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美术史-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见善于渲涂有立体感的色彩。

他们父子在隋及唐初画了很多寺庙壁画及宗教、外国题材的画。

四、昭陵六骏及初唐陵墓石刻

西安附近有唐代帝王的陵墓,其属于唐代初期的有唐高祖李渊的献陵(三
原县东北四十三里)和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醴泉县东北五十里)。坟墓前
都有石兽和石柱等,昭陵附近并有很多唐太宗左右亲信大臣的陪葬墓,据载
有一六六人,规模之大为历史上所罕见。这些陵墓的石刻装饰是唐代初期雕
刻艺术的代表作品。

献陵和昭陵都是在阎立德的主持下修建的。昭陵曾有十四尊外国贵族的
石像都经阎立本画稿,称为《昭陵列像图》。可见阎氏兄弟和这两个陵墓的
建筑的密切关系。

献陵(公元六二六年开始修建)前有一对石虎,作正在缓步行走的姿态,
筋肉骨骼健实有力,颇能见出老虎凶猛的特点(图156)。

昭陵(公元六三六—六三九年)前有六匹马的浮雕,即有名的“昭陵六
骏”,李世民为了纪念在建立政权的征战中所骑过的爱马:青骓(与窦建德


作战时所乘)、什伐赤(与王世充、窦建德作战时乘)、特勒骠(与宋金刚
作战时乘)、飒露紫(征略洛都时乘)、拳毛■(与刘黑闼作战时乘)、白
蹄乌(与薛仁杲作战时乘)。六骏为半圆雕之高浮雕,表现了马的立、行、
奔驰各种神态:“飒露紫”前有丘行恭在拔掉马身上所中的箭(图157),
“拳毛■”和“特勒骠”作缓步行进的姿态,其他三匹都是四足飞腾作奔驰
状。六骏都有强劲有力的筋肉表现,后三者造型上的细节描写(如喘息的鼻
孔)真实而富于表现力(图158)。

六骏为汉唐二代盛行的马的艺术的重要杰作。李世民攻灭隋末各农民起
义军及各割据势力而统一了天下,六骏作为这一具体历史事件的纪念雕刻,
同时也就是在纪念着人民群众付出了重大代价所获得的历史的巨大进步,而
具有重要的历史的和政治的意义。


第三节敦煌莫高窟的唐代壁画和
彩塑(附五代及北宋初)

一、唐代敦煌艺术的发达

在中国和亚洲的历史上起过巨大作用的唐帝国,其政治、军事和文化影
响的结果,出现了中亚之间的经济政治来往频繁,也使唐代敦煌达到了兴盛
的高峰。

唐代也是宗教艺术鼎盛的时期。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的题记中,可见发愿
造像祈福者,多为贵族、地主及统治者,如魏隋以来的旧风气;但也有为了
祈求旅途的安全和现实的幸福生活而发愿的来往商旅行人以及一般的社会群
众,莫高窟唐代壁画可以全面地代表着唐代寺庙壁画的风气。根据文字记载
(《历代名画记》、《京洛寺塔记》)可知唐代的寺庙壁画与人民群众有密
切联系,寺庙为经常对人民开放的画廊,颇有吸引群众前往游逛欣赏的力量;
寺庙中并经常举行讲经的集会,这种集会上有才能的僧人悬挂了佛经“变相”
的图画,讲说“变文”,带有颇大的娱乐性,变文就成了后代说唱文学的最
早的形式。唐代寺庙壁画,除了佛教及其有关的题材以外,山石树木花鸟等
画幅在装饰地位上也单独引起重视。与这些记载相参照,也说明了莫高窟壁
画在世俗的要求下的发展,和莫高窟壁画在唐代壁画中的代表性的意义。

敦煌莫高窟现存有壁画和雕塑的唐代洞窟总计二百零七个,又可分为初
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唐代洞窟的形制,除初唐时期少数洞窟还
保存隋代诸窟所采取的北朝末期的制底窟形式外,一般地都是新创的如殿堂
的样式,窟多作方形,窟顶四面斜上,构成藻井。窟的后壁有一深入的小龛,
所有的佛像都集中排列在龛中,如佛殿的坛座上一样,而不复是沿着三面墙
壁分别塑造。唐代的个别洞窟因为是在后壁塑造了佛涅槃像(卧佛),窟形
成横而浅的长方形平面(如一四八窟),或三层高的窟。敦煌唐代洞窟流行
的形式以窟内的布置明显地和今天我们所知道的佛庙殿堂是相似的。这种形
式是中国佛教艺术的新创造。

集中在洞窟后壁龛中(也可以看作在一坛座上)的塑像,一般地是七尊:
一佛、二比丘、二菩萨、二力士,以佛为中心向两面展开排列,二力士在最
外侧,也有加入其他供养菩萨的(图172)。晚唐及五代,开始把天王(或
力士)像分别画在窟顶藻井的四角,不复与佛及菩萨等共置于同一坛座上。

洞窟四壁及入口都有壁画,大幅的经变故事的完整构图多在左右两壁的
中部,壁脚多是供养人像。后壁有塑像的龛内也常有经变及佛传故事。洞顶
为华丽的藻井图案,藻井图案和经变周围的长条边饰是敦煌艺术中装饰美术
方面的重要成就。

