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美人记-第3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这些都是小唐大人的怀疑了。
    不过,菊仙姑娘开个烤鸭铺子罢了,他自然要给菊仙姑娘这个面子。
    小唐大人将事应下,沈素还谢了他一回。小唐大人道,“这么点儿小事,有何可谢的。”
    在沈家吃过酒,及至下午,小唐大人就告辞了,还约了那烤鸭师傅说下次去闻道堂给他师祖北岭先生烤一回,说是老头儿现下年岁大了,一改先时的清淡口味儿,就爱吃个鱼啊肉的。
    沈素自然应承下了。
    小唐大人回家就同妻子说了,铁氏道,“哦,就是何姑娘啊。”笑道,“何家倒是动静不断,先是把书卖的举城皆知,现下又要开烤鸭铺子了?”
    “嗯,你什么时候有空,着人过去说一声,菊仙姑娘过来,你们商量商量,银子如何出,分子如何算?到时赚了算你私房。”小唐道。
    铁氏抿嘴笑,“什么私房不私房的,我的还不就是相公的。”
    “那是,以后都是咱儿子的。”小唐大人这等出身,家里却很是分明,就一媳妇,通房妾室皆无,可想而知夫妻二人的情分了。夫妻二人说了些私房话,第二日铁氏就请了何子衿过府说话。
    铁氏嫁给小唐,完全不是下嫁,两家是门当户对,铁氏的父亲是当朝正二品左都御史,虽未入内阁,也是数得着的高官,家里全是做官的。铁氏两位姐姐,就她嫁的最差。大姐是嫁给了先帝六子,二姐嫁的是先帝唯一胞妹今上唯一姑妈文康大长公主的二子平远侯。而平远侯这个爵位,并非祖上传下来的,而是平远侯战功累积,直至封侯。可想而知铁氏一门的显赦了。
    所以,哪怕铁氏现下无诰命在身,也是帝都一等一的贵妇人。
    铁氏这样的出身,教养亦是不差,手里更不缺商铺银钱,实际上,想跟铁氏搭伙的商人不要太多,只是哪里就有这个门路呢。铁氏也是个干脆人,见何子衿铺子都未定下来,铁氏干脆道,“我在通济街有个铺子,正不知道要用来做什么,不若就用这铺子入股,咱们五五分成。你看,可使得?”
    何子衿求之不得,笑,“这可省了大事。”
    铁氏道,“我出铺子,剩下的伙计人手经营就是你的事了,这些我是一概不懂。”
    二人便将此事说定。
    何子衿其实也打听过了,帝都居大不易,其实,在帝都做生意也是大不易,像这吃食铺子还简单些,如那典当、珠宝、银楼、钱庄,这种生意,必有极大靠山方得经营呢。
    何子衿与铁氏商量定了这烤鸭铺子的事,跟着唐家的伙计去瞧铁氏的铺子,位置自不必说,就这面阔三间的铺面儿,上下两层,后面还带一小院子的地段儿,何子衿赚钱的压力简直是大的了不得啊。
    有压力才有动力,何子衿胡文三姑娘就在这压力面前开始了第一步的装修工程,除了铺子要装修,还要拟定菜单,训练伙计,同时,何子衿还在郊外借他舅庄子的地方给鸭子催肥,沈素还问外甥女要不要也买些地。何子衿道,“帝都的地不是很难买的么?”历来买地,可不是想买就能买的。像在碧水县买的地,也不是现成就有的买的,都要等,有人卖,才有得买。碧水县的地还不算难买,但帝都就不一样了,大家都知道土地虽发不了大财,但贵在稳妥,而帝都又是出了名的官儿多,谁家不想置几亩好地呢。何家在阿念何恭翁婿进了翰林就打算置些田地了,可一时哪里买得到。
    沈素道,“先帝临终前处置了于李两家,他们的家产已经籍没发卖,第一手自然轮不到咱们,但专有人倒卖第二手赚银子的,你现在手里有多少现银?”
