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和谐与冲突-儒学与现代管理-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序的团队文化,是依靠家庭主义的历史与传统来维系的。亚洲儒教文化区各
国社会的最大特色,就是团队主义结合儒教伦理。”

其实,受儒家家族主义伦理观念的影响从而形成的社会组织形态,对于
现代社会的管理活动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作用。以下就是台湾学者
陈明璋先生在《家庭文化与企业管理》一文中的分析:

家庭企业的优点有四:(1)家族成员具有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2)
家族成员比较不为眼前的利益所限,而以未来长期发展的目标为重;(3)家
族企业向心力强,彼此有互助的精神;(4)由于经营权与管理权的合一,使
公司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目标政策较有一贯性。

家族企业的缺点也有四:(1)公司的整体利益与家族的私益相冲突;(2)
家族成员广泛,关系复杂,易起冲突;(3)过于滥用亲戚;(4)家族企业
往往是独裁者的摇篮。

由此看来,对于儒家传统组织形态理论中的家族主义倾向,其在现代社
会中的作用,的确不可一概而论。与此同时,我们却完全可以肯定,传统儒
家组织理论中追求亲密型的人际关系这一点,在现代社会中将会具有更多的
积极意义。

当代美国管理学家米勒(L。 Miller)在《美国企业精神》一书中,提出
未来企业经营的八项原则,其中一项就是“亲密”原则。米勒指出:亲密感
的需求是一种非常基本的人性需求。所谓“亲密感”,就是指一个人能以彻
底和信任的方式把自己投入人与人的关系中去,同时能够使对方对于自己的
利益予以真诚的尊重和关切。简单地说,“亲密感”也可以定义为:给予和
接受的能力。当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健全时,亲密感大都能够存在。有了
亲密感,才能提高信任、牺牲和忠诚的程度。

米勒依据企业人际关系亲密化的程度,而把现代企业的演变分成三个阶
段:(1)工业化之前以家庭为中心的阶段。在工业化之前的时代,企业员工
之间的关系就像农家那样亲密,大家和睦相处,各干各的活儿,传授技艺就
像父传子那样,并且共同分享整个企业的成功。(2)工业化时代的敌对阶段。
在工业化时代,企业很难使个人与组织之间产生亲密关系。公司庞大无比,
个人显得很渺小;公司可以挥舞极大的权力,个人却没有丝毫权力可言;公
司完全不依赖个别的工人,个人则要完全看公司的脸色。(3)信息社会的命
运共同体阶段。在信息社会,则有待于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创造亲密感。
这种亲密感要建立在相互尊重,彼此独立,以及相互关切上。这种亲密关系
就像成熟的婚姻——既不会给人以压迫感,又不会叫人觉得郁闷无聊。

上述概括所反映的其实只是西方(特别是美国)企业的情况,具有东方
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其发展过程就不是这样。以日本为例,即使是在工业


化时期,日本企业同样保持着亲密型的人际关系。与西方企业推行“以物为
中心”的管理方式不同,日本企业推行的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西
方人把企业看作“利益社会”,日本人则把企业视为“命运共同体”;西方
企业把人际关系契约化,日本企业则使人际关系微妙化;西方企业把工作外
的私人关系看作“不正当的恋爱”而极力阻止,日本企业则把亲密的人际关
系看作“美妙的婚姻”而公开提倡;西方企业只鼓励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日
本企业却鼓励人们的相互合作和支持;西方企业存在着威严的上下级关系,
日本企业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却类似某种“前辈”和“后辈”、“老师”
和“学生”的关系。总之,与西方的个人主义不同,日本企业的人际关系是
建立在“家族主义”或“集团主义”的基础上的。

化时期,日本企业同样保持着亲密型的人际关系。与西方企业推行“以物为
中心”的管理方式不同,日本企业推行的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西
方人把企业看作“利益社会”,日本人则把企业视为“命运共同体”;西方
企业把人际关系契约化,日本企业则使人际关系微妙化;西方企业把工作外
的私人关系看作“不正当的恋爱”而极力阻止,日本企业则把亲密的人际关
系看作“美妙的婚姻”而公开提倡;西方企业只鼓励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日
本企业却鼓励人们的相互合作和支持;西方企业存在着威严的上下级关系,
日本企业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却类似某种“前辈”和“后辈”、“老师”
和“学生”的关系。总之,与西方的个人主义不同,日本企业的人际关系是
建立在“家族主义”或“集团主义”的基础上的。

