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左仆射贾耽神道碑、贾公墓志铭,中华书
局,1983。

研究文献

'4'王庸:中国地图史纲,三联书店,1958。
'5'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史,
科学出版社,1984。
'6'卢良志:中国地图学史,测绘出版社,1984。
'7'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5 卷·第1 分册,科学出版社,1976。
'8'内藤虎次郎著、张其春译:贾魏公年谱,方志月刊,6(1933),1,
第66 页。
'9'尹承琳等:贾耽及其在地理学上的成就,辽宁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1978,4,第34 页。
陆羽

苟萃华
陆羽一名疾,字鸿渐,号季■,别号桑■翁,自号竟陵子。复州
竟陵(今湖北天门)人。约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 733 年)生;贞元
二十年(公元 804 年)卒。农学。

继隋统一中国之后,唐代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农业、园艺业
和手工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从而推动了
科学技术和文化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又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政治的安
定。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但另一方面,由于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
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和税赋的加重,使得中小地主破产,自耕农大批沦
为佃农,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尤其在“安史之乱”以后,农业生产遭到严
重破坏,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上了由盛而衰的下坡路,与之相适应的社会
意识也在发生变化。陆羽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陆羽出身贫寒,其父母不知何许人,只知他是竟陵龙盖寺僧于河堤上
拾养的弃儿,因随陆僧为姓。《新唐书》本传说他的姓氏名字取之于《易
经》筮卦,这应是后来的事。竟陵地处汉水下游,其北有大洪山、荆山,
南接江汉平原,为南北禅宗交汇处。神秀在675 年以后赴江陵当阳山创立
北宗禅,提倡渐悟,比较保守,保留有天竺佛教的某些清规戒律,主张读
经、坐禅、苦行。经慧能(公元638—713 年)彻底改造、创立的南宗禅是彻
底中国化了的佛教,提倡顿悟,教义简单,不像天竺佛教那么烦琐,不念
佛经,不坐禅,不苦行,否认修行必须出家,“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


必在寺”。因此在劳苦大众中很快地传播开来。南宗禅还接受了儒家的孝
弟忠信等伦理道德观念,宣讲孝道,为士大夫所接受,于是“四方学者云
集座下”,“上而君相王公,下而儒老百氏,皆慕心向道”,陆羽既出身
贫寒,且生活在这样的禅儒交融的氛围中,自然容易接受南宗禅理,不愿
念经苦行,向往儒学。因此,当他的师父“教之以旁行书”时,因拒不学
习而触怒其师。于是,被罚去清理厕所,打扫庭院,还要放牧30 头牛。尽
管如此,他仍利用放牧的机会,坚持学习,用竹签在牛背上划字。一次,
他得到一篇张衡的《南都赋》,便仿效学童正襟危坐,口中■嚅作朗诵状,
因此又被师父拘管起来,并被罚去清除田园杂草。他常因不能正常念书而
暗自啜泣,说:“岁月往矣,奈何不知(诗)书”。再加他不堪忍受“主者
鞭苦”,便逃离寺院。

古代,寺院原是传布佛教音乐(佛曲)的主要渠道。每当佛教节日或民
间节日时,寺院就会有乐舞表演,节目有佛教音乐,世俗音乐(变文),百
戏幻术。表演者为寺院艺僧,官府艺人和社会上的职业艺人。剧场就设在
寺院。陆羽禀性聪慧、诙谐,且从小在寺院中长大,耳濡目染,自然也受
到乐舞熏陶。因此,当他离开寺院后,便隐于市朝为优人,以乐舞戏谑为
业,又曾作诙谐数千言,时人视之为“东方曼倩之俦”。天宝(公元742—
755 年)年间,复州大■(民间节日),吏署举陆羽为伶师,其才为太守李齐
物所赏识。于是,授之以诗书,荐举他到火门山从师授业。

天宝以后,北方儒道合流和南方禅儒合流,更是成为中国社会意识形
态发展的新趋向。诗人多寄兴于江湖僧寺,“随僧斋粥”的士大夫也日益
增多。就连自称“不信佛法”的书法家颜真卿(公元709—785 年)也“好居
佛寺,喜与学佛者语”。而禅师则以“师礼接俗儒”,“以文章接才子,
以禅理悦高人,风仪甚雅,谈笑多昧”。儒禅结合,不少文人名僧都■集
在江南,形成了以江南为中心的儒禅文化。为了提高文化素养,求得自我
完善,陆羽自然不能满足于复州一隅之所得,便毅然离别家乡,到江南名
山寺院寻师访友,并于肃宗上元初年(公元760 年)隐居于苕溪(今浙江吴
兴),度过了他的一生。陆羽定居苕溪,仍往来于南京、润州、余杭、杭州
等地名山寺院,与著名诗僧皎然等交往。皎然姓谢名清昼,是南朝宋诗人
谢灵运的十世孙,作诗论多种,而以《诗式》五卷最著。“凡与之交者,
必高咏乐道;道其同者,则然始定交哉”。皎然却“以陆羽为莫逆之交”。
他对灵隐山道标的诗文也颇推崇,“夫日月之霞为天标,山川草木为地标,
推能归美为德标,居闲趣寂为道标,名实两全,品藻斯当。”还与余杭宜
丰寺僧灵一“讲德昧道,朗■终日”。与著名道士诗人张志和、女道士诗
人李季兰、道士诗人皇甫冉以及大书法家颜真卿等有深厚的友谊。颜真卿
任湖州刺史时,在杼山为陆羽修筑三癸亭以资纪念。

