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个很深的觉悟——树上的果子,先酸后甜;田里的五谷,不是力耕,何来丰收?天下多少才智之士,在争夺一名进士,正因为得来不易,金榜题名之日,才会感到人生至乐。
于是,郑徽奋勇攻入了书城,勇猛精进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甚至在梦中也常因为背不出一句《左传》或《礼记》而惊醒。
阿娃忙于酬酢,因为足迹不出三曲,没有宵禁的限制,所以每天都很晚才回来;一到家,她必定先到别院悄悄窥探一番,看到郑徽一灯荧然,琅琅书声,心里自然非常安慰,但也不免怜惜,怕他累出病来,只好一再嘱咐贾兴,当心他的饮食起居,同时把绣春留在家里,代替她照料别院的一切。
“传坐”到正月十四中午,暂时作一结束,因为上元节到了,家家户户要夜游看灯。
郑徽却浑然不觉,他只数着日子检查自己的进度,只恨时间过得太快,全未想到其他;甚至阿娃的翩然到来,他都有意外之感——除了读书、背书以外,这几天他对于任何事物的反应,都是迟钝的。
“请坐,请坐!”他站起来招呼,行动有些慌张,就像突然遇见一位什么了不起的贵宾似地。
“你怎么跟我客气起来?”阿娃笑着说。
第四章患得患失(7)
这熟悉的笑容,使他恢复了正常的反应,想一想,自己也有些好笑,他凝视着她的脸说:“奇怪,我对你好像有点陌生!我们才多少时候没有见面?”
“四天。”
“对,对,四天。从那天韦十五来过以后,我就没有到西堂去过。”
“我可天天看见你。不过不敢惊扰你,只在门外望一望。”
“啊,我竟不知道。”郑徽说:“这几天玩得好吗?”
“好是好,可惜没有你在一起。”阿娃接着又说:“这几天你太累了,今天歇一歇,我们看灯去吧!姥姥也说,你该去散散心,这么日日夜夜死啃着两本书,怕弄出病来,反为不妙。”
这几句话,在郑徽已感到无比的愉悦和满足。“不要紧!”他说,“十九就要入闱,这三部书我才弄熟了一半;一看灯,怕又把心玩野了,前功尽弃。你一个人去吧!”说着拉过她的手,轻轻地抚摸着。
“好!”阿娃点点头,“既然如此,我也不去看灯,在家陪你。”
“不,不!”郑徽极力反对,“你去玩你的,而且要痛痛快快地玩,要不然,我心里过意不去,反而不能好好地读书了。”
阿娃了解他是出于本心的实话,柔顺地依从了。但事实上她只是留在西堂——他这样用功苦读,她不忍丢下他一个人去享乐。
“你们都看灯去吧!”等阿娃一走,郑徽告诉贾兴说:“一年就是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金吾不禁,彻夜通行。长安的灯,真是‘酥油香暖夜如蒸’,你们难得来一趟,不可不看。”
“这里不能没有人侍候,我们分班去吧!”贾兴说。
“不必,不必,都去。”郑徽一向很体恤下人,“你们辛苦了一年,难得有个自由自在的日子,我给你们钱;要喝酒什么的,尽管自己去找痛快。”
他开箱子取了四贯钱,叫贾兴去分,每人一贯。数一数余下的钱,已不到二十贯,不由得悚然心惊;父亲给他的费用,预算着足够维持两年,现在看来,半年就完了,这样挥霍未免愧对父母。
悔之无益!他想。只巴望发榜以后,高高地中一名人所艳羡的进士,那就可再向家里要钱了。
这样想着,他更是死心塌地埋首在那两部“大经”和一部《论语》之中。三天的元宵佳节,一入黄昏,长安千门万户,家家悬挂着争奇斗巧的各式花灯,照耀得如白昼一般;坊里间,笙歌沸腾,游人如醉,连好静的李姥都忍不住要去逛一逛,只有——
只有郑徽,对于别院墙外,一部部声韵悠扬的鼓吹,一阵阵游人的喧阗笑语,恍如未闻。
还有阿娃,在西堂独对廊下的花灯,以一颗柔情万缕的心,遥遥为别院的郑徽作伴。
正月十七,在国学行了“受学”的仪制,散出来时,看到朱赞;郑徽内疚于心,避了开去。又看到韦庆度,两人站住脚说话。
“元宵那天,我以为你会来,在家不敢出去。”韦庆度说。
“从那天你来过以后,今天是我第一次出门。”
“在家苦读?”韦庆度说,“看来是有备无患了!”
“很难说。”郑徽摇摇头,“洛阳之行那一个月,没有能好好用功,是我的一大失策。”
“现在呢?有几成把握?”
“谁知道?得要试一试才好。”
“走。”韦庆度拉着他的衣袖,“上我那里去。”
在韦庆度的精致的书斋中,两人互相执经背诵。韦庆度虽非热极而流,但多想一想,总能正确无误地背了出来。郑徽就不同了,他没有确切的把握,自以为背得对了,其实还有一两个字的错误;有些,他已自承错误,韦庆度却又说是对的。
“我糟糕得很呢?”他忧虑地说。
“你有七成了,贴十通四,就可及格,有七成把握,还怕什么?”
