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卧底记者-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来到附近的一家小卖部里,装作满不在乎的样子,挑选了一斤1。4元钱的大米。这可是这里面最廉价的大米了,要知道,这里面最好的大米是据说来自泰国的香米,要6元钱一斤哩!我左挑右捡,拿了一包四川榨菜。从包装看,这种榨菜很有可能是假货,因为平时榨菜最少也得买5角钱一包,而这儿只要4角钱。看到我在这个时候只挑选了一斤最便宜的大米,只买一包榨菜,那位同样是从外地来的小老板还是显得很热情,仍然笑容可掬地将我的这独特的“年货”装在一个小袋子里。    
    我三步并作两步回到小屋,将一斤米一股脑儿全倒进电饭煲里,煮了满满一大锅米粥。这就成了我这个春节的年夜饭——不,是我春节几天的全部食品了。当然还有一包榨菜……    
    我记得,在去年的这个时候,我是和同在广州郊区的妹妹一起过年的,当时虽然我们过的也是一个穷年,但那时我身上还有几百元钱,还能像别人一样置办一些简单的年货。再说,我那时身边还有个亲人作伴。今年春节妹妹的那个鞋厂由于要赶货,不放假,但此时妹妹似乎比我要幸运,因为她的身边有十几名来自同村的乡友,有100多名工友在一起过年。然而我呢?我形影相吊,我惟有自己的影子做伴了。


第二章 从民工到流浪记者第14节 1块8毛钱的春节(2)

    南方的冬天本来不会太冷,但由于连日阴雨绵绵,特别是罕见的寒流从北方汹涌而至,几十年不遇的一次寒流从西伯利亚经黄河长江流域抵达南方,使得一直温暖如春的南方突如其来地笼罩在一片极为罕见的寒冷之中——尽管这样的寒冷对于久居北方的人根本不算什么,但对于一直生活在亚热带气候里的南方人而言,可谓是灾难性的了。这年的冬天,南方各大小报的头版都是当地政府向人民群众号召防寒防冻、领导为贫困市民送温暖、气象部门如何对大家提倡防冷的种种新闻,在香港还出现过几例老年人不慎被冻死,或是当地有人因受寒而引发其他疾病而死亡的新闻。其实,这年冬天南方的最低温度只不过是2℃而已,但这已足够令极少经受寒冷的南方人受的了。就是从这个冬天开始,我开始了冷水浴,用当时南方的话叫做冲凉。冲凉本来是一相对于夏天的口头语,但用在这个特殊的冬天的南方,似乎是再合适不过了。后来,我到了天寒地冻的北方。冬天,我还是坚持用冷水来锻炼身体,这个良好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    
    窗外传来肯尼基萨克斯的悠悠乐曲声,时断时续,忧郁而又抒怀;炖鸡的浓香阵阵飘来,馋得我贪婪地吸了一下鼻子。而我的这间冷淡的小屋里,只有一股从电饭煲里散发出的焦糊味,那是因为一锅粥反复地在里面加水煮的缘故。随着阵阵寒风,从窗外飘来烟花爆竹呛人的烟雾,此时此刻,这种污染环境的烟雾对我而言却成为了一种独特的香味,这可是春节的味道呵!    
    此时,在我遥远的鄂东南家乡,在湖北大冶那个叫石应高的穷山村,我的父老乡亲们,早该屋里屋外燃起了欢庆的爆竹了吧?今年的春节我依然不在家,此时,家中是谁点燃鞭炮呢?是呀,家中再穷,但过年总归是热闹的。鞭炮是要放的,鱼和肉及各式各样的年货是一定要筹备的,一家人都围坐在一起,浓郁的亲情在香气萦绕的团圆饭菜上欢欣而甜蜜。    
    这个春节我不在家里,也不在呼喊声震天响的军营里。当兵那几年,我的春节都是在军营里度过的。那个时候,严肃的军营里也总是张灯结彩,载歌载舞,战友们个个都是高高兴兴的,就连那些刚入伍的新兵,也很快会被这种特别的快乐氛围所感染。春节时的军营是多么快乐呀!我们以连队为单位,全连官兵手拉着手,大家用军人特有的大嗓门,在欢欣的歌舞声中跟着时间的脚步高声地、整齐地数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然后,100多双手高举着100多个大茶杯,在震耳欲聋的“啊嗬”声中,啤酒泡沫四溅,欢乐的迎春大宴就惊天动地地开始了。    
    此时此刻,欢乐的叫喊声是从窗户外传进来的,那是过年的小孩们唱出的;欢乐的叫声是从楼上传出来的,那是房东一家三代同堂地正在举杯欢呼。欢乐的歌声是有的,但那是从窗外,从楼上,从左邻右舍传来的。欢乐的歌声不属于我,但欢乐的歌声像魔鬼一样诱惑着我。我的小房子里没有歌声,但我的心中有一首歌,那是一曲孤独而感慨的歌。此时,歌声在我的小屋里幻成了一种实实在在食欲的味道。我这儿只有半锅糊米粥和半包舍不得一次吃完的榨菜,那儿散发出的一丝淡淡的酸辣味,混合着从外面汹涌而至的各式各样的歌声、欢呼声、鞭炮声,陶醉着我的灵魂。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个时候,家人都正在为春节而忙碌了吧。父亲此时是不是正在聚精会神地写春联呢?母亲此时又该是饱含着思念儿子的热泪,正在默默地带着全家包饺子吧?庄稼人平日总是精打细算,但此时总会倾其所有,在大年三十的八仙桌子上摆出十个菜,意为十全十美,一家人兴高采烈地吃团圆饭;除夕夜,全家人高高兴兴地饱餐一顿后,都会痛痛快快地洗个热水澡,换上早就准备好的新衣服,然后,或是看春节联欢会,或是围着火炉,一边品尝着自家种的瓜子花生、蚕豆、爆米花,一边讨论着新年的计划。    
