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法律的理念 [英]丹尼斯·罗伊德[网罗论坛]寒寒-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权,这项过程,同时因为(英国)习惯法的判决在法律观点方面
作有详细精确的说明,而得到很大的帮助。于是形成了一种
惯例,当新的争执产生的时候,法院必须就法律规定作充分
的剖陈,包括仔细审阅早期有关的司法判决、解释,区分或
将这种判决引用到眼前的案例。哪怕是单纯法院的意见,不
论是一种补充的表示,或是谨慎的思考,在英国的制度下,
都一概赋予有高度说服力的权威性。但在另一方面,博雅的
学者在论文或期刊中对法律所作的注释,却很少能够引起注
意,而且甚至可以说,直到最近,它们一直不为法院所重视,
除非是少数由于出自地位崇高的古人之手而跻身圭桌之林之
经典之作。不过我们必须承认,在最近的几年中,这个制度,
已经有了一些转变的迹象,特别是因为近代英国习惯法世界
中各大学研究法律的学术传统,使习惯法教科书与论文中的
科学性质大为改善,而且导致学术性法律刊物中的法学论著
广泛增加。借着这种方法,法院以外的力量对法律的科学发
展与表达,提供了确切—若属有限—的贡献,虽然这种趋向
在美国—由于法律学校为数较多而且成果优异—比英国更为
显著。
      2。(欧陆)民法的态度
      相反的,在欧洲大陆,法律以罗马法为基础,循着大学
导源的学术传统而发展,虽然某些高度权威性法庭的意见,
可能被认为极有力量—譬如法兰西王国之下巴黎元老会所作
的各种声明—大致来说,法律原则的解释与发展被认为是法

                                                           … 217 … 制作:寒寒

… 页面 221…

法律的理念  '英'丹尼斯*罗伊德

学教授与学者们的工作,并非法院的职权,法院的任务在于
适用法律到特定的案例,而不是解释或发展法律。只有在最
近,有系统纪录已决案件的措施,才在欧陆民法体系中出现,
而且直到今天,欧陆法院的判决依然非常简短,对于以往判
例很少分析或考虑,虽然这一点在仿效法国模式的国家中又
比仿效德国模式的国家更为常见。而且,在所有大陆法系的
国家里,单纯法院的判决,除非是最高法院,并不享有(英国)
习惯法系中“司法意见”所具的尊荣。纵使是在。现代的制度
下,法律界依然由渊博的法学评述与论著中,为法律原则寻
求科学的解释,从而使学者的意见—纵然与法院的实际判决
相悖—继续处于一种权威的地位。不过这一方面同样已有某
些改变的征兆显示实施(欧陆)民法的国家就算不是全部,也是
大部分,有纪录越来越多判例的倾向,同时对于司法判决中
就“适于其他案例的法律原则”所作的权威解说,越来越重
视。
      3。法官的地位
      我们必须加以补充的是(英国)习惯法系中的判例,所以能
够享有权威,一大部分起因于(英。国)习惯法系的国家赋予法
官独立崇高的地位与优厚的棒给。这又是(欧陆)民法法系之
下,法官显然地位较低,以及,即使身居层峰,依然待遇菲
薄,截然不同的地方,它们当然会贬损法官意见的权威性,
纵使那些意见出于他们的职权。我们必须承认,英国法官超
人一等的地位,所以能够维持,在于高级法官为数极少;而(欧
陆)民法法系的国家,法官却很多。英国的司法业务大部分由
非专业法官组成的法庭或特殊裁判机关处理,所以形成一种
独特的情况。美国由于国家幅员广阔,以及联邦各州在联邦
司法管辖权外,还有各自的管辖权,以至法官的数目相当可
观,同行的地位也不一致,甚至在最高阶层亦复如此。这个
现象,以及美国庞大的判例纪录,无疑可以说明,何以美国

