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科玉律-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的工作需要得到大家的支持和认可,而不是反对,所以你必须让大家喜欢你。但一个人又如何让别人来喜欢你呢?    
      除了和大家一起工作外,你还应该尽量和大家一起去参加各种活动,或者礼貌地关心一下大家的生活。    
      总之,你要使大家觉得,你不仅是他们的好同事,还是他们的好朋友。    
      ——保持足够的谦虚    
      任何人都不喜欢骄傲自大的人,这种人在团队合作中也不会被大家认可。    
      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在某个方面比其他人强,但你更应该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他人的强项上,只有这样,你才能看到自己的肤浅和无知。    
      因为团队中的任何一位成员,都可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所以你必须保持足够的谦虚。    
      谦虚会让你看到自己的短处,这种压力会促使你在团队中不断地进步。    
    


彼得原理人类的辉煌与无奈

      不可否认,人类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人类也造就了一些可怕的不称职。    
      人类大力推行官僚政治,即使是完成一件最简单的工作,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人类的社会结构越复杂,人浮于事、混吃混喝者就越多,并成为社会的沉重负担。    
         
      虽然从小到大,我们总能听到这样的教导:身居高位的人往往具有自知的睿智。他们会说:“你懂得越多,前途越不可限量,有一天也会跻身高位。”于是我们用功读书,直到大学毕业、踏入社会、进入一种职业,我们仍紧紧抱持着上述的信念。    
      然而,我们总会很失望地发现,许多人似乎都不知道他们的专职何在,因而也都不能尽到工作上的职责。    
      例如,一位校长关心的主要问题竟然是:所有窗帘要高度一致,教室必须保持安静以及禁止任何人践踏或靠近花圃。    
      当我们的见闻增加后,会发现每个组织总有许多人无法胜任他们的工作。    
      我们可以看到优柔寡断的政客装腔作势,俨然是果决刚毅的政治家;自命消息可靠的权威人士,到头来将过错归咎于难以把握的情况;懒散而傲慢的公务员不计其数;军事将领以豪壮的措辞掩饰行为的怯懦……    
      在这个复杂、虚矫的社会里,充满了不道德的牧师、贪污的法官、头脑不清的律师、文笔不通的作家以及连拼音都会出错的英文老师,我们对此也只能无可奈何地耸耸肩而已。    
      甚至在大学校园里,我们也能见到文件由拙于沟通的行政人员拟稿;而一些单调、乏味的课程,则由声音不清、表达能力缺乏的老师主讲。    
      彼得博士在收集和分析了数百件工作上不胜任的案例后,他得出了“彼得原理”的公式:在层级组织里,每位员工都将晋升到自己不能胜任的阶层。    
      彼得原理可以说是解开所有层级制度之谜的钥匙,因此也是了解整个文明结构的关键所在。    
      或许有些特立独行的人可以避免被纳入层级组织里,但凡是置身于商业、工业、行政、军事、宗教、教育等各界的所有人士,都和层级组织息息相关,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人都受彼得原理的控制。    
      可以肯定的是,其中许多人可能获得一两次的晋升——从某个能胜任的阶层晋升到仍可胜任的更高阶层,但能胜任新职位将使他有资格再度晋升,于是每个人最后都由能胜任的阶层晋升到不能胜任的阶层。    
      所以,假定时间足够,同时假定层级组织里有足够的阶层——每个员工终将晋升到自己不胜任的阶层,并从此停滞不前。    
      因此,彼得原理的推论结果是:假如有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阶层,那每个阶层的职位终将由不胜任的员工所占据。    
      既然如此,谁来推动层级组织的轮轴呢?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你很难找到一个所有员工都到达不胜任阶层的组织。大部分的情况是,人们仍会完成某些任务,因此层级组织仍有它继续存在的理由。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到达不胜任阶层的员工所完成的。    
    


彼得原理爬不完的梯子

      现代的层级组织制度,总是从下面补充由晋升、辞职、退休、解雇和死亡带来的空缺。    
      人们一直把层级组织中的晋升看作是“攀登成功之梯”或“爬上权力之梯”。层级组织通常被比喻为梯子,因为梯子和层级组织确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例如,梯子是让人向上爬的,而且爬得越高,危险越大。    
         
