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细节决定成败2-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点,从管理的角度来讲,导游现在的素质提升,必须通过手册来解决。手册包括什么呢?包括怎么说话,怎么走路,在什么情况下怎么处理,应急处理方案……这些东西都是领导应该给导游详细做出来的。这种手册规定得越细,我们的导游就越规范;我们的导游越规范,游客越尊重你,矛盾就越少。事实上现在很多常见的错误,是我们管理者可以消灭在导游没有出门之前的。 
  第四点,我并不赞同导游一定得年轻人来做,更不一定是青春美少女。导游的职业要求某些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多数导游遇到知识型的游客提出稍微深入一点或展开一点的问题就哑口无言,一筹莫展,往往只会死记硬背导游词,也不管导游词是否已经严重过时。重要的景区,特别是重点古迹,能否让一些退休的老教师去做,他们可以承担重点游客的导游的任务。像我老家九江庐山风景区的白鹿书院,就应该高薪聘请九江学院有国学功底的老师和教授来担当特别导游。 
  (根据深圳移动组织的商务论坛问答记录整理)问题6:您认为中国目前不存在管理科学,而急需管理人才,那么大学教育应如何培养学生?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什么素质? 
  答:我现在是六所大学的特聘教授或客座教授,严格来说,就是大学的临时工,因为是两年一聘的。我确实思考过大学教育该怎么做,这个提问的人不知道是不是大学的老师,如果是大学的老师或者大专院校的管理者,关于这个问题,我想给你四点建议。 
  第一,在校大学生学管理,首先要让他拼命背名词解释。没有什么好的理由。如果学管理专业,能背200个管理学的名词解释,就很了不得了。他背多了之后,一定会琢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慢慢琢磨,琢磨不懂再找老师,慢慢地就会理解其意思,我觉得这个死板的做法是很重要的。 
  第二,大学的老师应该尽可能花时间到企业去兼职。这种兼职我觉得不应该少于你教学工作1/3的时间。不能光跑到企业搞一个调查就回来了,这没用。当然你如果专门研究营销市场学的调查部分,你去做调查,一个月做一个礼拜,好像还可以。但是大部分的教授如果只是到企业去晃一下,走马观花,这样对教学与学术研究根本没有什么作用。而且我建议最好去任实职,不一定要任很高的职,要实实在在的职务。不要认为教授至少要任副总,你可以先任销售部的一个区域经理,当然你还可以配一个很好的副经理,甚至你自己当副经理,也是可以的。这样认真做点事情,那你对管理的感受,将不再是纸上谈兵了。   
  问答录:对话汪中求(4)   
  第三,大学生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接受社会的锻炼。现在大学生锻炼的时间太少了,只是寒暑假出去蹓跶一下,我认为根本没有用。请大家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的医学院学生出来,都比较受欢迎。为什么呢?因为医学院的学生,一般都读五年,五年当中最后一年甚至一年半是在做临床。但是我们学管理的学生,从来不去“临床”,只是毕业前有二三十天到企业去“混”一下,有什么用呢?管理系的学生要拿出一年左右的时间到企业去。当然也可以分成几段,实实在在地去做一些非常具体的事情,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就可以干,比如先做业务员,回到学校之后学营销,这时已经有初步的实践经验,学习起来也就比较容易理解。因此我们应该增加大学生在社会上锻炼的机会和实践的时间。 
  第四,大学的课程要赶快改。现在很多大学的很多课程完全不实用,教育体系明显存在设计不足的问题。一些大学设计了三类课程,就是必修课、选修课和公共课。比如说,我们的团队经过研讨,觉得学生毕业与走向工作岗位之间,有一大块知识和技能空档,于是组织了36门课程,一门课程最多四个小时,最少两个小时。在餐桌上的礼仪就是一门课,要教会大学生基本的礼仪。有的大学生毕业后,跟着老板见客户,怎样帮人家倒酒,走路该走什么位置都不知道,显得傻乎乎的。事实上这个孩子很厉害,发表过论文,甚至还拿过优秀奖,还是三好学生呢,但是很多看似鸡毛蒜皮的事情他根本就不会,因为学校没有教过他。因此,应该开设更多的学校与社会相衔接的课程。企业招人,总是要加一个条件,那就是三年以上工作经验。请大家注意,为什么加三年以上工作经验?主要是具备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已经对社会有基本的了解,能够适应社会,并且知道遵守社会的一些规则,能熟练处理一些“小事”。这种认真的态度和规则的意识,就是企业最需要的,而不仅仅是你的专业知识。 
