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成长]1978-2008私人阅读史-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梁文道梁文道,1970年生于香港,在台湾长大,中学时回到香港,后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17岁起开始投稿生涯,首篇剧评见于《信报》文化版。1998年起开始参与各类文化艺术活动,活跃于香港文化节、知识界,曾在多个文化艺术机构及非政府组织担任职务,现任香港牛棚书院院长、绿色和平??事、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顾问,并担任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文道非常道》等节目主持人及其他节目评论员。著有《弱水三千:梁文道书话》、《味觉现象学》、《读者:梁文道书话Ⅱ》等。   
    1。?《人啊,人!》,戴厚英著,花城出版社,1980   
    2。?《芙蓉镇》,古华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著,中华书局,1982   
    4。?《美的历程》,李泽厚著,文物出版社,1981   
    5。?《干校六记》,杨??著,三联书店,1981   
    6。?《棋王》,阿城著,作家出版社,1985   
    7。?《书剑恩仇录》,金庸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85   
    8。?《朦胧诗选》,阎月君、高岩、梁云、顾芳编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   
    9。?《丑陋的中国人》,柏杨著,花城出版社,1986   
    10。?《唐山大地震》,钱钢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6   
    11。?《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2。?《随想录》,巴金著,三联书店,1987   
    13。?《红高粱》,莫言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7   
    14。?《拯救与逍遥》,刘小枫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15。?《山坳上的中国》,何博传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16。?《卖桔者言》,张五常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17。?《王朔文集》,王朔著,华艺出版社,1991   
    18。?《独白下的传统》,李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19。?《文化苦旅》,余秋雨著,知识出版社,1992   
    20。?《废都》,贾平凹著,北京出版社,1993   
    21。?《顾准文集》,顾准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22。?《陈寅恪的最后20年》,陆键东著,三联书店,1995   
    23。?《中国可以说不》,宋强、乔边等著,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6   
    24。?《牛棚杂忆》,季羡林著,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25。?《黄河边的中国》,曹锦清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26。?《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吴思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27。?《###》,陈桂棣、春桃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8。?《狼图腾》,姜戎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29。?《八十年代访谈录》,查建英著,三联书店,2006   
    30。?《于丹〈论语〉心得》,于丹著,中华书局,2006   
    31。?《开卷有疑》,杨奎松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32。?《青春万岁》,王蒙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梁文道对书单的特别说明:   
    1。?这是我在供网络评选用的《第九届深圳读书月“改革开放30年30本书”评选活动候选书目(200本)》中选出的书目。请注意,这不是一份“30年好书选”,而是一些最有影响力的书。   
    2。?我没有选任何??译的书,一来是名额有限,二来是部份作品或许曾经非常畅销,但实在很难确定其影响范围及方式,例如萨特和海德格尔,他们到底影响了什么呢?   
    3。?由于名额有限,所有重新出版的建国前书目也不列入。   
    4。?此外,我建议在候选书目中加入刘再复的《性格组合论》、温元??的《中国大趋势》、钱理群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王军的《城记》、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卫慧的《上海宝贝》,二月河、梁凤仪以及村上春树的一系列小说。   
《私人阅读史》第二部分 梁文道:在香港读内地的书(3)   
    5。?我注意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有不少国学著作和谈传统文化的书也曾经很有影响,是否也该考虑一下呢?例如汤一介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王世襄的《明代家具研究》,以及钟叔河的《走向世界——近代知识分子考察两方的历史》。   
