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穷查理宝典-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理论,而且对他们表现出极大的尊重,但在实际操作上却根本是南辕北辙,因
为他们的客户也是南辕北辙的。他们接受的还是一套“波动性就是风险”、“市场
总是对的”这样的理论。而这在我看来完全是奇谈怪论。
但为了留住并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我也不得不作了一段时间的妥协。有两三
年的时间内,我也不得不通过做长短仓(Long…Short)对冲去管理旗下基金的波
动性。和做多(Long)相比,做空交易(Short)就很难被用于长期投资。原因
有三:第一,做空的利润上限只有100%,但损失空间几乎是无穷的,这正好同
做多相反。第二,做空要通过借债完成,所以即使做空的决定完全正确,但如
果时机不对,操作者也会面临损失,甚至破产。第三,最好的做空投资机会一般
是各种各样的舞弊情况,但舞弊作假往往被掩盖得很好,需要很长时间才会败露。
例如麦道夫的骗局持续几十年才被发现。基于这三点原因,做空需要随时关注市
 
场的起落,不断交易。
这样做了几年,投资组合的波动性倒是小了许多,在2001—2002年由互联
网泡沫引发的金融危机中我们并没有账面损失,并小有斩获,管理的基金也增加
了许多。对冲基金行业里最具传奇性的两位前辈人物之一成为我的主要投资人,
另外一位邀我共同成立一家亚洲投资基金。表面上看起来还挺风光,但其实我
内心很痛苦。如果同时去做空和做多,要控制做空的风险,就必须不停地交易。
但若是不停地交易,就根本没有时间真正去研究一些长期的投资机会。这段时期
的回报从波动性上而言比过去好,结果却乏善可陈。实际上,那段时间出现了许
多一流的投资机会。坦白的说,我职业生涯中最大的失败并不是由我错误决定
造成的损失(当然我的这类错误也绝不在少数),而是在这一段时间里不能够大
量买进我喜欢的几支最优秀的股票,我为此少挣的钱到现在还在增加。
这段时间是我职业生涯的一个低潮。我甚至一度萌生了退意,花了太多的
时间在本不是自己主业的风险投资基金上。
在前行道路的十字路口,一个偶然的契机,我遇到了终生的良师益友查理?
芒格先生。
初识查理是我大学刚毕业在洛杉矶投行工作的时候,在一位共同朋友的家
里第一次见到了查理。记得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拒人于千里之外,他对谈话者常
常心不在焉,非常专注于自己的话题。但这位老先生说话言简意赅,话语中充满
了让你回味无穷的智慧。初次见面,查理对我而言是高不可及的前辈,他大概
对我也没什么印象。
之后陆续见过几次,有过一些交谈,直到我们认识的第七年,在2003年一
个感恩节的聚会中,我们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推心置腹的交谈。我将我投资的所
有公司,我研究过的公司以及引起我兴趣的公司一一介绍给查理,他则逐一点评。
我也向他请教我遇到的烦恼。谈到最后,他告诉我,我所遇到的问题几乎就是
华尔街的全部问题。整个华尔街的思维方式都有问题,虽然伯克希尔已经取得了
这么大的成功,但在华尔街上却找不到任何一家真正模仿它的公司。如果我继续
这样走下去的话,我的那些烦恼永远也不会消除。但我如果愿意放弃现在的路子,
想走出与华尔街不同的道路,他愿意给我投资。这真让我受宠若惊。
在查理的帮助下,我把公司进行了彻底的改组。在结构上完全改变成早期巴
菲特的合伙人公司和芒格的合伙人公司(注:巴菲特和芒格早期各自有一个合伙
人公司来管理他们自己的投资组合)那样的结构,同时也除去了典型对冲基金的
所有弊端。愿意留下的投资者作出了长期投资的保证,而我们也不再吸收新的投
资人。新的基金也保留了原基金的部分投资组合,包括我们在比亚迪的投资。
我于是进入到投资生涯的又一个黄金时期。我无须再受华尔街那些投资者各
式各样的限制,而完成机构改造之后的投资结果本身也证实了这一决定的正确
性。虽然数字依然上上下下波动,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大幅度的增长。新的基金从
2004年第四季度至2009年底,除去营运成本外,每年的复合回报率超过36%。
而自1998年1月原基金创建开始计算,每年的复合回报率则超过29%。12年间,
回报增长超过20倍。
撇开数字不谈,这些年的工作顺畅了许多。我无需纠缠于股市沉浮,无需不
断交易,不断做空。相反,我可以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对公司的研究和了解上。
我的投资经历已经清楚地证明:按照巴菲特/芒格的体系来投资必定会使各方受
益。但因为投资机构本身的限制,绝大部分的机构投资者不采用这种方式,因此,
它给了那些用这种方式的投资者一个绝好的竞争优势。而这个优势在未来很长的
 
