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短笛无腔-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广大气势,自成绝唱,更是人类智慧的伟大创造。很难说那一对冤家谁是谁非,各有各的理,关键是看具体作品的效果。艺术的特色都属个例,理论想概其全,往往失之于偏。    
    


第四部分第二十一节 渔村十日

    风格    
    风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看不见。    
    黄山以松为眼目,这些瘦骨嶙峋的松,虬曲多姿,是自幼饿成了这般模样,因长在石隙中 ,靠些许泥土活命,是生命的挣扎绘就了画家和摄影师们的杰作,显示了独特的风格。颐和园后山的许多松粗壮硕大,有的直直地冲向云霄,沃土培育了躯体的丰盈与姿势的舒坦。艺术的成长有如松柏,作者的心路历程决定作品的定位。当然也有不少人想一夜成名,制造标榜风格者比比皆是,满足于欣赏假风格的人还是不少。    
    人爱美,美人难得,“御宇多年求不得”,但杨贵妃真的美吗,我不敢相信李隆基的审美品位。白居易也未见过杨玉环,又无相片,他说六宫粉黛无颜色只是文学的夸张。今天的审美标准向明星倾斜,许多年轻女性去动手术做人造美女,追逐星们的外貌。有一对夫妇因女方沉湎于做美女手术而离婚了。女的本来并不丑,却一次次,从脸、胸、腹到臀部不断地改造,花掉了家庭的所有积蓄。离婚的原因不仅仅由于钱,夫君说:同一个处处是人造的女人同床,实在难以承受。我住的小区里,常见一位五十多岁的妇女 ,头发黑中间白,黑白交错,呈深灰色,具沧桑感,很美。但有一天见她的头发全染成了乌黑乌黑,像戴了一顶过于浓黑的帽子,不协调,丑了!我并非有意反对染发及适度的整容,只是看到美丑不辨,美盲要比文盲多,不无怅然。人之美,外貌与内在素质不可分,美,体现于风格。    
    古典派与浪漫派之形成,有其时代背景,在艺术观念与表现手法上,彼此相异,且敌对,完全属两类风格。而各类风格中却淡化了个人风格。印象派和立体派,都缘于发现了新视觉,形成新观念,于是创造了全新的绘画样式。因各派中的成员彼此所见略同,画面效果大致接近,各自的风格也就被笼罩在“派”的风格面貌中。印象派画家除个别人外,当时都很穷,并无拉帮结派之初衷,更何况,画根本卖不掉,“印象主义”是被嘲笑的贬辞。这些画家确是一群醉心于绘画创造的善男信女。    
    随着时代的进展,人们更重视个性,个人风格,“派”已退隐于历史的深处。其实,许多派,或以地域划分,如威尼斯派、弗罗伦萨派、巴比松派,中国的南宗、北派、吴派、浙派,或以其地位识别的,如学院派、在野派等等,大都系后人为之归纳的。当某派辉煌时,自然有不少人投其麾下,沾其光。因之,当单独力量掀不起波涛,也便有合力相聚,人造出一种标志式的“派”来张扬,以便打开一条生路。要生存,为生存而发展,无可厚非,只是,既要以派标榜,则个人风格便受到制约,矛盾了。    
    人重人品,首先须真诚。艺术作品的价值寓于真情实感。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固然须具备才华、功力、经历、素养等等诸多因素,但其出发点,必然是:真情。具备这些复杂而艰难条件的作者不多,故真正杰出的作品稀有,古、今、中、外,均不例外。正如外貌之美丑连系着内在的品位,风格之诞生缘于情感之赤诚。虚情假意与装腔作势,绝对伪造不出风格。    
    中国国家大剧院的设计者安德鲁说:“艺术创造不是追寻源头,而是探索未知。”毕加索也说,创作时如同从高处往下跳,头先着地或脚先着地,事先并无把握。所以自己无从事先设计自己的风格。    
    风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看不见。    
    说 对 称说 对 称    
    两个绝对相似体的对称多半缺乏韵味,因它们各自绝对独立、互相排斥,不容易进入艺术的融洽家庭。    
    “对称”被公认为属于美的因素,中国传统艺术中普遍运用对称手法:对联、门神、四大金刚、左青狮右白象……对称之美寓于均衡。但美之均衡往往是一种感觉,艺术作品中的均衡之美其实潜伏于隐秘之中。天平的平衡一目了然,而中国的杆秤,其杆、锤、纽与被称物体间的距离关系错综复杂。天平太简单了,只有杆秤可比喻艺术的均衡感,亦即对称感。画面中左边一大块红色,而右边往往只需在适当距离的位置落下一小点红,感觉就均衡了。两个绝对相似体的对称多半缺乏韵味,因它们各自绝对独立、互相排斥,不容易进入艺术的融洽家庭。守卫庙门的一对铜狮,貌似对称,其实应具微妙的变化。一座金字塔式的山,其左右两侧略有侵展与退让时,便令人感到左右相互拥抱的和谐。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写出了秋夜的高远与苍凉。只两株树,还都是一样的枣树,单调、寂寞呵,但其间具画眼的敏锐,绘出了两株枣树的相互对称之美。形象的对称中含不对称,不对称中潜藏对称,这该是艺术创作中的普遍规律。    