    6。?候选书目中,整个马克思传统的东西和后来“新左派”的东西也都比较少,前者如埃?弗洛姆的《马克思论人》等一系列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译著,曾在上世纪80年代前后起过一定作用;后者如汪晖的《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也是学术上很有价值的作品。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刚从台湾回到香港,看到很多内地出版的书,那时觉得很好奇,因为有些书是之前在台湾看不到的。当时看的大部分是文学书,而且是较早前的文学书,比如沈从文、鲁迅、周作人的作品等等,这些都属于“老书”了,而不是当代作者的作品。后来回头看,这些书的出版也是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一个趋势,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讲,改革开放也让他们有机会重新阅读1949年前的书。虽然我在香港,但我和许多内地的同代人在这方面应该是同步的。   
    那时内地的??译还没与国际同步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内地进入了“文化热”的高峰期,已经可以看到很多当代作家的作品,比如在文学上,大家都在讨论最令人震撼的阿城,莫言、贾平凹、余华的作品,还有一些诗人,比如顾城、北岛的作品,大家都在看。当时我觉得,小说应该是改革开放后“新文学”最有长进的一部分,要么就是做很先锋的试验,要么就是像汪曾祺、阿城那样,在传统里找到很多“养分”。但当时的散文则仍然有问题,没有脱离在文体书写上的“腔调”,那种腔调喜欢讲气势,写很长的句子,用很累赘的字词。尤其是在书写感情的时候,无法像之前的作家写得那么轻松、从容、平μ?。直到今天,大部分人写散文总是在修辞上过于臃肿,简单说就是废话太多,不干净,不简洁。而诗呢,就有点“邯郸学步”,看那个年代一些好的诗人的作品,除了海子令我印象特别深刻之外,其他大部分诗人都写得不怎么好。应该说,当时大家都在重新学习怎么去写现代诗。   
    除了文学书之外,上世纪80年代各种学术书也出得不少。比起今天,当时出书的量要少得多,因此就会出现一些书是大家都在看的。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我还在念中学,当时到广州、北京旅行,会看到大街上有人在读萨特、海德格尔。我印象最深的有两套书,一套是金观涛等人编的“走向未来”丛书,一套是甘阳等人在三联书店出的“文化:中国与世界”。不过,当时我对“走向未来”这套书走的路线特别有意见,因为里面很多书的观点对于我来讲太简单,而且与我阅读的同时代书籍相比,这套书在学术上的要求没有达到国际上的标准,例如其中一些书在讲别的文明时,用了很多非常“第二手”的,甚至是“第三手”的材料,这很不严谨。而“文化:中国与世界”则不同,比如苏国勋写韦伯,已经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准了。   
    那时我还很喜欢看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徐崇温主编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有法兰克福学派的书,马尔库塞的书等等。当时在香港可以很方便就买到内地出版的简体字书,价格相比在内地会贵一些,但也不会贵很多,比起台湾版的书就便宜太多了,比起英文原版书就更便宜了。当时我们根本买不起英文原版书,能看??译的就看??译。不过,当时内地的??译作品还没与国际同步,??译的大部分都是以前的东西,比如弗洛伊德、萨特等等,而上世纪80年代西方学术界最流行的可能已经是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的东西了。当然,当时也有后现代主义的书开始进来了,唐小兵??译的《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弗?杰姆逊教授讲演录》影响就很大。   
《私人阅读史》第二部分 梁文道:在香港读内地的书(4)   
    对于中国学者的学术著作,当年给我的印象是一些老先生的作品在陆续结集出版,这很值得一看,记得钟叔河先生编的那套“走向世界丛书”,我几乎每一本都买了。不过我觉得当时中生代学者的作品显得比较粗糙。   
    那时我看王小波,也看王朔   
    在整个上世纪90年代,我对内地出版界的印象是比较模糊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多了很多有关国学研究的书,刘东编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也有一定的影响。整个上世纪90年代的学术著作出版,是一次国学研究和中国研究的再发现,这方面的进步很大。可以说,当时学术出版的整个“气压”很低,回顾起来看不出什么总的趋势,大家都在摸索着各种出路。   
    上世纪90年代有很多争论,比如“人文精神”的争论。当时我看王小波,也看王朔,他们应该是那时最“红”的了。由于环境不同的关系,让我跟内地许多同代的同行有一点很大的不同,就是王小波对我从来没有什么影响,因为王小波要表达的那些东西,我总觉得自己小时候就在别的地方看过了,所以他的启蒙作用还要看是在什么环境。但是我对王朔则感到比较过瘾,因为以前我没看过别人这么来写中文作品的,他把那么俗的语言写进小说里,这对我来讲是比较刺激的。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是在庙堂之上,是在云端看世界,显得高高在上,那么上世纪90年代的王朔就是把我à?回了最地面、最底层的世间。   
    上世纪80年代出的书大部分都是讲文化、很有品位的,而且没有现代意义下的畅销书。现代畅销书一般都不是太深奥、太了不起的文学、学术著作,而是一些很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