  我女儿现在是大三的学生,对于她的社会知识的积累,我给了她36条建议,我觉得对她与她同龄的年轻人也应有借鉴作用,大家可以参看我的新书《细节决定成败Ⅱ》中的附录二——《给女儿待人接物的36条建议》或我的新浪博客2007年2月15日之博文。 
  (根据珠海精细化管理培训的问答整理) 
  有些不发达地区可以从乡间小路直接进到高速公路,但管理阶段则不可能如此跨越,基础管理无法绕过。 
  ——汪中求     
  第三章 如何做好细节   
  如何做好细节   
  在《细节决定成败》中,我用了18万字、80个案例,试图告知读者细节的重要性,实际上说的是一个人务实的态度、追求完美的立场。书出来以后,很快有了台湾的繁体版,继而被输出到了越南和韩国,韩文版把这个题目译成“细节的力量(Power of Detail)”,虽然少了点冲击力,但似乎更加准确。细节有哪些功能?如何实现这些功能?怎样发挥细节的威力?的确引人深思。下面,我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讨论“如何做好细节”这个问题,重点从部分企业的细节管理实践、高层管理人员借助规则做细节、对中层做细节的建议、细节习惯的训练这四个方面去谈。   
  一、简单不等于容易(1)   
  ——企业细节管理的实践 “细节决定成败”既非一个科学论断,也远非一门管理学科,它仅仅是一种观点、一种理念;《细节决定成败》既非一本工作指导书,也远非可操作的细节管理的手册。但在中国大地上,确有一些企业在细节管理上已走在了前面。 
  “《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只要识字的人都能看得懂,但只有德胜的人会领悟到这里边的深刻道理。”这句话是德胜(苏州)洋楼公司的老板聂圣哲先生说的。于是,我们不能不去考察德胜公司,不能不去接触德胜的人。 
  德胜是苏州工业园区的一家专业从事美式木制洋楼建造的公司,公司的经营状况用聂圣哲的话说是:“现在的生意好得不得了,好得很有压力,好得我许多电话不敢接。”“今年和明年的工资奖金都是没有问题的,即使不干活,也能发得出去。” 
  有一家客户,很多同行派人在客户附近的酒店蹲守。有的住了一个多月,连客户面都没见上。而德胜接洽此业务的王专员一去,客户决策层的高管亲自开车,陪着王专员去澳门喝早茶。如此礼遇,难道德胜改写了“需方市场”的游戏规则和现实格局? 
  经营到这种程度的公司实在不多见,那么,它的优势在哪儿呢?还用聂圣哲先生的话来回答:“他们(指竞争对手)用劣质的材料跟我们打成本仗,我们不怕,所以我们成功了。如果真遇到一家像我们这样水平的公司跟我们打成本仗,我们就害怕了。”也就是说,德胜公司靠的主要是货真价实、优良品质带来的市场稳固,靠的是管理水平胜出竞争对手一筹。 
  当我认真考察了德胜之后,我就很有把握地说,其他同行在管理上达到和超过德胜的水平,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因为他们的管理已达所有程序、环节的末梢,他们深谙细节管理之道。我先罗列一些现象给各位看看,然后再来讨论这些现象背后的企业文化。 
  在德胜所有新员工(35岁以下)不管什么学历,都从打扫卫生开始,不是一两天,而是两三个月,不是一般的扫地,而是按五星级酒店服务员的要求完成小区内、洋楼内、接待客房内的保洁工作。这样在心态上就能够锻炼员工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透。 
  德胜的员工每天早上都要默读一句话,“我们实在没有什么大本事,我只有认真做事的精神”。每个员工都相信,只要你认真了,你就有可能成为这个国家的第一名。所有的管理人员工牌上都有一句话,“我首先是个出色的员工”。一位同聂先生相识二十多年的老员工同我讨论这一句话时,很不好意思地跟我解释:“我的工牌上没有这句话,我是不合格的员工。当然,我的岗位在塞奇工作室,是聂先生的另一家文化机构。” 
  德胜的干部每月换岗一次,把管理工作交出来,手机存放到办公室,实实在在做一个小兵,拿工具做小事。我考察德胜的时候,适逢公司的财务总监轮岗,她在波特兰小街(德胜洋楼的示范小区)的街区马路上扫地。第一眼见她,我还以为她是外来的农民工。 
  聂圣哲自己做事也常常是“这个事情我在电话里说不清,我要到现场来”。到现场给下属做示范,交代清楚,直到下属满意才离开。这种工作态度已成为德胜干部的工作作风。 
  德胜还成立了程序运作中心,据我所知这在中国企业中是第一家,这一群人别的什么活都不干,只管所有员工是不是按程序做事。不管你是什么职务,资历多老,不按照程序做事就一定处罚。德胜认为,一件事即使做成了,如果不按程序做,也等于没有成功,即使执行程序有一些浪费也是必需的。开车系安全带是程序,一生系几千次安全带,可能没有一次派上用场,但一旦产生作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