    我和张家界    
    七十年代末,湖南省委为在人民大会堂湖南厅张挂巨幅湘绣“韶山”,邀我去长沙为此绣稿作巨幅油画“韶山”。借湖南宾馆一大厅暂作画室,画幅约五米宽二米高(见我作画照片)。画成,省委考虑如何致酬,征求我的意见。我不须任何酬谢,愿借贵省一辆车,供我去湖南境内自由奔驰半个月,搜尽奇峰打草稿。省委立即答应了,并派了二位青年画家(邓平祥和陈汗青)陪同,一路照顾。如鱼入水,我快活极了,我们到过湘西凤凰、吉首等古老城镇,三人一同写生,乐而忘返。听老乡说有个张家界风景好,应该去画。老乡有他们自己的观点和审美,不可全信,因有过几次令我失望的经验,但也不愿放弃机缘,估且前去看看。    
    先到大庸县。是省委的介绍信及省委派的车,县委当然十分热情接待,但他们没有招待所,安排我们在办公楼住下。翌日奔向张家界,那是运木材的山路,高高低低,坑坑洼洼,可以走大卡车,我们的小轿车很不便,不时要下车搬开路中的石头。一路荒秃,无风景可看,我心已凉。近傍晚,转入一个山谷,忽而满眼青绿,高峰林立,瞬间换了天地,极目是原始时代的深山丛林。这里设林场,不多的筏木工人住在几间工棚式的宿舍里。我们当然不肯离去了,于是设法同工人们挤着住,连司机要增加四个人的铺位,还真有些因难。夜晚,很冷,用木柴烤火,大家围着火听工人谈山中的奇禽异兽。    
    从抵达时开始,我们不停地跑着进山,突兀的峰峦引人入胜,迷途不知返。我想作大幅水墨,第二天借工人擀面用的大板作画板,那板极厚,极重,几个人帮我抬入山中,我在群山包围中作了二幅写生。日程已紧,我们只停留了二、三天便出山了,到长沙后我写了篇短文介绍张家界,发表在1980年元旦的湖南日报上,题目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张家界是一颗风景明珠”。文虽短,却颇引起关注,因为这是一处新发现。后来张家界开放,火爆,我这篇短文曾作为旅游指南的首篇,且山中某处被命名为闺门。何日得重游,张家界领导多次热情邀请,我竟迄今未能抽暇前去,且待来日。    
    古村七日    
    为旅游,须竭力保持原貌,谁家因娶亲盖了二屋新楼,被迫拆除。今日村民不得不像古人一样活着,似乎生活前朝独好,在今天的村落里复活古人,这是一道异常的风景线。    
    多年前就有友人介绍我去皖南明清古村看看,因知道我这一辈子爱画民居。这回终于偕友数人成行,住进了宏村。江南的粉墙黑瓦、山墙参差,这里应有尽有。村中心是个大水塘,成了今日闹市。这闹市并非商店林立,而是绕塘一圈挤满了密密层层在写生的美术青年,满地画具狼藉,几乎没有插足的余地,令行人止步,叹为观止。早听说学画的年轻人已抛弃写生,只依赖照相机了。何处刮来一阵旋风,令全国各地美术院校的师生都组织来这古村写生?不过不少学生确借有高级相机和电话手机,有的一面写生,一面翻开相片、画册对照着参考。景物均被人群遮掩了,我利用黎明与傍晚悄悄去观察,凝视老屋、故宅、人家,不无冷落苍凉之感,这时候,却一个写生的学生也没有,他们大概集体下班了,落日的余晖染红了破旧屋宇的几处角落。返京后作了油彩和墨彩各一幅《残阳如血》。    
    因为是旅游主宰,几处高门大宅均可买票参观。欣赏了古代别具匠心的建筑特色后,发现人去楼空,今日已不宜起居,任耗子自由穿梭。通过介绍,我爬上一家内院的顶楼,那木建凉亭甚小,楼梯窄而陡,须靠双臂之助才能攀上。登高一望,高山作了屏障,全村尽收眼底。这是山间村,因交通闭塞,才保留了村之原貌。大地上任何一个偏僻的角落都躲不开现代交通的冲击,一些古老的村落也将因稀有而被旅游捕获,成为现代人们观赏、休闲的佳处,于是其古朴之风日益消逝。    
    有一道山泉流进村子,在村中迂回曲折,家家门前或后门都能利用这条极窄的清泉。饮水、洗刷,倒污水,都在这条水沟里。据说当地申报联合国保护,这水沟也被宣称属优越条件之一。如果谁家洗刷之物含毒,这毒也便分布全村,故居民说,最好在清晨取水,晚了水就不干净了。唇齿相依、命运与共,但谁也保证不了水沟的清白,更加游客日增,傍沟行人不绝。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今天的村落复活古人    
    为旅游,须竭力保持原貌,谁家因娶亲盖了二屋新楼,被迫拆除。今日村民不得不像古人一样活着,似乎生活前朝独好,在今天的村落里复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