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1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冶对各种事物的见解。《敬斋古今■》则是一本读书笔记,“上下千古,
博极群书”,在文史方面颇有独到见解。另外,李冶作过不少诗,其中有
五首保存在《元诗选癸集》中。从这些诗来看,李冶的文学造诣相当深。
李冶还著有《文集》40 卷与《壁书丛削》12 卷,均已失传。

李冶一生著作虽多,但他最得意的还是《测圆海镜》。他在弥留之际
对儿子克修说:“吾平生著述,死后可尽燔去。独《测圆海镜》一书,虽
九九小数,吾常精思致力焉,后世必有知者。庶可布广垂永乎?”

李冶的数学研究是以天元术为主攻方向的。这时天元术虽已产生,但
还不成熟,就像一棵小树一样,需要人精心培植。李冶用自己的辛勤劳动,
使它成长为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

天元术是一种用数学符号列方程的方法,“立天元一为某某”与今“设
x 为某某”是一致的。在中国,列方程的思想可追溯到《九章算术》,书
中用文字叙述的方法建立了二次方程,但没有明确的未知数概念。到唐代,
王孝通已能列出三次方程,但他不懂天元术,完全用几何方法推导方程,
所以需要高度技巧,不易被一般人掌握。实际上,宋代以前的方程理论一
直受几何思维束缚,如常数项只能为正,因为常数通常是表示面积、体积
等几何量的;方程次数不高于三次,因为高于三次的方程就难于找到几何
解释了。经过北宋贾宪、刘益等人的工作,求高次方程正根的问题被基本
解决。随着数学问题的日益复杂,迫切需要一种一般的、能建立任意次方
程的方法,天元术便应运而生了。但在李冶之前,天元术还比较幼稚,记
号混乱,演算烦琐。从稍早于《测圆海镜》的《钤经》(石信道撰)来看,
天元术的作用十分有限,因为数学家们的思维方式基本上是几何的,只是
在用几何方法无法计算时,才偶尔用一下天元术。李冶致力于创造一种简
便的、适用于各种问题的列方程方法。他认识到,只有摆脱几何思维束缚,
建立一套不依赖于具体问题的固定程序,才能实现上述目的。在洞渊、石
信道等天元术先驱的工作基础上,他终于总结出一套简单明确的列方程程
序:首先立天元一,这相当于设未知数x;然后寻找两个等值的而且至少
有一个含天元的多项式;最后把两个等值多项式联为方程,通过“相消”,
化成标准形式


anxn+an…1xn…1+。+a0=0。
李冶的《测圆海镜》便是天元术的代表作。该书把勾股容圆■
图1 圆城图式
(切圆)问题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讨论了在各种条件下用天元术求圆
径的问题。卷一的圆城图式是全书出发点,书中170 题都和这一图式有关。
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在各勾股形直角顶点处标上数字(图1)。卷一的另一
部分“识别杂记”阐明了各勾股形边长之间的关系及其与圆径的关系。识
别杂记共600 余条,每条可看作一个定理(或公式),其中最重要的是下面
十个圆径公式:(D 表直径,r 表半径,a,b,c 表勾、股、弦)

11 

() D2 = a11 ×b10; 2 D2 = a10×b11;

1 () 

22 

12 12

() D = D13×b1; 4D = b13 ×a1;

3 () 

22
( ) r2 = b ×b ; 6r2 = a14 ×a3;


5 () 

(7)D2=b4×(2) a5; (15) (8)r2=b7×a3;


(9)r2=(c14+b14)(c15+a15);


(10)r2=(c14+a14)(c15+b15)。

卷二及以后各卷都是算题。下面以卷四第六问为例,说明李冶怎样用
天元术解题。左边是原文,右边是译文。(原草为一整段,这里为叙述方便,
分成若干段。)

或问乙出东门,南行不知步数而立。甲出北门,东行二百步望见乙,
复就乙斜行一百七十步与乙相会。问答同前。草曰:(1)识别得二行相减,
余三十步,即乙出东门南行步也。

(2)立天元一为半城径。

(11)以平方开之,得一百二十步,倍之即圆径也,合问。
已知a3=200,c11=170。求D。
由识别杂记,b15=a3…c11=30。

设半城径为x。b11=x+b15=x+30。

a11=a3…x=200…x。

a1=a3+x=200+x。

因为△1∽△11, 

a1×b11
所以b1= 
al1


x2 + 230x + 6000 

= 

200 

2b10=2(b1…2x)(x) 

2'x 2 + 230x + 6000 …2x(200 …x)' 

= 

200 …x
6x2 …340x + 12000


= 

200 …x 

因为
12D2 =b 10 ×a11, 

所以D2=2b10×a11=6x2…340x+12000。

又因为D2=(2x)2=4x2, 

所以4x2=6x2…340x+12000。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

2x2…340x+12000=0。

化简,得

x2…170x+6000=0。

解方程,得x=120。

所以D=2×120=240。

由于摆脱了几何思维束缚,李冶在方程理论上取得许多进展:第一,
改变了传统的把实(常数项)看作正数的观念,常数项可正可负,而不再拘
泥于它的几何意义。例如,卷六第四问所得方程为