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消失。
二 
                巴菲特说他一生遇人无数,从来没有遇到过像查理这样的人。
在同查理交往的这些年里,我有幸能近距离了解查理,也对这一点深信不疑。甚
至在我所阅读过的古今中外人物传记中也没有发现类似的人。查理就是如此独特
的人,他的独特性既表现在他的思想上,也表现在他的人格上。  
                比如说,查理思考问题总是从逆向开始。如果要明白人生如何
才能得到幸福,查理首先会研究人生如何才能变得痛苦;要研究企业如何做强做
大,查理首先研究企业是如何衰败的;大部分人更关心如何在股市投资上成功,
查理最关心的却是为什么在股市投资上大部分人都失败了。他的这种思考方法来
源于下面这句农夫谚语中所蕴含的哲理:我只想知道将来我会死在什么地方,这
样我就永远不去那儿了。  
                查理在他漫长的一生中,持续不断地收集并研究关于各种各样
的人物、各行各业的企业以及政府管治、学术研究等各领域中的著名失败案例,
并把那些失败的原因排列成作出正确决策前的检查清单,这使他在人生、事业的
决策上几乎从不犯重大错误。这点对巴菲特及伯克希尔 50 年业绩的重要性是再
强调也不为过的。  
                 查理的头脑是原创性的,从来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束缚,也
没有任何教条。他有儿童一样的好奇心,又有第一流科学家所具备的研究素质和
科学研究方法,一生都有强烈的求知欲,几乎对所有的问题都感兴趣。任何一个
问题在他看来都可以使用正确的方法通过自学完全掌握,并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
进行创新。在这点上他和富兰克林非常相似,类似于一位 18、19 世纪百科全书
式的人物。  
                 近代很多第一流的专家学者能够在自己狭小的研究领域内做
到相对客观,但一旦离开自己的领域不远,就开始变得主观、教条、僵化,或者
干脆就失去了自我学习的能力,所以大都免不了瞎子摸象的局限。查理的脑子就
从来没有任何学科的条条框框。他的思想辐射到事业、人生、知识的每一个角落。
在他看来,世间宇宙万物都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对这一
整体研究的部分尝试,只有把这些知识结合起来,并贯穿在一个思想框架中,才
能对正确的认知和决策起到帮助作用。所以他提倡要学习在所有学科中真正重要
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所谓的“普世智慧”,以此为利器去研究商业投资领
域的重要问题。查理在本书中详细地阐述了如何才能获得这样的“普世智慧”。  
                查理这种思维方式是基于对知识的诚实。他认为,这个世界复
杂多变,人类的认知永远存在着限制,所以你必须使用所有的工具,同时要注重
收集各种新的可以证否的证据,并随时修正,即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
知”。事实上,所有的人都存在思想上的盲点。我们对于自己的专业、旁人或是
某一件事情或许能够做到客观,但是对于天下万事万物都秉持客观的态度却是很
难的,甚至可以说是有违人之本性的。但是查理却可以做到凡事客观。在这本书
里,查理也讲到了通过后天的训练是可以培养客观精神的。而这种思维方式的养
成将使你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预测到别人预测不到的未来,从而过上更幸福、
自由和成功的生活。  
                但即使这样,一个人在一生中真正可以得到的真见卓识仍然非
 
常有限,所以正确的决策必须局限在自己的“能力圈”以内。一种不能够界定其
边界的能力当然不能称为真正的能力。怎么才能界定自己的能力圈呢?查理说,
如果我要拥有一种观点,如果我不能够比全世界最聪明、最有能力、最有资格反
驳这个观点的人更能够证否自己,我就不配拥有这个观点。所以当查理真正地持
有某个观点时,他的想法既原创、独特,又几乎从不犯错。  
                一次,查理邻座一位漂亮的女士坚持让查理用一个词来总结他
的成功,查理说是“理性”。然而查理讲的“理性”却不是我们一般人理解的理
性。查理对理性有更苛刻的定义。正是这样的“理性”,让查理具有敏锐独到的
眼光和洞察力,既使对于完全陌生的领域,他也能一眼看穿事物的本质。巴菲特
把查理的这个特点称作“两分钟效应”——他说查理比世界上任何人更能在最
短时间之内把一个复杂商业的本质说清楚。伯克希尔投资比亚迪的经过就是一个
例证。记得 2003 年我第一次同查理谈到比亚迪时,他虽然从没有见过王传福本
人,也从未参观过比亚迪的工厂,甚至对中国的市场和文化也相对陌生,可是他
当时对比亚迪提出的问题和评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