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板据说自光绪年间就包下来了。的确是价廉物美,以小盘小碟小馒头出名。馒头两个对粘在一起,不知怎么蒸的。素菜4分一碟,很好的荤菜8分一盘。因为碟小,所以可多叫几样,不像别家大盘的单调又浪费。三院有他的分号。但包饭确有不便处。譬如住在三院,每天到一里路外的一院上课,或一里半外的二院去实验;更何况有时还到更远的北平图书馆去,赶回来的车钱就够在外面吃一顿了。
谢兴尧回忆说:北大红楼即文科第一院所在的汉花园,有学生宿舍东斋,东边“便宜居”饭馆,是四川人开的,那里的包饭每月9圆,每餐合1角5分,还可吃米粉肉、炒肝尖等荤菜,总是两荤一汤,至今思之,不禁神往。如果常去北平图书馆,定会在那桌子擦洗得发亮的食堂(称得起模范食堂!)内享受那2角钱一顿的两菜一汤,大蒸糕和米饭。
在大学附近,零吃方便而价廉。最便宜的一餐1角钱也可果腹。刻苦的学生,只要自己笔下能写,或者在中学教几点钟的课程,或者弄到家馆(家庭教师),他可以不靠父母供给,生活也不至于恐慌。
沙滩红楼周围的小饭馆星罗棋布,不下二三十处。自西往东:有二院对面的华顺居,景山东街东口内路北的德胜斋(回民或称教门馆子),东斋北侧的海泉居,斜对面的林盛居,沙滩西端路南的切面铺,一院对面的川菜馆。此外江苏馆,湖南馆,北方馆应有尽有。
海泉居最贵的一道拿手好菜是“炒腰花儿”一客4角钱。普通客饭一荤菜(如特色菜“张先生豆腐”之类)一汤,花卷米饭管够,卖1角5分至1角8分,已经很不错;面食更便宜。10个水饺4分钱;10个肉馅饼8分钱;最经济是三碗面皮6分。
脍炙人口的是德胜斋的烧饼和炖牛肉,切面铺的烙饼和肉片熬白菜豆腐,林盛居的张先生豆腐。30年代的北平饭馆,以姓氏命名的美食有三种:张先生豆腐,马先生汤,胡博士鱼。据《石屋余渖》自述,中山公园长美轩的“马先生汤”为马叙伦首创。“胡博士鱼”传说为胡适之所创,在王府井的承华园(后改名安福楼),其法为鲤鱼切丁,加三鲜细料熬成鱼羹。至于“张先生豆腐”是沙滩一带的名菜,几乎家家有,而不见于其他地方。菜里有笋片,推想首创者张先生是南方人;公认美味,1角6分一盘。
还有另外一种吃法。如果没有课,在学生宿舍看书不愿出门时,每每拿一角钱叫工友出去买10个包子或烙两张饼加葱花麻酱。分外节省时间,还香了一屋子。
大学生有时出去改善生活。可以到西单,甚至前门外,实际上常往东安市场,因为离得近,还可买其它用品。东安市场饭馆不少,高档次的有森隆、五芳斋,低档次的春元楼、俊山馆等,中等偏上的有润明楼和东来顺(回教)。到润明楼,吃豆沙馅包、红烧肉条,很美。最常进的是东来顺,它生意做得活,比如20个羊肉饺子8分钱,加一碗小米粥1分钱,共9分钱。羊馅饼或牛肉饼,1角多钱,很好吃。再提高些,三四好友登楼喝几两,下酒之菜酥鱼、酱肉腱子各一盘,价钱都是1角6分。料上等,工细致,味道绝美。还有几分钱一碗的酸辣汤(内有鸡血条和豆腐条)和不要钱的高汤,上好的是鸡鸭汤撒豆苗,可惜后来绝种了。秋天涮羊肉上市,东来顺楼上挤满了学生,一圆钱可开一桌,饱餐“涮锅子”。又鲜又嫩的羊肉,物美价廉,人人倾心向往。前门外致美斋是有名的美食馆子,10人聚餐,总共化费只有10圆左右,平均每人摊一块银圆,很满意的享受。(据1940年12月《宇宙风乙刊》第34期,1944年1月《天地》杂志第4期,1944年10月《东方杂志》40卷20号等史料整理。)
大学生租房自住,还可以自做自吃;但人数不多。北京有一句俗话:千算万算,不如起火做饭。30年代物价低,香油与上等鲜猪肉等价,都是1圆钱4斤半,或每千克4角4分。比如三四个人吃炸酱面,自做肉丁炸酱一碗,5分钱就够了。红烧肉3斤下锅,成本不到1块银圆。缺点是要自付劳力,不怕麻烦。
早点则有三种吃法。上等的在一院红楼对过吃那5分钱一件的西点,喝牛奶可加糖。中等的在西斋对过面包铺喝豆浆或西米粥,吃豆沙、山楂馅儿面包。下等的在沙滩路口,有一位和善老头挑担子卖3大枚一碗的杏仁茶,这浓腻香甜的杏仁茶啊,配着那才炸出来的焦黄果子夹热烧饼。……它点缀着北平,点缀着大学。
周末逛商场和戏院
星期六或星期日的下午,在东安市场里、丹桂商场的书摊上,有不少的大学生沉迷在书堆里翻来翻去,犹如发掘宝藏一般。
有些学生却似毫无目的在市场的人群中闲逛,那里有馥郁的香气使人陶醉,珠光宝影使人目迷;还有婉转缠绵的大鼓书,有锣鼓喧天的京戏;有咖啡馆,有弹子房,有棋社……
北平影戏院也不少,有真光、光陆、平安、飞仙……学生影迷,每当星期假日都争先恐后在那里钻动着。