    现在我们都长在大了,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做梦都想穿新衣服了,但儿时的温馨又袭上心头。只是,那浓浓的乡愁,竟又像突然袭击的洪水,怎么也无法挡住。是呵,不安分的我,为了心中那个瑰丽的梦想而流浪,像一叶浮萍一样,至今还在随风飘浮,随波逐流。    
    除夕晚上,独坐在空荡荡的小房子里,看着外面缤纷的彩灯,听着别人团聚的欢笑声语,心里说不出的忧伤。我从窗户看不到天空,看到的只是一堵又一堵的厚墙,只好让缕缕的思念随风飘向空际。是呀,身在异乡,心会变得格外的敏感,一个不经意的表情,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随意的话,都可能在心湖里头激起层层涟漪。漂泊的酸楚,流浪的苦涩,像夜空里飘荡的烟雾一样,冉冉而升,在空中盘旋,久久无法散去。    
    屋里屋外都是寒冷,我缩在冰冷的地铺上,伴着孤灯,又想起了母亲。每年的除夕夜,母亲总会为我们铺上一张烤得暖烘烘的厚棉被,让我们穿上刚做好的厚棉鞋。母亲白天在田地里忙碌,到夜深人静时,总是就着油灯赶做棉鞋,作为孩子们新年的特殊礼物。母亲做的鞋,我们不叫棉鞋,都称为“暧鞋”,每到深秋,母亲总要用浓浓的米浆,用那一块块剪下来的布角、一片片的碎布条,小心翼翼地粘门板上晒干,揭下来就是一张五彩缤纷的布坯子。母亲用灵巧的双手,用自己种植出来的白棉花,夹在两层灯心绒布里,不知要拉断多少枚鞋针,不知要拉断多少根细棉绳子,不知要在煤油灯光下熬过多少个寒夜,总之,每到过年时,母亲总会用她那布满裂口的双手为全家人赶做出一双尺寸合适的暖鞋。在欢叫的爆竹声中,在除夕夜的炉火欢乐的噼剥声中,在大年夜香喷喷的饺子的热气腾腾中,我和弟妹们总能穿上这充满母爱的暖鞋,总会体会到浓浓的母爱。    
    在部队时,尽管我们都实行供给制,但母亲每年总要亲手为我做几双新鞋。刚入伍的那年春节,正在新兵连里集训的我收到了母亲千里迢迢寄来的一双棉鞋。当晚,在北部湾畔的海边,在阵阵拂面的海风中,我一边读着母亲的来信,一边双手捧着那双新鞋,心情就像身边的大海一样,怎么也无法平静下来。后来,我写了一首题为《亲情》的诗,发表在家乡的报纸上,至今我还记得一部分:……读母亲的信/读得每个字/都生长成海岸的绿叶/四季翠绿着我的思念/手捧鞋垫/深看母亲/我看到家乡的山梁上/有袅袅升起的炊烟/染白了慈母头发/母亲无声的泪珠/母亲默默的牵挂/装满了沉甸甸的亲情/总是压弯我/思念的枝干……    
    时光荏苒,转眼间七八年过去了。此时,当我端坐在我的那台二手电脑前敲出这些文字时,2004年的春节又伴着北方的严寒即将降临。此时的我,早已从南方流浪到了北方。在京郊一间矮小的平房里,我又一次重新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然而,此时我仍然是一无所有。我的命运似乎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什么,除了岁月的风霜在我的额头上留下一道道未老先衰的细密皱纹,除了时间的足迹在我的头发中撒下细碎的白发,除了世事的沧桑在我疲惫的心灵结出许多难言的感慨和忧郁,我依然是那个六年前的我:贫困、困惑、彷徨、痛苦和忧伤。从南到北,从一个失学的乡村少年成为共和国的一名海防战士,从一位四处漂泊食不果腹的民工成长为多家中央级、省级报刊的政法记者,我想,无论是从时间而言还是年龄上来讲,我应该算是成熟了。早该是成家立业抚养父母的时候了,可是我仍然像以前一样,除了写下一些新闻以外,似乎还是一无所有,想来不免惭愧至极啊……成长的隐痛何其漫长呵,但是,我现在已成长为一个男子汉了。从贫困的家乡走到繁华的大城市,从乡村跨进南海边陲的军营,从温暖如春的南国走到雪飘四野的京城,我早就从一个激情澎湃、豪情万丈的幻想少年,变为一个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男子汉。    
    现在,1997年春节,那个痛苦的春节,从我的身边流逝已有好几年了,但我至今记忆犹新。我至今都不情愿用往事的回忆去触及我的心疼,用伤感的思绪去触及我那孤独的成长过程。是的,不管过去还是现在抑或是明天,都没有人可帮我,那个时候我什么都不懂,也没有人让我懂。如果我成熟了,我就知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