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侯门嫡女如珠似宝-第2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给他们家增加多少的人脉和资源。
  王姒宝话说的直白,甚至有些功利在其中。不过王子义和王裕洵听着却是十分的舒坦。都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他家宝妹就是不一样,即使出嫁了还能为娘家着想。
  按理来说,这是这个时代出嫁女的大忌。
  这里讲究的是出嫁从夫。也就是说女子出嫁后应该完全听从夫家的命令行事。和娘家几乎就属于画上句号了。
  但王姒宝个人却觉得有些女人嫁出去之后不想着娘家这点真的有些蠢。这里的现实是女人娘家地位的高低实际上会决定女人在婆家地位的高低,会直接关系到女人在婆家生活的好坏和话语权。
  不过王姒宝现在嫁的婆家可以说是韶国目前最高的了,自家娘家也唯有造反方能超过婆家。当然那个想都不用想了。这就注定了,她娘家无法用自家权势和地位去碾压婆家。
  但是如果自家娘家在韶国地位高,有一定的话语权的话,外人就是想要给她添堵都要考虑考虑。最直接的添堵方式当然是给朱临溪送人,送各种各样的女人。
  虽然目前没人这样做,但不代表没人心里这样想。假如朱临溪他们一家地位再进一步的话,就会有人以什么为了充盈后宫,为了皇室开枝散叶这样的借口,正大光明的给朱临溪添人。虽然朱临溪不可能要,但是只要有人这样说和这样做,估计不管哪个女人听到后,心里都不会太舒服。
  王姒宝倒是要看看,他们老王家如果在朝堂上跺跺脚都要抖三抖的情况下,到时候谁还会有那样大的胆子敢提出来?只要有人敢提,王姒宝就敢给那家添人,直到把他们家的后院闹个鸡犬不宁才考虑要不要罢手。
  王子义可不知道自家小女儿还有如此凶残的一面。他在仔细想了想王姒宝的提以后,点头表示赞同:“这个建议不错。但是如果要建立书院的话,最好不要以我个人的名义建,还是以咱们老王家家族的名义建比较好一些。”
  朝堂上规定做官的不能经商,但是开书院却不在此范畴。虽然开书院同样是赚钱,但是其性质在外人看来却完全不同。不但不让人觉得市侩,而且还会被人所尊崇。
  王子义之所以不计较个人名利,为的不过是给家族挣名分,挣产业,给子孙后代铺路。
  “嗯。但是还是要打着爹爹的名号行事才行。建书院的话,好多人都是冲着大儒的名号才会去的。而爹爹在文人中的名声才是咱们建书院的根本。”
  王子义了然的点点头。接着又询问道:“那这个书院你想要谁来管理?”
  王姒宝很快便给出了答案:“我想要让六堂哥来管。他的性子不够圆滑,不适合官场。当个山长、院长(古代校长)倒是个不错的选择。”
  王裕洋人为人耿直,社会经验也不多,属于书呆子类型。如果真的让他进入官场的话,未必是好事。弄不要还要成为拖后腿的,猪一样的队友。
  “我觉得宝妹这个提议不错。老六还是做这个比较合适。”王裕洵立马赞同道。
  “嗯。这个提议我也赞同。”王子义开始的时候是想要让王裕洋有机会的话去翰林院。现在想来这样也好,只需要给他弄个官身不是白丁就好。
  王姒宝又继续道:“另外,除了大的书院,我还想要多建立一些教的内容简单一些的学堂,让更多的人能够读书认字。”她又进一步解释道:“这样的学堂不是为了培养人去考科举,就完全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识文断字。等将来有什么政令下发的话,能让更多的百姓们看的懂,这样更有利于政令的实施。”
  “说说你具体的想法?”王子义对此相当的敢兴趣,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王裕洵同样感到这件事如果真的成功的话,对自己也是十分有利的。
  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正因为王裕洵和王子义现在身份的特殊,所以对涉及老百姓和涉及到教育的话题都十分的感兴趣。
  “这个我想过,咱们也不用一下子投入很多,也不需要一下子建立很多这样的学堂。毕竟有很多人未必能够认识上去。咱们先慢慢来,可以先找一些试点的地方试验着进行。如果农忙的时候,让老百姓放下手中的活去学习的话,他们肯定不干。在他们看来,都养活不了他们自己了,学那些个还有什么用?但咱们完全可以在冬天农闲的时候安排他们学习啊。”
  “宝妹你继续说说看。”王子义用鼓励的语气说道。
  “好。我就想啊,这一只羊是赶,两只羊放,一群羊不还是放吗。如果为了每年冬天农闲那一点时间教大家认字的话,不需要去建什么屋子。据我所知,一般大一点的村子里都会有祠堂之类可以容纳全村人聚集在一起的地方。咱们到时候只要安排人在那里教大家一起认字不就成了。这样一来还省下了不少不必要的开支。假使这件事做不成,咱们也不会损失什么。”
  做这件事,王姒宝也没有什么把握。因此,不得不考虑其后带来的风险。
