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锦绣官路-第3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现在李固给了他这个好处,那自然要用起来,他先给自己来了个双休。
  他和沈老爷子同时看好一处地方,可以将他们的自办学院放在那里。
  林重阳他们想了许多个名字,然后进行了集体投票,从清华学院、北京学院、明大学院、京师学院等十几个名字里选,最后选清华学院的最多。
  林重阳寻思着也许就是冥冥中的巧合吧,他和沈老爷子要办的学院因为偏理工科,叫清华也挺合适的。当下的民间学院一般是叫XX书院,官办的就是国子监太学、府学、县学、社学等,为了和他们有所区别,让老百姓觉得新奇,林重阳才将后缀改为学院的。
  算是将民间和官办结合起来。其实他挺想叫明大学院的,他内心的全称就是明朝大学研究院,以后如果面向世界,面对牛津、剑桥、耶鲁等大学,也绝不逊色。
  既然大家选择清华学院,那就清华吧。
  “老爷子,你为什么不选明大或者北大呢?叫起来不是更简单吗?”林重阳还不死心,悄悄问沈老爷子。
  沈老爷子道:“咱们有个清华书斋,再叫清华学院不是正好吗?”
  林重阳:……原来如此啊,他还以为是宿命呢,真是太天真。
  沈老爷子道:“他们都是这样想的,你不是这样想的?你喜欢哪个名字?”
  林重阳笑道:“清华啊,我最喜欢清华了。”他对清华不要太熟啊。
  沈老爷子走得又稳又快,指着前面的一处院落对林重阳道:“这是文思院最大的一处院落,我瞧着咱们就在这里办挺好的。”
  他们选中的地方不是詹事府前面也不是东边,而是明时坊文思院。
  文思院是唐朝时候设立的机构,原本是望仙台,后来被改成为皇家打造金银器的地方,等于是精加工工作间。前朝的时候文思院被当做了画师院,金银器工作间只剩下一个小院子,到了本朝这里就重新变成皇家金银制作间,将画师们依然挪进皇城去。
  林重阳建议保留那几个金银制作间,毕竟他们学院也需要一些可以动手实习的地方,除了教授理论知识,还有相应的手工业技能,只有这样,学院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
  如果仅仅教授理论,这些理论不能让他们参加科举中进士为官,甚至也不能让他们都找到体面的文书差事,那是不会有人来学的。学以致用,才有生命力,亦或者到了学习成为人生的一个基本需求,那时候可以不考虑学习是为了干什么。
  现在是必须的。書%快¥電¥子%書
  他们需要几个实验室,初级物理、化学、数学、地理、天文、手工作坊间等等,开始不齐备没关系,可以慢慢地完善起来。
  他还打算开一门设计课,让学生们专门研究国内外、宫廷、民间喜欢的纹样,然后在尊重民俗的习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到时候金银器、丝织品、棉纺织、瓷器、玻璃器皿乃至砖雕、木雕等的纹样,都会被他们影响。
  从前做不到的,现在对他来说不是问题,毕竟他现在是京城中下层人士的潮流风向标。
  不知道因为他是状元郎,还是因为他是长得最俊的状元郎,亦或者因为他在京城做的那些事儿,反正如今他就是京城一大部分人的潮流风向标,都盯着他。看他吃什么——那么聪明,用什么——写字好,穿什么——那么俊……
  他家过年随便贴副对子,就能在一天内火遍附近街坊,已经贴了对联的都能换成和他家一样的,那些去他家求对联的都忍不住要问他家贴什么,要给他们写一样的。
  林重阳觉得备无奈,千篇一律,那就不好看了啊。
  哪怕他过年的时候不穿大毛衣服而是穿自制的丝绵羽绒服,竟然也能短短几天内火遍全城。
  不穿动物皮毛衣服,这纯粹是他现代被洗脑的结果,哪怕穿到天际去也会自然而然怀着对生命的敬畏。
  过年的时候冷,他就让家人给他做了一件丝绵斗篷。王柳芽和吉祥俩人一起做的,将丝绵混合精心处理过的细鸭绒装在细密的松江棉布里绗缝起来,然后再缝上细棉布做里,云竹纹锦缎做面,保暖又轻巧。其实林家也有大毛衣服,就算没有极品的白狐裘、玄狐裘、青狐裘,可上品的灰鼠皮、草狐皮却是不缺的。
  只是自己不穿而已,也并没有一定要求家人亲朋不许穿。
  毕竟这件事没有思想和环境基础,空谈动物保护是很幼稚的,他不会不懂形势去做那些无用功,就算做也是等社会高度发展以后的事情。
  现在只是以身作则,潜移默化来影响别人,榜样的力量还是很大的。
  如果皇帝带头不穿,那大臣们有样学样,估计也会少穿。他不穿,无用社以及京城那些学他的人,就也会少穿。
  林重阳做了新的冬衣,身边人就会学样,然后很快就在民间流传,那些有钱人也不至于一定都去买大毛衣服。
  利用好偶像的力量,还是可以成很多事儿的。