…x2…72x+23040=0, 
第七问所得方程为
…x2+640x…96000=0, 
两题常数项的符号恰好相反。实际上,《测圆海镜》中方程各项的符
号均无限制,这是代数学的一个进步。

第二,李冶已能利用天元术熟练地列出高次方程。书中170 题,有19
题列出三次方程,13 题列出四次方程,还有一题列出六次方程。在李冶这
里,未知数已具有纯代数意义,二次方并非代表面积,三次方也并非代表
体积。

第三,李冶完整解决了分式方程问题,他已懂得用方程两边同乘一个
整式的方法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

第四,李冶已懂得用纯代数方法降低方程次数。当方程各项含有公因
子xn(n 为正整数)时,李冶便令次数最低的项为实,其他各项均降低这一
次数。这一作法相当于用xn 去除方程各项。在《测圆海镜》中,李冶采用
了从○到九的完整数码。除○以外的九个数码古已有之,是筹式的反映。
但筹式中遇○空位,没有符号○。从现存古算书来看,李冶《测圆海镜》
与秦九韶《数书九章》是最早使用○的两本算书,它们成书的时间相差不
过一年。另外,李冶还发明了负号和一套相当简明的小数记法。李冶的负
号与现在不同,是画在数字上的一条斜线,通常画在最后一位有效数字上,


7。59875 尺记作七尺五寸九分八厘七毫五丝。李冶则取消数名,完全用数
码表示小数,纯小数于个位处写○,带小数于个位数下写步,如0。25 记作
小数记法还很笨重。例如比利时数学家S。斯蒂文(Stevin)在1585 年发表
的著作中,把每位小数都写上位数,加上圆圈,如27。847 写作27◎8①4
②7③, 这种记法显然不如李冶的记法简便。直到17世纪,J. 纳皮尔(Napier)
发明小数点后,小数才有了更好的记法。至于负号,在国外是德国人于15
世纪首先引入的。

由于李冶掌握了一套完整的数字符号及性质符号,他的方程已能用符
号表示,从而改变了用文字描述方程的旧面貌。但这时仍缺少运算符号,
尤其是缺少等号。这样的代数,可称为“半符号代数”,它是近代符号代
数的前身。大约300 年后,类似的半符号代数也在欧洲产生了。

《测圆海镜》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天元术著作,而且在体例上
也有创新。全书基本上是一个演绎体系,卷一包含了解题所需的定义、定
理、公式,后面各卷问题的解法均可在此基础上以天元术为工具推导出来。
李冶之前的算书,一般采取问题集的形式,各章(卷)内容大体上平列。李
冶以演绎法著书,这是中国数学史上的一个进步。

《测圆海镜》的成书标志着天元术成熟,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元代王
恂、郭守敬在编《授时历》的过程中,曾用天元术求周天弧度。不久,沙
克什用天元术解决水利工程中的问题,收到良好效果。元代大数学家朱世
杰说:“以天元演之,明源活法,省功数倍。”清代阮元说:“立天元者,
自古算家之秘术;而海镜者,中土数学之宝书也。”

《测圆海镜》无疑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数学著作,但内容较深,粗


知数学的人看不懂。而且由于理学思想的影响,数学不受重视,所以天元
术的传播速度较慢。李冶深刻认识到天元术的重要性,于是便在封龙山教
学的同时,着手写一部普及天元术的著作。李冶曾读过北宋数学家蒋周的
《益古集》,内容多为二次方程,列方程的方法则是几何的。李冶用天元
术对此书进行研究,写成《益古演段》3 卷。如果说《测圆海镜》是为数
学家写的,那么《益古演段》就可能是为他的学生写的。

《益古演段》全书64 题,处理的主要是平面图形的面积问题,所求多
为圆径、方边、周长之类。除四道题是一次方程外,全是二次方程问题,
内容安排基本上是从易到难。李冶在完成《测圆海镜》之后写《益古演段》,
他对天元术的运用自然会更加熟练。但他却没有像前者那样,完全用天元
术解题。书中新旧二术并列,新术是李冶的代数方法——天元术;旧术是
蒋周的几何方法——条段法,这是一种图解法,因为方程各项常用一段一
段的条形面积表示,所以得名。该书揭示了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对我们了
解条段法向天元术的过渡、探讨数学发展规律有重要意义。书中常用人们
易懂的几何方法对天元术进行验证,这对于人们接受天元术是有好处的。
该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不仅利于教学,也便于自学。正如砚坚序中的
评价:“说之详,非若溟■黯淡之不可晓;析之明,非若浅近粗俗之无足
观。”这些特点,使它成为一本受人们欢迎的数学教材,对天元术的传播
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在数学理论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