但是,正如米勒在上述一书中所指出的:“美国的企业不可能采用日本
的终身雇佣制,也不能像日本那样,促使员工对公司毫无保留地效忠。我们
无法采用这种做法,就像我们无法采用日本国内的生活,也就是大家庭制,
父母的权威至上。美国的文化重视个人主义,强调地位平等,与日本的人际
关系截然不同。随着美国企业日渐了解个人所扮演的角色、需求、参与和自
尊心,都与创造性成效密切相关,就能发展一种新的亲密感。”

如此看来,儒家以“五伦”为标志的社会组织形态,其中所包含的家族
主义倾向在现代管理中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但其中所追求的亲密型的人际关
系,对于现代管理组织来说,却依然是不可缺少的“润滑剂”。就此而言,
儒家的组织形态理论在现代依然有一定的生命力。现代管理学界,自从梅奥
和巴纳德以来,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追求企业的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效率
逻辑与情感逻辑之间的平衡。在这方面,儒家的组织理论也许可以提供某种
有益的启示。


领导方法

领导方法

在儒家的“行为理论”中,对于领导行为方式的探讨独具一格,这就是
著名的”无为而治”原则。提起“无为而治”,人们一般都认为这只是道家
的主张,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无为而治”是儒、道、法家的共同理想。孔
子曾经正面赞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老子则主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并一再强调“无为无不为”。
韩非在“解老”的过程中,继承了“无为无不为”的思想,并与某君主专制
理论相结合,提出”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融合儒道法三家思想
的《管子》一书则明确提出:“无为者帝,为而无以为者王”。此外,“无
为而治”也可以说是墨家和名家的理想目标,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名家
倡导“循名责实”,都是达到“无为”目标的“有为”手段。

所谓“无为而治”,其实就是管理行为的“最小——最大”原则,即如
何以最小的领导行为取得最大的管理效果。在这一点上,不仅是中国古代思
想各家各派,即使是现代管理各家各派,恐怕都无异议。这里的关键在于什
么是“最小”,各家各派的理解就不一样了。道家所理解的“最小”是“道
法自然”,因而主张以清静无事来达到无为而治,法家所理解的“最小”是
“君主集权”,因而主张以专制手段来达到无为而治;而儒家所理解的“最
小”是“为政以德”,因而主张以道德导向来达到无为而治。

所以,我们不仅要认请“无为而治”是中国古代思想各家的共同理想,
而且更要把握各家达到“无为而治”的具体手段。

儒家所谓的“无为而治”,说的是“为政以德”、“任官得人”、“行
其所无事”,这同现代管理理论所说的“象征性管理”、“分级管理”和“自
动化管理”等领导方式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为政以德”:象征性管理技法

“为政以德”:象征性管理技法

“为政以德”的思想源自《尚书》。据《尚书·皋陶谟》记载,传说皋
陶和禹在帝舜面前,讨论治理国家的事情,皋陶指出:“相信并按照先王的
道德处理政务,这样就能够使谋略实现,大臣之间也就能团结一致,同心同
德了。”

接着,皋陶具体指明了管理者所需要遵循的德行有九种,包括:

(1)态度豁达,毫不拘束,又能恭敬谨慎;
(2)性情温和而又有主见;
(3)行为谦逊而又严肃认真;
(4)虽有才干,但办事仍不马虎疏忽;
(5)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又不为纷杂的意见所迷惑,而能刚毅果断;
(6)行为正直而态度温和;
(7)从大处着眼又能从小处着手;
(8)刚正而不鲁莽;
(9)勇敢而又善良。
皋陶认为,作为一个管理者,如果每天都能恭敬而努力地按上述九种德
行中的三种办事,那就可以做卿大夫了;如果每天都能够庄重而恭敬地按其
中的六种德行来约束自己,那就可以当诸候了;如果天子能够兼备上述九种
德行,并以之布施政教,选官用贤,随机应变,那就可以建立治理国家的大
功业了。

因此,儒家十分重视领导者的道德修养。针对当时社会管理阶层中的道
德败坏现象,孔子指出:“道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合乎义理的
事情不能全力以赴地去做,自己有缺点,不能迅速改正,这些正是我感到忧
虑的地方。”据此,孔子正面提出“崇尚道德”的原则。他认为,衡量一个
领导者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志,就在于他的品德如何。孔子举例道:譬如有这
么一个领导者,他的领导才能之美妙比得上周公,但只要他骄傲而且吝啬,
那就不值一谈了。

那么,为什么领导者只要“崇尚道德”就能够取得“无为而治”的管理
效果呢?这其实就是儒家所反复论证的“修身治国”、“正己安人”的关系。
孔子指出:“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