唐代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着色的泥塑,取材范围更扩大了,表现形象更
真实生动,构图更丰富复杂,技术更纯熟,充分表现了宗教艺术中世俗艺术
的契机。

唐代的重要洞窟,例如初唐的二二○窟(又名“翟家窟,贞观十六年,
公元六四二年初建),盛唐的三三五窟(垂拱二年,公元六八六年)、一三

○窟(开元天宝年间,公元八世纪前半乐庭瓌夫妇造)、一七二窟,中唐一
一二窟,晚唐一五六窟(张议潮窟,窟外北壁上有咸通六年,公元八五六年
写的“莫高窟记”)等都是大型窟,其中的壁画及彩塑是代表性的作品。

二、唐代敦煌壁画和彩塑的内容及其表现

唐代敦煌壁画的题材,为了叙述方便,大致可归纳为四类:①净土变相;

②经变故事画;③佛、菩萨等像;④供养人。彩塑的题材则只是佛、菩萨、
天王等形象。
净土变相是佛教净土宗信仰流行的结果。佛教中讲西方净土是永无痛苦
的极乐世界,人死后可以往生。唐朝初年,这种思想发展成为吸引广大社会
群众的教派,净土宗的重要宣扬者是善导和尚(公元六一三—六八一年)和
他的师傅道绰和尚,善导在当时是有名的高僧,在他的主持下曾写弥陀经十
万部,画净土变相的壁画三百幅,他还曾参加龙门奉先寺大佛的制作。净土
变相的形式在善导传教最活跃的时期产生的,这一时期也正是唐朝盛世的开
始。

净土变相就是用图画描写西方极乐世界的楼台伎乐、水树花鸟、七宝莲
池等等美丽的事物,以劝诱人们信仰阿弥陀佛,以便将来有机会去享受。在
那些有现实根据的美丽的形象中,透露出对于现实的物质生活的繁华富丽加
以积极的赞扬与肯定。这种思想虽然与宗教信仰相结合,然而与主张人生寂
灭、世界空虚的清净的、禁欲的思想很不相同。净土变相中充满了肯定生活
的开朗的欢乐的气氛。

净土变相的构图是绘画艺术发展中一重要突破。利用建筑物的透视造成
空间深广的印象,而复杂丰富的画面仍非常紧凑完整。全图组织了数百人物
及花树、禽鸟,成为一大合奏。画幅中央部分的阿弥陀佛本尊和池前活泼喧
闹的乐舞,是构图的中心,也集中地表现了宗教的,然而是欢乐的主题(图
164)。

净土变相是古代美术中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杰作。它一直被后世所摹
仿、复制并长期流传。

莫高窟的唐代净土变相,据一九五一年的统计,共有一二五幅。一七二
窟的净土变相可以作为盛唐时代的代表作之一。

净土图的形式也是观经变相、弥勒净土变相、药师净土变相、报恩经变
相的基本部分。但这些变相又各有其自己的内容表现在净土图的四周。其中
有一些是生动的小幅故事画。用连续的小幅故事画表现其内容,并获得了相
当的艺术效果的佛经变相,有佛传故事变相和法华经变相。弥勒净土变相就
是在净土图四周再点缀上弥勒下生经中描写过的峰峦,图下方有婆罗门正在
拆毁“大宝幢”的建筑物,穰佉王等众人正在剃度出家(图168)等等所组
成的。

观经变,除中央部分是净土图以外,其特殊的内容是“未生怨”和“十
六观”。未生怨是用连续故事画表现频婆娑罗王为了求子先杀了一个修道之
士又杀了修道之士投生的白兔,结果生了阿闇世太子,但太子长大却把父王
囚禁起来,并要拔剑杀母后。十六观是表现看着太阳、月亮、水、地、树、
宝池、楼台等等十六种不同情况下的静坐冥想。药师净土变的特殊内容是用
一系列的小幅画表现的十二大愿和九横死。十二大愿是十二种希望的事,例
如:永远充裕,无匮乏之虞;“不要有丑陋、顽愚、盲、聋、瘖、哑、挛躄、
背偻、白癞、癫狂种种病苦”;各种病人若“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
亲、无家、贫穷、多苦”,一听到药师佛的名号就能痊愈;一切受苦难的妇


女,都可以转女成男;“王法所录、缧缚、鞭挞击闭牢狱,或当刑”都可以
仗佛力解脱;饥饿的人可以得食;贫无衣服,为蚊蛇寒热所苦的人都得到衣
服等等。九横死是九种痛苦的死亡:为医卜所害、横被王法诛戮、逸乐过度、
火焚、水溺、恶兽所瞰、横坠山崖、毒药、战死。信仰佛教的最终目的是要
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而佛在某些场合也就被想象成可以抗拒王法,可以帮助
人摆脱社会罪恶所造成的苦难与贫穷的力量。

法华经变和报恩经变的内容和表现都比较丰富的。

报恩经九品(九章)中有四品常见于图绘:孝义品(须闇提太子割自己
的肉为了救助在难中的父母,免于饥死道途之中的本生故事)、论议品(包
含鹿母夫人本生故事:因为鹿母舐了修道仙人在石上洗衣的水,生了一个美
丽女儿,女儿为修道的仙人所收养,女儿在一次去另一仙人处求火种,行七
步,步步生莲花)、恶友品(善友太子和他的兄弟恶友,入海求宝,为恶友
所害,在外流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