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七书》。这和郭化若分不开。
郭化若附于影印本的代序和今译,“文革”后有单行本,叫《孙子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20世纪80年代还有改编本,叫《孙子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这本书,加上军事科学院的《孙子兵法新注》(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对普及《孙子》起了很大作用。
今天,《孙子》已经是一部世界性的经典。我在外国的书店看书,军事类的书很多,特别是讲兵器,讲两次世界大战的书很多。《孙子》的书,多半是放在汉学书籍类。两者仍有距离,时间上的距离,空间上的距离。如何把中国的经验和世界的经验结合起来,如何把哲理的东西和实用的东西结合起来,还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我也是带着问题学,但只限于讲《孙子》,替大家服务。至于怎么用?那是你们自己的事。
第三讲 (始)计第一(始)计第一(1)
今天,我们进入正题。在以下各讲中,我将带大家,一篇一篇,读《孙子》十三篇。
首先,我想讲一下今本《孙子》的结构。《孙子》的特点是言简意赅,道理深刻,章与章的划分,篇与篇的排列,井井有条。魏武帝曹操说,他看过的“兵书战策”很多,但要说道理深刻,还得属《孙子》(《孙子略解》序)。宋欧阳修也说,“其言甚有次序”(《孙子后序》)。但大家要知道,先秦古书和后世古书不同,很多都是由片言只语、零章碎句拼凑而成,好像“文革”期间的首长讲话,或我这样的随堂讲授,原话语无伦次,记录漫无头绪,不经整理,读不下去,整理得好,条理强一点,整理得差,条理弱一点,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自己动手,一边想,一边写,一边改,按起承转合,一口气写出来的文章。《孙子》古本,内容接近今本十三篇的本子,可能形成很早。银雀山汉简本,和今本大同小异,司马迁也提到《孙子》十三篇(《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但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本和宋以来的本子,篇与篇,顺序不一样。今本排列这么好,肯定是后人进一步调整的结果,我猜,正是曹操整理的结果。因为今本的最早来源,就是曹注本。曹注本就已如此。当然,这话也不能讲死。没准儿,曹注以前,就有好几种排列,今本这样的排列已经存在。
今本《孙子》和简本《孙子》,篇次排列不同,哪个更早?当然是简本,但要说哪个更有条理,还是今本。过去,研究校勘学的人经常说,好的本子,应该是汇集众本,校其异同,择善而从。这种看法并不对。因为很多人讲的好不好,主要是指文章的条理。其实好不好和早不早,完全是两回事。要讲条理,今本多比古本强。
我们这门课,重点是讲今本,当然是按今本的顺序。我觉得这个顺序,比银雀山汉简本要好得多,更有条理。
银雀山汉简本是分上下两部分,从篇题木牍看,似乎前六篇为一组,后七篇为一组,其排列情况,我分析,可能是以《计》、《作战》、《势》、《形》、《谋攻》、《行军》为一组,《军争》、《实虚》、《九变》、《地形》、《九地》、《用间》、《火攻》为一组。古书著录,《孙子兵法》的传世本,曹注本有一卷本、两卷本和三卷本,一卷本是不分卷,两卷本是分两半,三卷本是分三部分。其他各家的注本也是分属于这三种。银雀山汉简本,可能是两卷本。今本,三大版本,都是三卷本。
古人编书,常把道理最深、内容最重要的部分编为内篇,其他编为外杂篇。我也把《孙子》分成内、外篇,参考上面的两卷本,把它分为两部分,每一部分,再各分为两组:
(一)内篇。
(1)权谋组。包括《计》、《作战》、《谋攻》三篇。
(2)形势组。包括《形》、《势》、《虚实》三篇。
(二)外篇。
(1)军争组。包括《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五篇。
(2)其他。包括《火攻》、《用间》两篇。
这是从内容上划分,不是按篇幅大小,一切四份。要说篇幅,军争组最大。
上面四组,内篇两组,侧重军事理论,权谋组以战略为主,形势组以战术为主;外篇两组,侧重应用和技术,军争组是讲如何带领军队开进敌国的各种具体问题,如协同、地形等问题;其他组,是不好归类的两篇,也可视为杂篇。
我们先讲第一组。
这一组是讲权谋,即兵书四种中的第一种。权谋是从战略角度,统观全局,讲军旅之事中最大最大的大道理。这些大道理,放在第一组的三篇,不是从概念到概念,而是选择比较直观的描述,即“战争三部曲”,先讲庙算,再讲野战,再讲攻城,用过程描述来展开其想法。庙算是出兵前的事,野战、攻城是出兵后的事。军队开进敌国,先野战,再攻城。这是全过程。