陆羽深受儒、禅、道思想的陶冶,他既具有儒家的人生哲理,“闻人
善,若在已;见有过者,规切至仵人”;“与人期(约会),雨雪虎狼不避
也”,又有禅者行卧自由,放荡不羁的“狂”,或则“独行野中,诵诗击
木,裴(徘)回(徊)不得意,痛哭而归”;或则“朋友宴处,意有所动,辄
去”。晚年,虽曾诏拜为太子文学,后徙为太常寺太祝,皆不就职,被世
人称为当代(狂士)接舆。他还有着极为浓厚的自然清静、怡乐山水的生活
情趣。这对于他接触自然,观察茶树和深入研究茶树具有重大的作用。还
在他早年为职业艺人期间,就曾活动于“巴山峡川”,对川、陕、鄂、湘


间的茶树有所观察和了解。定居苕溪以后,陆羽对茶更是有着特殊的兴趣
和感情,经常与皎然、朱放等论茶,对茶的植物学特性、采制、烹煮和饮
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和研究。他一生的著述不少,然而“世所传者
特《茶经》,他书皆不传”。

《茶经》是一部历史和实际考察相结合的关于茶的专著。全书分为十
经,七千余字。观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茶树的植物学特性及其
加工制造,“一之原”记茶的名称考订、茶树的性状特征、生境、栽培、
品种鉴定和利用;“二之具”记采茶工具;“三之造”记茶叶的加工;“八
之地”记茶树的地理分布。其二,烹茶和饮茶。“四之器”记煮茶和饮茶
工具;“五之煮”记饼茶的烹茶(烤、煮、酌)法;“六之饮”记饮茶法;
“七之事”为历史资料汇编。前者与农学有关,而以“一之原”为其主要
内容;后者则与饮茶有关,而以“五之煮”为其主要内容。

关于茶树的植物学特性,陆羽有过较深入的观察和详细描述。他首次
提出茶树有树高“一尺、二尺”的灌木型和树高“数十尺”、“两人合抱”
的乔木型。“其树如瓜芦(即苦丁树,植物学上系冬青属大叶冬青的一种),
叶如栀子,花如蔷薇,实如■榈,茎如丁香,根如胡桃”。顶生芽叶有“笋”、
“芽”之分,前者状如竹笋,后者细弱短瘦。并以芽叶的性状来辨别茶树
品种的优劣,说“叶卷(嫩叶背卷)上,叶舒(嫩叶舒张)次”。

在生境和地理分布方面,他首先提出“地”(即土壤)对茶树生长的重
要性,把“地”分为上、中、下三等。“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
下者生黄土”。还提出包括日照、温度、湿度和坡向等生态条件对茶树生
长和品质的影响,说:“阳崖阴林”为上,明确指出:茶树适宜于向阳山
坡,且有树木荫蔽的生态环境,而“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
至于“野者上,园者次”,则是就地形而言,涉及茶园地形(含海拔、坡度、
坡向、温度、湿度、光照等)的选择以及环境条件综合影响的比较。他首次
提出茶树是“南方嘉木”,并按照当时的行政区划分为八个产茶区,虽然
不太科学,却反映了我国茶树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其北缘
以秦岭、巴山以南及至淮河一线为界。基本上与现代茶树的地理分布情况
相符合。

茶树栽培法,据《茶经》所记,唐代已有人工栽培茶树,栽培方法有
种子繁殖法(有性繁殖)和移植(无性繁殖)。并且,特别强调在“艺(种子繁
殖)而不实,植(苗木移植)而罕茂”的情况下,采用“种瓜法”。种瓜法虽
属有性繁殖,但在操作技术上与一般的种子繁殖法不同。

茶叶采摘期,“在二月、三月、四月间”。陆羽所记,主要是指长江
流域的春采。采摘时间,晴天“凌露采”。采摘标准为“长四、五寸”的
粗壮嫩芽(带梗)。他还总结了两条采茶经验:其一,就土壤肥瘠而言,其
采摘方法是:“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如
果生长在土壤瘠薄的乱草丛中,“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
者采焉”。第二,就当时制茶技术条件而言,提出“日有雨不采,晴有云
不采”。至于鲜叶加工,陆羽只谈到饼茶的制作过程,“晴采之,蒸之,
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没有提到具体制作方法。还特别强调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他根据饼茶外表匀整情况,
分饼茶为八等,其中表面呈“胡■”(紧缩细绉纹)、“■牛臆”(整齐的粗
绉纹),“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