      一个收入固定的人,平时能合理地掌握他的钱财。可一旦当他继承了一笔巨额财产后,他的理财能力就会变得无法胜任。    
      在军队或政府层级组织中,一个称职的随从晋升为领导时,也会突然变得不称职。    
      当称职的科学家被提升为研究院院长时,也可能会变成一个不称职的管理者。    
      以上各类晋升,之所以产生不胜任,是因为它需要被提升者具备他以前所在职位不需要的新能力。    
      一个一向负责质量工作的雇员,可能会被提升到一个他比较胜任的督监之职。    
      最后,他或许还能升任管理方面的领导,虽然干起来有点吃力,但是他努力工作,勉强可以弥补能力的不足。    
      但是,如果层级组织的其他条件有利的话,他还可能达到一种不称职状态——做个部门经理,这可能是他所能爬上的最高一层阶梯了。    
      这时,他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做日常工作。如果有一群称职能干的下属的支持和帮助,他还勉强可以完成工作。    
      由于他看起来还算称职,加上领导者的威望,他也许会进一步得到晋升,即升任总经理——他现在已经达到了最大不称职状态。    
      作为一个总经理,他的主要责任是制定与公司目标和政策紧密相关的决策,从负责质量工作到应付长远的目标和更抽象的观念,他越来越感到力所难及,不仅给公司带来损失,而且给他个人造成很大的伤害。    
      某些人很理智地观察到了这种事实,就可能会退出这种剧烈竞争,开始一种全新的、更有价值的生活。    
      今天,许多人已经开始怀疑这种“爬不完的梯子”的游戏。他们把老一辈人视为彼得原理的受害者,他们不再热衷于建立层级组织,而试着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不幸的是,大多数的人并没有付诸行动,还是乐此不疲。    
    


彼得原理庸人们的天堂

      木偶的外形酷似人类,其行动则完全受外力控制。“体系萧条”下的可怜人类,可以用“排队木偶”一词来形容,他们会经过生存、打卡、填表、执行无意义的仪式等阶段。    
      许多人变成“排队木偶”后,丝毫没有危机意识,他们继续沉溺于排队的行为模式。    
      教育界、法律界、产业界、政府部门等都在崇尚平庸,个人贡献不复存在,平庸成为流      
    行时尚,并进而成为典范作风。由平庸人领导的“平庸社会”都由“排队木偶”全权管理。    
      可是有些忧心忡忡的人,却因为他们的觉醒而痛苦。这些不适应环境的人大声疾呼,倡导变革,可是沉默的大众都已成为无可救药的“跟从癖”。    
      “跟从癖”是一个没有个性特征的标准单位,他是大众口味的典型代表,他是大众文化、大众风尚、大众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    
      技术创造了一个没有个性的标准社会,免除了“跟从癖”的责任,使他们不再需要作决策,也使他们觉得只要保持自身的跟随行为,就可以安然无事地接受教育、法律、产品和政府的平庸。    
      “跟从癖”对技术的巨大进步深信不疑。他被汽车、冰箱或其他用品上的电镀装饰迷住了。作为一个消费者,他觉得自己是进步的促成者之一。    
      他参与重大事件,而且以登陆太空计划之类的成功而自豪,虽然他与这些成功没有一点关系,对它们也只是一知半解。    
      如果不加限制,“跟从癖”的泛滥最终将腐蚀整个社会的结构,形成一种万马齐喑的局面。    
      与跟从癖截然不同的另一个典型是“人道主义者”,他的特质是:培养精神生活、仁爱与自我实现。这种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从创意、自信、才干中获得满足。    
      如果每个人都努力做一个“人道主义者”,我们不但可以把自己从不称职中解救出来,而且还可以扭转正在逐步升级的体系萧条现象。    
    


80/20法则一个经济学家的神奇发现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者帕累托(VilfredoPareto;1848~1923)在研究中偶然注意到一件奇怪的事情:19世纪英国人的财富分配呈现一种不平衡的模式,大部分的社会财富,都流向了少数人手里。    
      在当今社会,这件事本身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令帕累托真正感到兴奋的是,这种不平衡模式会反复出现,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国度都能见到——不管是早期的英国,还是      
    与他同时代的其他国家,或是更早期的资料——而且这种不平衡的模式有统计学上的准确性。    
      帕累托从研究中归纳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20%的人口拥有80%的财富,那么就可以预测,10%的人将拥有约65%的财富,而50%的财富,是由5%的人所拥有。    
      在这里,重点不仅是百分比,而在于一项事实:财富分配的模式是不平衡的,而且这种不平衡是可以预测的。    
      因此,80/20成了这种不平衡关系的简称,不管结果是否恰好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