                                                           … 218 … 制作:寒寒

… 页面 222…

法律的理念  '英'丹尼斯*罗伊德

司法判决的威信日减,而学术论著及其他科学性的解释与评
论,对美国法律发展的影响,却不断增加。
      4。英国习惯法系如何运作
      现在我们必须对判例制度实际运行的情况略作说明。英
国在19 世纪之间,随着法院审级体系的巩固,发展成一种相
当严格的制度。概括来说,主要的规则是,在审级体系中,
上级法院的判决对所有的下级法院都有约束力。
                                                            11 而且上诉法
院的民事法庭(civil        division   of  the  court  of  appeal)  12 ,认为
它的判决也约束着它本身,只有上议院才能加以废弃,而上
议院,虽然是国家最高的司法机关,同样认为(直到 1966 年,
它才改变看法) 自己受制于自己以往的判决。除此之外,对任
何上级法院有关司法的意见(即使是一位高等法院的法官,在
主持初审时所作的表示)都要密切注意,只有在详细审究它的
原因之后,才能兢兢业业地作违背它的判决。同样严谨的态
度,也被许多其他国家所奉行,即使是像南非那种并未采用
(英国)习惯法的国家亦复如此—不过南非的最高法院一直掌
握着废弃本身过去判决的权力。至于美国,虽然大致上认为
上级法院的判决可以拘束审级较低的法院,但它的态度比较
有弹性。不同的是,最高法院认为它有权力,而且经常也行
使这种权力,审查它过去所为的判决,并且予以背弃,如果
那些判决在日后法院的眼光中,对法律必须规范的新情况显
得极不妥当或有错误。
      5。案件的判决理由
      沿用(英国)习惯法的法院,在某些情况下,因为认定以往
的判例有约束力,使它们不得不深究早期的判决中,到底是
哪些因素具有约束力,以便和其他只有说服力的因素分开。
判决中有约束力的部分,经常被称作判决的理由。它的基本
构想是说,每一件将法律适用于既存事实的案例,必然由某
种法律原则所促成,这些原则不仅是获致判决所必须,同时

                                                           … 219 … 制作:寒寒

… 页面 223…

法律的理念  '英'丹尼斯*罗伊德

也构成那个案例中有约束力的部分。譬如,一所法院,面对
一项问题:  “发信行为对要约而言是否构成有效的承诺,从而
缔结有约束力的契约,即使那封信在邮递过程中已经遗失,
自始不曾寄达受件人”。法院认为契约有效,因为发信行为无
异承诺。这项判决涉及了一种法律上的见解,即接受要约得
以承诺函之寄发为之,这种见解为制作判决所必需,因为倘
若没有它,法院就不能认定契约成立。因此它就是这个例子
中的“判决理由”。
      不过这并不表示,判决理由必须在法院为了将法律规则
适用于特定案例而作的陈述中寻找,因为另外一项既定的原
则是,判例只对其他确实相似的案件才有约束力。对于那些
并不完全相似的案件,法院必须根据本章中前面讨论过的方
式作一选择,决定是否把类推法延伸到那些与过去裁判的案
例不完全相同的情况。当然以后的法院在审究早期判决的时
候,或许会发现其中对有约束力的原则说明得并不正确,或
失于宽泛或过分狭隘,因此必须再行解释什么是早期判决中
真正有支配力的“理由”。如果过去的判例,曾被提起上诉,
经历过三次或更多次的判决,而且每项判决都以不同的措辞
阐明何者是有影响力的法律原则,那么这个程序就会变得非
常困难而且复杂。
      此外,后期法院对过去判决所抱的态度也有很大的关系。
它可能对以往判决中揭飨的原则极为心折,愿意将它广泛适
用于任何相似的情况。1932 年 13 上议院以多数决议,规定商
品制造人应尽合理的注意义务,保证产品不致有伤害潜在消
费者的情形之后,产生的结果就是例证。这个判例蕴含的规
则简单而睿智,因此被认为可以适用到最广的范围。由于它
表现了过去立法的真谛,在可以预见任何人的行为将对他人
身体造成伤害的情况下,责成行为人担负一般的注意义务,
所以很快就成为一项原则。相反的是,倘若判例的结果事后

                                                           … 220 … 制作:寒寒

… 页面 224…

法律的理念  '英'丹尼斯*罗伊德

看来难以令人赞同,以后的法院就会尽量使它的约束力,严
格局限于“它本身的情况”,同样的事实,借着精细的区分(对
一般人,甚至对许多法律人来说,这些区分可能只是吹毛求
疵)使那项判例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活动,或是实际上使它无
法存续。譬如英国习惯法中两项行之甚久但不很普遍的原则,
就因为这个方法,而遭到严重的牵制;它们是,在过失赔偿的
请求中,被告本身如果有任何程度的过失促成意外,他的全
部请求权都应丧失,以及主人对于自己仆役因为其他仆役的
过失而致的伤害,毋庸负责。不过,这两项原则在几年前国
会将它们废止时,一直维持着卑微而不稳定的角色达数十年
之久。
      6。唯实主义者的观点
      前面已经提过美国唯实主义者的观念,他们认为探讨法
律,法院所“为”远比所“说”的重要。这种看法,在我们
研究法院如何穿凿附会、敷衍搪塞以避免过去判例中它们认
为不恰当的意旨时,似乎不无道理。而且,虽然这种情形在
美国的法庭记录中比在英国更为明显,但在英国的判例中依
然不难发现例证。英国遵守判例的规定,尽管比较严格,并
没有因此就使这种情形绝迹,因为法院总会保留区别各种案
例的权力,而法律上的案例,好比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