  “我刚刚也说了,咱们建这个学堂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人成才,考科举,只是为了能让更多的人识字、认字。当然,这些人当中如果有好的苗子的话,咱们家也不妨出资去供他们到咱们家建的大书院中念书。但对于那些没天分的人,咱们也不要抱太高的期望,觉得一教他们就必须会。这个咱们派去的人一定要有这个认知才行。对他们咱们不妨多教几次,教的进程可适当的放慢。还有就是如果那些人一次学不会,就让他们学两次,两次学不会,就让他们学三次。这样的普及教学咱们每年都要搞。并且要一直延续下去才行。”
  说白了,王姒宝就想搞个文化下乡的工程。至于说其中会用到的书本、纸笔,王姒宝打算给表现好的人以奖励的形式下发。不一定要所有的人都会写,只要能认识就好。
  另外,有很多的孩子就是因为从来没有学习的机会,所以错过了念书的最佳年龄,从而一辈子碌碌无为。没准通过这样的方式,还真的能发现很多有学习天分的孩子。如果真是那样的话,王姒宝不介意掏钱,供这样的孩子读书。
  “这个建议也相当不错。想来宝妹有这样的想法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见王姒宝点头,王子义继续说道:“但做起来可不是那么容易。不过既然你和溪哥儿有自己的封地,不管将来你们去不去封地,咱们都可以拿那里来作为试点。”
  做什么事如果没有把握的话,可以选择小范围进行尝试。这个概念是王姒宝给自家人一点一点灌输的思想。现在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王子义说完,看了看王裕洵。
  王裕洵点点头道:“这个建议确实不错。我相信,不管是谁带的这个头,将来都会有得到全天下老百姓认可的那一天。这也算是为了林溪父子和咱们一家收买人心吧。”
  呃?这话好像比自己说的还要直白啊!想的也长远。

☆、第二百九十五章商议(三)

  “还有吗?”王裕洵开口询问道。
  “呃?差不多了吧。”王姒宝想了想,突然想到差一点把正事给忘了。于是赶忙道:“我其实这两天想的最多的反而是三哥你这块儿势在必行的吏治改革。”
  王裕洵点头道:“嗯。就像当年我参加会试考试时出的那道会试题。我和爹爹在来的路上讨论的最多的也是吏治改革。”
  “那你和爹爹是如何想的?不要光指着我说。我在这方面的眼界必定没有你们那么宽。”王姒宝知道自己属于纸上谈兵的选手。她的很多想法大多来源于现代发达的资讯,还有就是小说和电视。
  但关于改革在她的历史认知里,只要关于什么变法的好像发起者都没有什么好的下场。但是一提到历史进步好像又和这些变法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在王姒宝的印象中,第一个变法应该是商鞅变法,后来还有宋朝王安石变法、明朝张居正变法。
  这三个人当中商鞅被五马分尸了,王安石辞官隐退,张居正还能好些,最起码其在位期间受到的待遇比较好,但是在其死后,差一点被开棺鞭尸,家属或饿死或流放。
  这其中尤其以王安石变法最出名。张居正的变法最为成功。
  说到王安石的变法主要是因为国家土地兼并严重,大批农民丧失土地、富豪隐瞒土地导致国库税收锐减、财政赤字。另外,外面还有辽、西夏等少数民族威胁。
  为了富国强兵,王安石和当时的宋神宗一拍即合,随即开始了变法。他提出了像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等等有利于老百姓的政策。但是他却因为触动了地主土豪与官僚集团的利益,最后导致变法失败。
  而究其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吏治问题。他有好的政策,但是下面的人不给力,个个拖后腿,把好好的政策硬是弄成了给自己敛财的工具。
  其实现在韶国处的形势也十分不乐观。韶国地处北方,农民耕种的时间比雍国要短。韶国地广人稀,荒山、荒地比较多。好一些的土地也都集中在不用税收的权贵手中。外面同样有来自定国的威胁和蛮疆的不定期骚扰。现在又处在人才凋零、青黄不接、政权交替的时候。因此,改革势在必行。
  估计自家公爹也是看好自家三哥年轻,有冲劲的特点,才会亲自选了他当丞相。而自家三哥将来要想成为一代名相,让韶国在他手中发扬光大,首先就是借此机会实施吏治改革。
  尤其是目前一切形势对他还十分的不利,他手下连一个能够支配的人都没有,那么,即使有自家公爹一个人的支持也没用。
  而张居正相比较而言实施改革成功的基础恰恰就是吏治整顿的很成功。几乎达到了上行下效。他所制定的政策即使在万里之外,也有人去实施。
  “这个我是这样认为的,吏治现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点。”王裕洵总结道:“第一,整个朝堂盘根错节,缺乏考核和晋升体系,多靠论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