大学生的住宿
老北大多处宿舍,登记后听候分配,久就可以得到。住学校宿舍有优越性,不花钱,没有飘零之感。宿舍也可以分级别,评家的标准是两个:一是宽敞或拥挤;二是方便不方便(上课、吃饭等)。女生少,住宿也就成为女尊男卑,突出的表现是女生一个占一间,男生就不成。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第三部分30年代北平文化人(5)
录取之后,分得宿舍之前,有一段时间只能住“公寓”这种专为学生准备的特殊形式的住所。它的性质既不同于旅店贵,住客常来常往;公寓则以月计,价钱便宜,如果不见异思迁,可以连续住几年。租民房,北京有不成文法,要成“家”,至少夫妻两个,房租也以月计,要有铺保(某商店担保能准时交租),不管租几间,都是室内空空;公寓则租给单身学生,室内有桌、椅床等用具,还供应开水,有伙计料理些杂事。显然,学生如果不能挤入宿舍,公寓就成为理想的住所。公寓有明和暗两种。明的挂牌,如银闸北口内路西那一家,门口就有牌匾,曰“大丰公寓”。暗的没有牌匾,经营方式则与有牌匾的相同,常在沙滩一带混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出。明暗相加,沙滩一带的公寓,总不少于二十家吧,哪里有这样多的学生来往?是因为没有归宿的文化青年不少,都集中在这一带。这样,住公寓,除了每月掏2…3圆房租之外,也会带来学校宿舍所没有的好处,一种是私有一室,多有自由;另一种是可以山南海北的交朋友。大丰公寓的主人姓刘,瘦高,严谨,没见过他有装扮的笑容。照料的伙计未成年。房子虽然在街西,布局却也是坐北向南,分里外两个院子。外院西房最北一间,面对街门,出门右手有老槐一株。
租住民房,因经济能力的大小可以分两类,独院和杂院,北京习惯称后者为大杂院。有力住独院的少数;尤其学生,有资格租民房,也只住杂院。这会随来多种麻烦,其是还没有内装修,但也要打扫打扫,窗,顶棚,不完整要糊。清洁了,如果没有家具(包括做饭用具)还要买。都齐备了,迁入,就要间或买米面,常买菜,每日围炉,为三餐劳累。幸而北京人情好,杂院人多,总会有精力有余的二大妈来帮忙,至少是闲扯张家长,李家短,听听也不坏。与学校宿舍和公寓相比,住民房是由山林迁往闹市,但正如西谚有云:“我也知道清水好,可还是常在浊水里走。”
1931年朱海涛、张中行所住北大宿舍,是离沙滩红楼较远的第三院口字形楼,但也有优越性,是离东安市场近,吃东来顺,到丹桂商场买书,都方便。在一院和北大三院。都有球场,到冬天,红楼后面还有冰场。
一年级新生的公寓生活维持到11月底,冒着大雪迁入三院为止。
北大三院那时已经调整,除了少数储藏室外,整个划作一年级和研究生的宿舍。指定了乙巳楼(入门正对面那建筑,在网球场边上的)给研究生,其余工字楼等归一年级住。工字楼本来是课堂,房间很大,住上8人至10余人还很宽裕。每人一桌、一榻、一凳、半个书架。不过有一点很特别,屋子里常常纵横交错像演话剧似的挂了许多长长短短高高低的白布幔,将屋子隔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单位,这表示北大人一入校就染上了个别发展的气味了。
乙巳楼是上下南北共四间大屋子,各用木板隔出6小间来。每人一间,一个炉子,但板子只隔了一丈来高,上面仍是通的,“鸡犬之声相闻”。所以大家就索性利用这空间,隔着好几间屋子,打起无线电话来了。不过这6间房经常总有好几位缺席。
电类用得非常痛快,从公寓老板的压迫下解放出来,像报复似的买了最亮的灯泡点。亮得怕伤眼睛,于是高高地吊起它来。熄灯在每晚12点钟。
厕所却不敢恭维。盥洗室较可满意,在工字楼地下室,有冷热自来水,可以自己取用,不必像在西斋那样老爷味十足的喊“茶保打水”!
到季节时,三院的网球场上生意很好,但背后大操场上却很少见人打球。住三院的同学,真正的活动中心还是在大红楼。操场旁那座礼堂,一到开会时,雄纠纠的纠察队拦住三院门,更有时包围圈外再有大包围圈(北平市警察宪兵和二军的官兵)。那回纪念郭清的棺材就是推倒了操场的墙,才从孔德小学的大门突破包围抬到南池子口的。
正统典型的北大宿舍却不是三院,而是东西斋。东斋的院子不大,房舍较小,格式很简单,一排排或朝南,或朝北,都是一房间住两个人。位置在一院西墙外,大门也是向西开的。房间比较小,两人住勉强的还算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