  “老爷子,这里很好,维护得也不错,并不需要大整,简单重新漆一下就可以用。”逛了一圈,林重阳对这里十分满意。
  沈老爷子也很喜欢,“粉刷匠和漆匠你爹都准备好了,是咱们常用的那家,三天就可以修缮一新。”
  林重阳笑道:“那就找个黄道吉日,开始开课吧。”
  清华学院早前就在奇技馆以及街头授课班做过宣传,已经有很多人报名,根本不用担心会没有人来。
  不过林重阳也没有什么人都收,而是做出详细的规定,入学之人的年纪要求在七岁到十六岁之间,且无望参加科举取士的孩子。
  一旦报名成功被选定入学,也只需要自负伙食和学习用具,学校可以提供住宿,也可以走读,书本可以买也可以自行抄录,学生是不需要交束脩的。开办初期这些都比较自由,等人多了以后才会慢慢严格起来。
  进入学校的学生,九岁之前学拼音以及基础的理论知识,九岁以后可以一边学理论一边在各实验室里实习。学一段时间之后,可以考虑选一门,而不需要全部都学,如果够聪明也可以都学的。
  在学习过程中是要进行考试的,两月一考,一年一大考,如果有两年被评定为不及格,那就要被劝退,将机会空出来留给其他人。
  学成以后还要参加考试,考核优等学院可以帮忙安排差事,当然他们也可以自己找更好的,反正总会有这方面的工作提供给他们。
  在教育之初,工作机会多,人员少的时候,怎么都好安排,难的是在社会发达到一定程度以后,随着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可提供的岗位是不是也能跟上。
  林重阳觉得十年之内还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
  目前的问题是怎么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学习这些技术知识。
  毕竟现在皇帝和朝廷并不禁止,这就是好事。
  五月初十,清华书院举行挂牌仪式。
  沈老爷子已经进宫觐见过皇帝,得到了许多朝廷资助和许诺,让他们可以大展身手,而不必有太多顾虑。
  文思院大门上的匾额清华书院四个古朴苍劲的大字,是沈老爷子亲自书写,雕刻大家欧阳春波亲自操刀雕刻的作品,两边楹联则是李固墨宝,书院里面的几处主要学堂,也都是蔡政、杨琦等的墨宝。
  一时间就学院的匾额、楹联都吸引大批书法爱好者前来围观临摹,热闹非凡。
  沈老爷子趁此忽悠了两个老秀才过来当先生,这两人四十来岁,久考不中一直靠着开办私塾教学生。而书院的文化课只为了让学生们读书识字,并不强求一定要做高水平的文章,有初级教学经验的秀才们完全可以胜任。
  不仅仅是城内的学子们跑来围观,宛平、大兴两县县学的学生,还有顺天府府学的学生都来参观,都非常好奇这是一座什么性质的学院,居然不以教四书五经为要,招生的标准居然是科举无望的“笨蛋”们。
  如果是别人做这样的事情,只怕会被人笑死,可现在学院的院长是沈少师沈粲,庚戌年状元林承阳也有参与,就没人敢随便笑话了。
  尤其那些原本还上书、投稿谩骂林重阳的那些,之前还忙着打笔仗,结果林重阳根本不理睬他们,懒得正面回应。就在他们觉得一拳头打在棉花上倍感无力的时候,林重阳居然又张罗办学院,还是不以科举为目的的学院,让他们以为这简直就是对他们最大回击和挑衅!
  为了能够知己知彼、继续弹劾林重阳,他们自然也要来里仔仔细细地参观一下,甚至还要找内应进来学习,切身体会一下感受。
  李源和孙班也混在其中,走到后面的精工堂的时候,他们发现那里居然挂着一块大牌子,牌子上写着:“五月二十,清华学院将举办自行车比赛,有志者可参加,参赛费一两银子!”
  “妈呀,这也太黑心了,让人来比赛还要交一两银子,他怎么不抢啊!”孙班瞪大了眼睛,愤愤不平,“傻子才来参加比赛呢。”
  话音刚落,就见有两个少年跑过来,气喘吁吁的,“请问是这里报名参加自行车比赛吗?我们要报名!”
  孙班咬牙道:“这位兄台,一两银子报名费,你钱多啊。”这年头傻子真多!
  其中一个少年笑道:“别说一两银子,五两也好玩。”
  旁边一个拉着他,“别和他们啰嗦了,咱们赶紧去,说只有十个名额呢,晚了报不上了。”两人又跑开了。
  孙班气道:“这是什么人啊,傻子吗?有这个钱干嘛不直接捐去养济院?哪怕给乞丐也好啊,再不行就捐到寺庙里,干嘛就这样浪费了?”
  李源劝他,“算了,京城多权贵,区区一两银子算什么,这些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怎么会知道人间疾苦。”
  孙班恨恨道:“就看不惯他们自己这样奢靡浪费,大把的银子打水漂却不管百姓生死。”
  李源叹了口气,“又有几个会如我们这般心怀万民呢,咱们还是先走吧,不要留下碍人眼,到时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