达旦,甚至拍桌子,邓稼先这样的老科学家也常常参与跟毛头小伙子的拍桌子辩论,这样充分的学术民主带来了思想和技术的快速进步。不仅加快了技术进步的速度,在这样的过程中间也加快了技术梯队的成长过程。这个老工程师还谈到,当时由于人与人关系的普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