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统典型的北大宿舍却不是三院,而是东西斋。东斋的院子不大,房舍较小,格式很简单,一排排或朝南,或朝北,都是一房间住两个人。位置在一院西墙外,大门也是向西开的。房间比较小,两人住勉强的还算舒适。仍是白被单中悬,隔成两个转不过身来的狭窄长间,但房主人却以此为快。据说有同屋四年,见面只点点头儿,一句话没说过的。    
    西斋在二院旁有极深的过道,两边一排排的房子分作天、地、元、黄等字号。房间较大,在新宿舍未完成前,是最好的房子了,也是一间两人。这里隔离的工具却是大书架。门背后就是古色古香的大尿桶。从过道一直进去,可到食堂。    
    北大的公寓生活向来是有名的,但自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秋,红楼以北的椅子胡同新宿舍“新四斋”完成以后,除了有特殊原因者外,很少住公寓的了。新四斋楼房,男女都是一人一间。    
    蒋梦龄校长为新宿舍费了不少心血。这楼完成之后,北大宿舍乃压倒了燕京、清华。这是四层楼立体式的钢骨水泥建筑,在一院空场的最北头,远看像兵营。里面的格局也很特别,口字形缺了一面半,当中圈住一个空场,楼内自上而上纵切而隔成各不相通的八部分,各有一座精致的楼梯,里面每层七八间,十分适合北大爱好个别发展的胃口。更妙的是一人一屋,偿了几十年来北大同学求隔离的宿愿。每屋附有一小间放箱子挂衣服的暗室。热水汀、弹簧锁,家具摩登舒适,使你完全忘了这是老北大。每一层有一间盥洗室,冷热水管,应有尽有;大小便抽水设备不必说,还分成了坐桶和蹲坑两式,于是“南北咸宜”。光线明亮空气清洁,一切卫生条件都具备了。够资格享这福的是四年级毕业班。    
    中国的“拉丁区”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第三部分30年代北平文化人(6)

    法国巴黎有一个著名的“拉丁区”,是那些“物质贫困、精神富足”的大学生们聚居之处。北京沙滩附近号称为“中国的拉丁区”,这一带有许多小公寓,住着一些不知名的学人,他们大多是北京大学的学生或旁听生。这些小公寓通常是个不太大的四合院,院子里种上点鸡冠花或者牵牛花之类,甚至有口金鱼缸,但多半是并不十分幽美的。正房厢房都分隔成几个小间,里面一付铺板,一张小书桌,两把凳子,洗脸架,还有个小书架。地上铺着大小不一的砖,墙上深一块淡一块,裱糊着发黄的白纸,衬着那单薄、褪色的木器,在十六支灯光下倒也调和。公寓的钟通常比学校的快半点,这样,老板娘夜间好早点关电门。这里物质环境保存着京师大学堂的原状:不干净的毛房,雨季从墙里面往外渗的霉气,每天早晨你得拉开嗓门喊“茶房!打水!”但是先后有过几万人不远千里来到北京,住到这世纪的公寓里,恋恋的住了一年、两年,甚至三年、四年,直到迫不得已,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著名的三老胡同就是沙滩附近的东老,中老,西老三条小胡同,布满了公寓在20—30年代,如果你第一次到北京,冬天的半夜里出了前门火车站,坐着辆洋车在漆黑中摸索到一位朋友住的公寓里,轻轻的推开门,小小的房,小小的煤炉已经只剩下一点烬火,万籁俱寂,一枝短短的洋烛,伴着那位朋友伏案疾书。这幅图画给你留下一个永世不磨的印象。    
    多少无名学者在这里埋头苦学。当时这是一个理想的学习场所,公寓的房钱,好一点的四五块钱够了,差一点的一两块就成,茶水、电灯、用人、一切在内。吃饭,除附近的便宜小饭馆外还有最便宜者,几分钱就可以吃饱。不远处就是窗明几净的北大图书包,欢迎你进去。如果你高兴遛达一下崇祯殉国的煤山,宣统出宫的神武门,供玉佛的团城,和积翠堆云的金鳌玉带桥,你可以走进那钉着九九八十一个金黄钉子的朱红大门,踱过那雕龙舞爪的玉石华表,以一位主人翁的姿态进入金碧辉煌的北平图书馆。    
    而最痛快的是求师。北大的学术之门向贫寒的知识青年开放。你可以去听任何一位先生的课,决不会有人来查问你是不是北大的学生,更不会市侩也似的来向你要几块钱一个学分的旁听费;最妙的是所有北大的教授都有着同样博大的风度,决不盘查你的来历。你不但可以听,而且听完了,可以追上去向教授质疑问难,甚至提出论文来请它指正,他一定很实在的带回去,很虚心的看一遍(也许还不止一遍,)到第二堂带来还你,告诉你他的意见。甚至因此赏识你,到处到你揄扬。这种学生是北大极欢迎的。虽然给了个大好听的名称:“偷听生”。    
    就这样,形成了“拉丁区,最可贵的“区风”——浓厚而不计功利的学术风气。    
    30年代北平一般生活费用    