第一组和权谋有关,我先讲一下权谋的概念。
班固《汉志·兵书略》的解释是:
(1)“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这段话,语出《老子》第五十七章。意思是说,治国要用正常手段,不能用阴谋诡计。什么事才用非常手段?那是用兵。这是老子的话。它抓住的东西,是战争中最本质的东西,即克劳塞维茨给战争下的定义: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是以政治为前提。政治是“正”,战争是“奇”。“奇”是以“正”为前提,“正不获意”,才用“权”(《司马法·仁本》),“权”就是“奇”。战争后面的政治,它的意图,都是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战而屈人之兵,不战而屈人之兵,都是要让你受委屈。屈,当然不可能是心甘情愿。你费尽口舌,好话坏话都不听,软硬不吃,只好动粗,先礼后兵、以剑代笔。这是第一点。
(2)“先计而后战”。这是概括自《孙子》。《孙子》第一组讲“战争三部曲”,就是庙算先于野战、攻城。《兵书略》以权谋为第一,权谋类以《吴孙子》为第一,《吴孙子》以《计》篇为第一。《计》篇之后,继之以《作战》、《谋攻》,就是这样安排。这是第二点。
(3)“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即权谋类还有综合性,这也是《孙子》的一个特点。兵书四种,权谋第一,它不光讲大战略,还讲战术应用和军事技术,有理论性,也有综合性。其他三类,形势、阴阳、技巧,《孙子》都有。《孙子》十三篇,《计》、《作战》、《谋攻》讲权谋,《形》、《势》、《虚实》讲形势。《军争》等五篇讲地形,《火攻》讲时日,则与阴阳有关。《孙子》佚篇和孙膑的兵法,也是四种内容都有。
第三讲 (始)计第一(始)计第一(2)
《汉志》的兵书四种,权谋类,书最多;其他三类,大多亡佚。《孙子》是权谋类的代表。要学权谋,得读《孙子》,要学形势,也得读《孙子》。阴阳、技巧,《孙子》也涉及。
这三条,计的概念,是关键的关键。计,本身就是权谋,就是“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的体现,就是囊括兵书四种的概念。
计是总体,也是局部;计是开端,也是结束;计是理论,也是应用。
计贯穿于战争全过程。《孙子》的每一篇都贯穿着计算。
权谋和形势不同。二者同属兵略,都讲计谋,但计有大计,有小计。权谋是大计,形势是小计。前者是战略,后者是战术。用医书打比方,权谋是医经,形势是经方。医经有理论体系,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对症下药,开药方,而是从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虚实,讲“百病之本,死生之分”,侧重生理和病理,但也包括各种治疗手段(《汉志·方技略》)。
讲过这段开场白,下面让我们具体讲一下《计》篇各章的内容。
我先解释一下《计》篇的篇题。
古书题篇分两种,一种是拈篇首语,用文章开头的一两个字作篇题。篇题只是符号,和内容无关;一种是从内容概括,以主题命名。《孙子》的篇题是后一种。
前面,我已讲过,今本《孙子》分两大系统,三种版本:影宋本《魏武帝注孙子》、宋本《武经七书》是一个系统,宋本《十一家注孙子》是一个系统。下面,我是以第一种本子为底本,改动只限于明显的错字,而且是用()号括注原来的错字,小一号,而把改正的字或补出的字,括在〔〕号内,放在后面。上面的题目,我是这么标。这是中华书局“二十四史”标点本采用的体例,但我把破读的字括在()号内,则不用小字,请注意。《孙子》各篇的题目,《计》、《形》、《势》,上述三个本子,有点不一样。宋本《十一家注》作一个字,其实是古本原貌。影宋本《魏武帝注》、宋本《武经七书》,《计》作《始计》,《形》作《兵形》,《势》作《兵势》,它们的第一个字都是后人加上去的。
“计”,从字面上讲,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计算”。它既可以指计算的行为本身,当动词用;也可以指计算的结果,即谋略,当名词用。更准确地说,它指的是此篇结束时说的“庙筭”。“庙”是庙堂,《九地》篇叫“廊庙”,是国君议事的地方。“筭”则是指在庙堂上进行的计算。古代庙筭是用一种叫“筭”的工具进行计算。筭是一种专门为计算制造的竹木或骨制的小棍。这种小棍,也叫筹或策。《汉书·律历志》说算筹长六寸,径1分,约合138厘米长,023厘米宽。战国、西汉的算筹,出土发现,一般比较短,只有12—13厘米,合汉尺五寸多,即大约半根筷子那么长,但没有筷子那么粗。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