    何子衿道,“能动的有一千两,我再去问问我娘跟祖母,可以一起买。”
    沈素笑,“去吧。”
    沈素儿子多,自家也要趁机置些田地的。
    何子衿就去问她娘她祖母了,沈氏正抱着三儿子跟婆婆、冯二太太闲聊,待到傍晚用过饭,何子衿才跟她娘她祖母商议的。
    要别个事情,何老娘兴许还得犹豫,但置地什么的,一惯是何老娘过日子的常用手法,何老娘道,“前番丫头片子成亲,我这里活钱也不多了,能挤出七百两来。沈氏道,“我这里还有一千两。”
    何子衿道,“那就拿出两千五百两,先置两百五十亩地,祖母那里也得留二百银子做日常花用呢。”
    何老娘道,“多二百两就能多置二十亩地呢。”
    何子衿道,“眼下我爹跟阿念刚做官,家里小弟弟还小,何况,现下家里人多,开销也较往常大些,宁可多留些活钱,别到时捉襟见肘。”
    何老娘因是当家人,想想也是这理,便应了下来。
    于是,何家一共买了二百五十亩地,虽然二百五这词不大好听,地也不算多,但到底也是在帝都有了恒产,而且,有一样便宜可占,再过一个月就是秋收,除了跟佃户那里要有个交待外,秋收这季算是赚头。
    自买了这地,何老娘的心算是踏实下来了,还亲自去沈家跟沈老太太说了回话,笑道,“以往觉着日子越发好过,如今得了三孙子,就有紧迫感啦,可是得好生过日子多攒银子。”
    沈老太太笑,“可不是么,咱们家里虽不是大富之家,可以后怎么着每个孩子也得给攒下份家业呢。或多或少,得有这一份儿。”
    何老娘颇为赞同,“是这个理。”
    何家买地的事也不是什么机密,那二百五十亩地与沈家的地是一道买的,买了地就让何恭阿念翁婿趁着休沐过去了一回,见过租种田地的佃户,换新东家,佃户们倒不担心,他们担心的无非就是每年的租子罢了。原本东家定的是三七分,东家拿七,佃户拿三,这样的分法,不客气的说,就是在帝都,也显得有些苛刻了。何沈两家因是地连在一起的,两家已商量过了,给佃户些实惠,四六分,东家拿六,佃户拿四。佃户们见新东家这般大方,纷纷称道。
    沈家买了足有一千七百多亩地,沈素自己派了个管事过来管着庄子。何家只有二百多亩地,拢共是十来家佃户租种,便没定庄头,翁婿二人细致的瞧了一回地,待秋收时再打发人过来则罢。
    何老娘沈氏已经开始打算秋收后种麦的事了,何子衿道,“秋收后不妨支几间屋,盖个院子,我想着把鸭子移到那院子里去,明年再种些豆菜,反正饭铺子也用得着。”
    沈氏道,“是这个理。”
    何老娘种地这些年,也是极有经验的,道,“要不要再种几亩花田。”自家丫头片子会种花,甭小看种花,花在含苞时醅干了,卖银子比种稻麦还强呢。
    何子衿道,“待秋收后,我去瞧瞧地怎么样,看适不适合种花。”
    何老娘也应了。
    一家子商量着种田的事,何姑妈知道后还问她娘,“可是家里买地了?”
    何老娘道,“买了两百多亩。”
    何姑妈与何老娘是亲母女,自然也知道她娘在买地上的热情,自小何姑妈学的理财方式也是买地啥的。见她娘买了两百多亩地,何姑妈问,“娘你手里还有钱不?”怕她娘把钱都用来置地,手里紧巴。
    “有!放心,尽够的。”何老娘是不肯要闺女私房的,怕被女婿知道不高兴。
    何姑妈又问买的哪里田地,何老娘说了,“跟小舅爷家一道置的,就在京郊,骑马半日就能到,都是上等肥田,十两银子一亩呢。”
    何姑妈笑,“眼下阿弟阿念都在帝都,置些田地也好,自己吃用便宜不说,每年还能赚些。”
    “是啊,要不我说,有银子就得买地。”何老娘深觉自己买地是千古功业。
    何姑妈又问了问何子衿烤鸭铺子收拾的如何了,何老娘道,“见天儿的没闲过,阿文每天早出晚归的,前儿又从我这里拿了一匹天青的棉布给伙计们做衣裳呢。”
    何姑妈知道何子衿是找的唐家合伙,深觉这个侄女有本事,唐家那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大户人家哪。当然,这也多亏了沈素帮忙。想到弟弟结的这门亲,彼时老娘颇多挑剔,哪里想到人沈家说旺就旺起来了呢。何姑妈道,“子衿三丫头都是会过日子的,只管让她们去张罗,我看这铺子不错。”
    何老娘也笑,“随她们去吧,天天唧唧咕咕的就念叨这铺子。赔了赚了的,反正也是她们的。”
    母女俩说些闲话,何姑妈与丈夫道,“子衿真是会过日子的人。”
    冯姑丈道,“人哪,有的人就是见天想着怎么把日子过好,有的人呢,是见人日子好就眼红。”想着岳家日子兴旺,倒不是岳家出了什么了不得的人才,主要是,岳家心齐啊,念书的认真念书,当官的仔细当官,养孩子的养孩子,开铺子的开铺子,就是岳母性子有些刁的,如今亦是大改了,非但不会给晚辈们添麻烦,还得空出了好几本书,自己档次也上去了。甭小看出书这事儿,冯姑丈做了这些年的官,他家日子好过,冯姑丈近来越发注意名声,岳母能在帝都出书,跟官宦家的老太太太太奶奶们打交道,就很有面子了。想想自家,冯家以前也就是与何家相当的小地主,冯姑丈完全是凭自己一己之力把冯家撑起来的,家里弟弟虽帮不上忙,但在家里打理田产,侍奉老父,也是极好的。四个侄女,三个都嫁人,嫁的人家也不错,原本也是太太平平的好日子,冯姑丈自己娶了何姑妈,夫妻俩情分亦好。唯一的遗憾就是他娘死的太早了,冯老太太在的时候,冯家日子顺溜着呢,亲娘一死,爹就要续弦。原是要正经娶作二房,彼时冯姑丈已中进士,焉能再添后娘,日后岂不生是非。
    冯姑丈何等手段之人,在族里请了族长族老们出面,总算把冯太爷劝住了,那孟家,原也不是什么很正经的人家,倘换个人家,突然之间续弦变二房,肯定是不嫁的。孟家不一样,照样让闺女进了门儿。
    彼时看着还算稳当,不料这十来年不见,竟纵大了孟老姨太太的心。
    冯姑丈有些感慨,只是因着何家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