“万一出题范围,在我那没有把握的三成之中呢?”
“世上的事,哪有万全之计。”韦庆度安慰他说:“而况,至不济还有‘赎贴’一条生路。”
郑徽听他这样一说,隐隐就有种有恃无恐的感觉,“尽人事而后听天命吧!”他以很豁达的语气说。
“对了!”韦庆度建议他:“明天好好休息一天,心无渣滓,纯任天机,临场的时候,才能从容应付。”
第二天他真的去玩了一天——阿娃在家,由李姥指导着替他准备考篮,没有能陪他去——他看云,听水,登大雁塔去眺望终南山色,借以活泼天机。但是,他总有些惴惴然,不知怎么,患得患失的心理,再也推不开、抛不掉!
第四章必须逃避(1)
天不作美,正月十九一早,倾盆大雨。
这是李家的大日子,未到四更,全家上下都已起身;里里外外,灯火辉煌,喧哗的雨声,为这兴奋的一家,增添了一份意想不到的热闹,也增添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
李姥以一家之主的资格,尽心照料后辈的姿态,亲自坐镇西堂,指挥侍儿和仆从,安排郑徽的饮食、衣服、器用和车服。那些专为讨个吉利口采的食物,和带入闱中的笔、墨、脂烛、毡席和干粮,都是早就准备好的;麻烦的是衣服和车马——油衣油帽得取出来重新检点;天雨不能骑马,临时套车也费了不少事。
五更刚过,全家冒雨挤在门口送郑徽上车。他的心情十分复杂,兴奋和感激之外,也隐隐感到沉重的压力,需要时时深舒一口气才好过些。
一共三辆车,分载着他和贾兴、杨淮、牛五以及一个很重的考篮,在雨中向西急驰。车围甚密,他一点都看不到外面的情形,但隆隆然车声如雷,声势惊人,可以想像到起码有二十辆车,跟他朝同一方向行进。
车停了,在皇城南面东首的安上门前。
下车一看,郑徽竟有些惶然无主了!白茫茫的雨帘中,黑压压一片人头;应考的上千,送考的加倍,合起来总在三千人以上,把一条广达百步的安上门大街填得满满地。门外,数百辆马车和犊车,沿着皇城对面的太平坊、光禄坊、兴道坊、务本坊停靠,一望无涯,更是难得遇见的壮观。
左右金吾卫、威卫、武卫、骁卫、千牛卫,京城、皇城和官城的禁卫部队,各就其管辖的区域,陈兵戒备。但实际执行弹压任务的是京兆府和长安、万年两县的胥吏,他们手持长长的皮鞭,在雨中抽得哗哗地响,如果不小心挨一下,那滋味决不会好受,所以虽是人潮汹涌,秩序却相当良好。
郑徽几乎是身不由主地被挤进了安上门,越过太常寺,在太府寺和少府监的街口,设着木制的拒马,上面布满了有刺的棘枝,这是入闱的第一道关口,送考的人到此止步,不能再往里走了。
“把考篮给我吧!”郑徽对贾兴说:“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出闱?你们轮班在这里守着,等我。”
“是。”贾兴十分关切地说:“郎君,里面一切要靠你自己了!”
“我知道。你们放心好了。”
考篮的份量很重,郑徽勉力背在身上,加入北进的行列。由于街道很宽,用拒马布成八个入口,所以第一关很顺利地通过。
走尽太府寺的东墙,往西转弯,就是礼部南院,也就是他的试场。在这里就麻烦了,胥吏大声吆喝着,搜检全身,后到的人在雨中鹄立等候,雨势太大,油衣失去效用,一个个淋得稀湿,狼狈不堪,兼以阵阵风过,吹得人其寒彻骨。
好不容易才轮到郑徽,脱去油衣油帽,一件青领玄袍,湿了一半。幸好韦庆度已先入闱,在院门口等着照料;胥吏必是他的熟人,只看他微微以目示意;那胥吏验看了郑徽的文书,也还是细细搜检全身,只不过不再故意刁难而已。
闱中严肃,不便多讲话,韦庆度只低低说了声:“随我来!”便替郑徽拎着考篮,送到东庑,按号归座。
不久,雨止天明,阶前陈设香案,主司礼部侍郎崔翘率同考功司的官员,与应试的举子相向对拜,礼毕回座,肃静无声;监试的官吏,分布甚密,一个个不住冷眼搜索,郑徽心存戒惧,目不邪视地危坐着,静等发题。
题目发下来了。《礼记》、《左传》、《论语》,每书十帖,共三十帖。一帖即是书中的一行,无头无尾而又中空三、四、五、六字不等;贴经就是要把这空着的地方填补起来,一字错不得,错一字这帖就算全错。
这玩意真是会者不难,经书熟的,用不上半个时辰就可交卷,因为三十帖中要写的字,不会超过两百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