    据民俗专家金受申先生30年代末40年代初所写的《北京通》连载文章称:“牡丹每朵花价在十银圆上下,一盆三朵,便是寒家一月生活之费。”(金受申《老北京的生活》第10页)。可见,当时北平一户普通人家每月生活费平均只需要30银圆左右(合现在人民币一千元左右)。    
    北平的知识阶层一般比较富裕,四五口之家每月的生活费(伙食房租交通娱乐应酬等)平均都在百银圆以上。    
    全国各地到北平求学者,几年后得到一个大学毕业的资格,生活是不犯愁的。初出茅庐的“文学青年”在北平谋生有一定的困难,但往往能获得前辈学者教授的资助,因为他们富余的钱比较多,支援十来块钱,就能解决大问题。    
    据张中行说:1935年8月中旬他初到天津,在东北角(官银号)饭铺用餐,一菜一汤,主食是花卷,菜是清炒虾仁,七寸盘满满的,味道很好,价1角6分。他和何其芳都在南开中学教师食堂包饭,质量不错,还可以点菜,每盘菜价1角或1角2分。    
    杨沫回忆:1935年她21岁时,和丈夫马健民住在北平一个小四合院里,一间东屋分成里外两部分。  马健民在《世界日报》社当一名小职员校对,月薪20多元。每月房租6银圆,菜金8银圆左右,有时花1角钱买点儿猪肉(1银圆可买7-8斤五花肉)炒菜吃上两顿。她这时已是中共地下党员,生孩子以后,没有工作。全靠马一人收入维持大小三口简朴的生活,手头比较紧。她有时写几篇文章换取稿费,但是发表的不多。    
    30年代北平娱乐场的票价    
    30年代北平最盛行的娱乐享受是“听戏”(欣赏京剧)。大致说来,名角如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的票价是每张1银圆左右,当时最红的武生杨小楼,票价1圆2角。(北平戏园子和戏院的票价还分几个档次,参看下文。)    
    文明茶园,位于前门外西珠市口大街路北,煤市街南口外。票价:戏场散座每人铜子儿16枚(合4分钱,1分=4枚铜子),茶水钱4枚(合1分钱)。池子内都是圆桌,每桌1银圆可坐6人,每人约1角6分钱;茶水和椅垫钱铜子24枚(合6分),即每人4枚,约1分。以上说的是楼下男座。楼座正楼、东西楼大包厢是头等,每间4银圆,茶水椅垫40枚(合1角钱)。二等包厢(靠北边小包厢)每间3银圆,茶水椅垫40枚。正楼包厢后是正桌,可坐6人,每人30枚(合7分钱),茶水椅垫钱24枚,每人6分钱;东西楼包厢后是散座,每人铜子儿30枚(合7分钱),茶水椅垫钱4枚,合1分钱。    
    也就是说:连戏票带茶钱,最便宜的楼下散座每人5分,正桌每人1角7分,楼上散座每人9分;比较贵的楼上包厢,每人6角到1圆左右。(当时国币1圆=今人民币30元。)    
    天桥大棚    
    北京城前门大街南面就是天桥。清代以来,有许多贫苦艺人集中在此卖艺,五方杂处,戏园子、杂耍场、书茶馆、落子馆等约200多处。这是社会底层的娱乐场所。    
    30年代天桥兴建的演艺场有天乐园、小桃园、万盛轩、丹桂茶园、小小戏院等。一般用方木搭架,篱笆抹灰为墙,顶上覆盖瓦楞铁或铅铁板,仍然是棚式结构。可容纳三五百人。棚内一端堆土成戏台,观众席设茶桌长凳,供应茶水、小食品、手巾把,与大戏园子类似。门口设五彩牌楼,进门收钱,开场时铜子60枚(合1角5分),中轴减为40枚(合1角),到大轴时只收20枚(合5分)。设备简陋,收费低廉,演出辛苦。然而天桥娱乐场出了不少名角大腕、天才艺术家,如荀慧生(白牡丹)、新凤霞、侯宝林、雪艳琴、月明珠、李桂云等。    
    哈尔飞大戏院    
    位于北平西单刑部街的哈尔飞大戏院,于1930年9月开始营业。    
    1930年11月22-25日,黎锦晖率领上海市明月歌舞剧社来北平首演于哈尔飞大戏院。每场票价3角、4角5分、7角,包厢3银圆、4银圆(每人1银圆)。这是儿童歌舞剧目在北平舞台上首次展现。    
    1938年1月6-22日,哈尔飞大戏院举办17天曲艺杂耍大会,票价1角5分、2角5分。由于上座率很高,22日以后继续上演。3月又举办一台曲艺杂耍大会,票价1角5分。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第三部分30年代北平文化人(7)

    北平电影票价    
    30年代北平的著名电影院有开明、新明、真光等。    
    开明(吉祥)电影院是一座大众化的电影剧场。从1921年2月初北京《晨报》登载的广告可见,东安市场开明电影院(即吉祥剧场,设在吉祥茶园内,白天演戏,每晚放映影片两场),第一场7-9点,第二场9点半-11点半。票价:正面包厢七座4银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